一个受到越剧魅力浸染的人

——戚晶萍主演的多个越剧折子戏赏析

▓ 张澜涛

越剧王派真实故事(一个被越剧艺术魅力感染的人)(1)

大约在元曲出现以后,以吴侬软语、钱塘(杭州)方言渗透为腔的越剧,相继在锦绣江南应运而生。

越剧不仅好听,而且还是个功臣剧,与昆曲、黄梅戏、秦腔等,为国粹京剧在乾隆年间的完善,曾起到过重要的参考作用。所以,我们在观看京剧演出的时候,心里总是不忘为越剧的这份无私奉献,而深感赞誉和称道。

2022年9月11日晚,秋意迷人,逸兴遄飞,声腔悠扬,永远跟党走,奋斗向未来,2022年职工文化系列活动,秦淮区专场“传统文化进社区”公益演出,在南京市工人文化宫举行,赢得各界观剧嘉宾好评如潮,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充满越剧声韵的美好夜晚。

这场多个越剧折子戏公益专场演出,除了其间客串了南京市西街小学学生表演的诗朗诵《越韵古诗》;男生三重唱《沁园春.雪》;男生《经典歌曲串烧》;戏歌《绣红旗》;男生独唱《黄河》;女声独唱《江山》等节目外,实际就是一个以古典越剧演唱为主体的职工文艺展示活动。

南京不但有专业的越剧团,而且还有新文艺群体的时尚越剧团,使一批越剧爱好者及粉丝们,有了自己的舞台,实现了登台表演越剧的梦想。

越剧王派真实故事(一个被越剧艺术魅力感染的人)(2)

戚晶萍(右)表演中。

南京市秦淮区开放大学的高级教师戚晶萍女士,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和不忘初心的痴情追梦人。

两年前戚老师创建了南京越音艺术团,取追随越剧音腔之意而得其名,并担任团长,与志同道合的越粉们,以传统文化进社区、入校园、到养老院为演出舞台,既弘扬了传统的戏剧文化,又丰富了社区、校园及养老院的文娱生活,两年多时间里已经举办了几十场传统越剧公益专场演出活动。2022年9月11日晚的演出,就是越剧折子戏公益专场演出又一次活动的开展。

戚团跟属下演员们及被邀请到的专业剧团的越剧老师,演出了《新版越剧:梁祝之十八相送、回十八》;经典越剧《何文秀·算命》;《柳毅传书·湖滨惜别》等四个越剧折子戏,每个折子戏都演得一丝不苟,精彩纷呈,现场观众掌声不断,好评如潮。

受到越剧艺术感染的戚晶萍,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越剧演出的收获,凝聚着她多年来对越剧热爱的深厚情感,和她不懈的坚持与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回首往昔,戚团由于自幼喜爱越剧艺术,感觉要打好基础,就需要拜师学艺,不断提高自己热爱越剧的水平。大约4年前,她拜国家一级演员、南京市越剧团导演华洁老师学习越剧表演艺术。华老师是颇有名气的尹派小生,底蕴深厚,一招一式堪称是她的楷模,经过4年多的勤学苦练,在华老师手把手教育下,她取得了越剧唱演的诸多收获:不但声腔比以往唱的好听,而且手眼身法步也有了表演的模样,登台表演跃跃欲试的信心,油然而生,距离她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近。

若再向前追溯到戚晶萍上初中的时候,她对越剧的热爱程度,就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她那时十分崇拜徐玉兰、王文娟二位大师,特别是她俩主演的经典越剧《红楼梦》,里面的唱段她都能学唱一些,《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几乎每天必唱,有时要唱好几遍。越剧的优美的旋律与委婉动听的声腔,在她的心灵上留下了良好而又深刻的印象。

徐玉兰的高亢激昂,热情奔放,刚柔相济,华彩跌宕;王文娟的委婉细腻,平易质朴,情真意切的演唱风格,深深地感染着豆蔻年华的戚晶萍,注定从那时起她就要跟越剧结下不解之缘,因迷恋越剧而使她的文艺生活变的格外精彩!

后来戚晶萍念高中、上大学、攻读研究生,虽然无缘进入专业的戏剧院校深造,但她的越剧情结有增无减,而且在敬仰徐派、王派越剧唱法的基础上,她又把学习的范围延伸到其他越剧流派领域,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己对越剧艺术的研学经历。

她曾兼学尹派(尹桂芳)的质朴高雅,情韵传神,洒脱流畅,醇厚隽永的越剧唱腔风格,跟她后来拜华洁为师,具体学习尹派越剧表演技法,她深感温故而知新,华老师所教与她的所学,非常的默契。她的勤奋与领悟能力给华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愿意把自己的越剧演唱和表演技能传授给这样的好学生。

师徒情深,因学习越剧演唱、传承越剧艺术而结缘,一份沉甸甸的师生情,在戚晶萍的心中变的越发珍贵和朗润,从此越剧不一样的博大精深,成为她一种深刻体验和领悟,值得她倾注心血去追求。她的情操与情怀与越剧结缘,散发着追梦人的光彩。

越剧王派真实故事(一个被越剧艺术魅力感染的人)(3)

戚晶萍(右)在表演中。

为了更好地练就和打牢越剧演唱的基础,戚晶萍又对竺(竺水招、竺小招)派越剧产生兴趣,特别是竺派的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美的特点,时时在吸引她的注意力。尤其是竺派的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据说竺水招的扮相很俊美,有“越剧西施”的称谓。

学而不厌,有学必得,是戚晶萍一直持之以恒的学习理念,她毕生热爱和迷恋越剧艺术,树立的就是毕生学习的观念。她从一份执著的追求中体验人生价值,得到特别的愉悦和无限慰藉的乐趣。

虽然学习了多种越剧流派唱法,但戚晶萍认为自己仍没有脱离自娱自乐的窠臼,意义何在?

