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陵公园的历史遗憾

公元1643年,大清崇德8年。大清朝事实上的首位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驾崩,享年52岁。归葬昭陵,因地处沈阳城北效,被俗称为北陵。

皇太极一生功业甚广,其12岁丧母,20岁带兵打仗,从小胸怀极大抱负。登上帝位之后,更为其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朝廷他运用高明手腕,加强集中个人权力,建立起绝对权威,在国内他重视农业,改善民生,着力发展财政经济,使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他屡征朝鲜使之终于臣服,采用军事和联姻等模式加强和改善与蒙古的关系,彻底解除了大清的后顾之忧愁,为其集中精力攻击朱明王朝、最终实现大一统的雄伟霸业打下坚实基础。

然,自古以来,创业何其难也。正当皇太极雄心勃勃为实现其理想而踌躇满志之时,却无疾而终于帝宫之中。历史上,皇太极死亡过于仓促,据说二个时辰之前还在办理朝务,当晚回到清宁宫其下榻处就驾崩,因而生前并未留下任何遗诏,谁究竟成为后世继君一时令满族勋贵也没了主意。

但是国家政权必须得有延续,当时满清刚刚成立,其一切规制尚未建成,国家又处于不断对外用兵扩张之际,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子承父业,据说当时于爱新觉罗家族内争论不休,其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其长子肃亲王豪格,这叔侄俩各领相当兵马实力最为雄厚,也是争夺帝位的最有可能人选。

可政治从来都是相互妥协的,相关利益方经过一番拉锯战后,以上两人谁都没有当上皇帝,最终花落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头上,年仅6岁的福临同志一脸懵逼地被簇拥着走上了帝位,是为顺治皇帝。母凭子贵,顺治皇帝的亲娘也由此走上了历史舞台。

顺治的亲娘名为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后),对,博尔济吉特家族在清代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是蒙古科尔沁大草原的话事人。皇太极的妻子,正宫皇后叫博尔济吉特.哲哲,她是孝庄的亲姑姑,还有一位是皇太极极为宠爱的妃子叫做,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她是孝庄的亲姐姐。没错,姑侄三人同侍一夫,这在当时符合满族风俗。

福临即皇帝位后,孝庄和其姑姑,先帝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并称皇太后,一个是母后皇太后,一个称圣母皇太后,两宫并立辅佐年幼的福临统治天下。

孝庄文皇后是一个极有政治智慧和卓越才华的人,其一生历经跌宕起伏,青年丧夫、中年丧子,历事三朝、辅佐大清三代帝王,为清前期的政权稳固和国家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整个有清一代,孝庄太后享有崇高的地位,特别是在其孙康熙在位期间,对这位老祖母极为孝顺,生病卧床期间,亲自端药侍奉左右,直至76岁寿终正寝,这在当时算是相当长寿的了。

按照祖制,孝庄死后肯定是要附葬昭陵。

但,并没有,那么到底是啥原因,能让一直以“孝”治天下,特别推崇礼仪制度的康熙帝不顾祖宗规制破此大例呢。

《清史稿》有曰:孝庄文皇后曾给康熙帝留下遗言:说太宗皇帝归葬山陵已久,卑不动尊,不可为已再开陵门,况其不忍远离康熙父子太远,希望就孝陵附近安葬即可。

确实,太宗皇帝1643年驾崩,6年后孝端皇后过世按制归葬昭陵与夫同穴,此时山陵地宫彻底封闭。孝庄皇后1687年仙逝,距离太宗亡是43年,距离孝端皇后亡是37年。确实昭陵地宫久已封闭,按照卑不动尊的说法,也是说得过去的。

但,还有一种礼制,那就是于昭陵附近再建皇后陵,不同穴但也算归葬一处,也是符合制度的。比如,在此之前,康熙已于孝陵东侧为其顺治帝的孝惠章皇后再建了孝东陵,这是满清第一座单独为皇后建立的陵墓,因其位于孝陵东侧,被称之为孝东陵。

既然有先例,那就是可行的。但孝庄有命在先,北京距离沈阳实在太远,她不忍远离康熙父子。

这就难办了。

民间对此说法不一,有一说是孝庄根本不爱其丈夫皇太极,她爱的是多尔衮,同时历史上也有“太后下驾”的传说,究竟是否是真的,不得而知。

最终,康熙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既然怎么着都不太好,就在孝陵风水墙外,建了一处暂安之地,将孝庄皇太后的梓宫暂时安放于此,待以后想出了办法再说吧。

不得不说,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谁知,这一暂放,就放了38年,整整38年过去了,朝廷仍然没有想出更为合适的办法,怎么彻底将孝庄皇后的梓宫安葬。

直到1725年,此时康熙皇帝也驾崩3年了。在位的皇帝是雍正,或许是岁月太过于久长,也或者是随着满清不断接受汉文化的原因。他找到了合适的办法。

雍正皇帝表示,自孝庄文皇后暂葬该地以来,国家日渐强盛,圣祖爷玄烨在位又长,看来是个风水宝地,且孝庄皇后又有遗言在先,不如就地建陵妥善安葬吧。

于是于雍正3年,清廷于清孝陵风水墙外,就地建陵,将这位搁置了38年之久、清初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安葬,因为陵墓和远在沈阳的昭陵自成一体,位于其西侧,是为昭

西陵。

她是清代唯一葬于皇家风水墙以外的规制极高的皇后陵寝。

皇太极在位时,孝庄为永福宫妃子,地位不高,也不得宠,见上皇帝一面一殊为不易。

孝庄崩世后,北京沈阳相距甚远,她留下遗言不予归葬昭陵,死后算是没有相聚。

同为夫妻,却一南一北相距千里之遥,生死不再相聚。

于众人而言,多了一份茶余饭后的谈资,于史家而言,多了一份研究的素材。

但,于北陵而言,不知算不算得上是历史的遗憾!

北陵公园一朝梦回400年(北陵公园的历史遗憾)(1)

北陵公园一朝梦回400年(北陵公园的历史