此时,她倏然感觉需要有自己的艺术团才好,把跟自己有同样越剧爱好的人,集中到团里来学越剧唱腔,学表演,待训练有素到舞台上作公益性越剧专场演出。学以致用,学以致演,让自己对越剧的追求与素志变的有价值、有意义。

机会总是留待有准备的人;机会有时也是自己创造的。上文提及的南京越音艺术团,即属于后者,是戚晶萍为自己与越粉们创造的机会。

艺术团成立2年多来,戚晶萍就不辞辛劳地带领大家做了几十场越剧公益性专场演出,足迹遍及金陵大地,营造了越剧进社区、入校园、去养老院公益演出的文化及娱乐氛围,进而为南京职工文化传播与践行,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力所能及的奉献。

越剧王派真实故事(一个被越剧艺术魅力感染的人)(4)

在工人文化宫演出。

2022年9月11日晚南京越音艺术团,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的越剧折子戏公益专场演出,非常成功。四大古装越剧折子戏公益性专场演出,观众目睹了戚团与她的团员们,唱功演技日渐提高,尤其是戚团自己的越剧表演,分外受到好评,值得评论一番:

功夫不负有心人,流水不忘灌良田。越剧折子戏公益性演出,得到好评,就是戚团多年演练的成绩,辛勤浇灌的收获,

俗话说,见多识广,勤练得娴。戚团演的最多的是折子戏是《新版越剧:梁祝之十八相送、回十八》,几乎是一场不落,场场必演。与其说这是她的爱演,不如说也是观众的爱看。不管是爱演的还是爱看的,都跟梁祝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美丽、凄婉的故事传说密切相关。

故事发生在公元321年到342年之间,也就是东晋皇帝司马衍执掌朝政时期。

说的是浙江上虞县祝家庄,在那淙淙清波流淌的岸边,住着单门独户的祝员外一家人。员外有个如花似玉的千金,名叫祝英台,自幼聪明好学,平日跟着兄长写诗作文,才学日渐提高。久而久之,祝英台慢慢感觉兄长已经教不了她,于是,她就想出门拜师求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诗文水平,做个有真才实学的女子。

封建社会剥夺了女子读书学文化权利,家父的第一关就通不过去。足智多谋祝英台,女扮男装给父亲看,见到女儿一身男孩子的装扮,员外竟然看不出一点儿破绽,他只得同意女儿出门求学,学成归来。

祝英台途中邂逅同样去钱塘(杭州)求学的绍兴书生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彼此在草亭桥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拜为好兄弟。经过长途跋涉,二人来到钱塘城万松书院,拜师入学,成为同窗学友。

从此,梁祝同窗共读,形影不离,三载朝夕相处,结下深厚友情。

员外知道女儿三年学业完成,家书催促甚急,祝英台只得随父心愿,仓促回乡。梁山伯送了祝英台18里路,于是就有了精彩的十八相送的故事产生。祝英台借机暗示梁山伯:“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梁山伯仍不信祝英台是女孩,错过了向她求爱、娶她为妻的机会。直到梁山伯知道祝英台被迫嫁给马太守的儿子马有才,如梦初醒,悔恨交加,忧郁而去。

这个故事传说的背景,戚团在第一次出演梁祝《十八相送》的时候,就知道的事情,因此她在梁山伯这个人物的情感把控上,秉持了厚道、痴情又不失天真的性格。通过戚团的演唱与做念,一招一式的表演,让人感觉梁山伯痴情的可贵之处在于,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男性可以没有任何的义务对一名女性的专情,体现了梁山伯的形象,就此获得了跨越年代的人性的光辉映照!这或许这就是越剧艺术魅力传递给观众的感受吧?

戚团在越剧折子戏《何文秀·算命》演出中也是下了功夫的,绝非是应酬式的演出。唱法上以“四工腔”为基础,新颖别致的“算命调”,体现了说唱结合,节奏灵活,幽默诙谐、声声入耳的行腔效果。

越剧王派真实故事(一个被越剧艺术魅力感染的人)(5)

座无虚席看演出。

一个被越剧艺术魅力感染的人——戚晶萍,创建南京越音艺术团,带领一众志同道合的人,用越剧折子戏公益专场演出的方式,传播戏剧文化,丰富娱乐生活,推动职工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故而把正能量传播的情怀,义不容辞地做到极致,可谓是个德艺双馨的好人,一个受到人们敬重的新时代人!

越剧王派真实故事(一个被越剧艺术魅力感染的人)(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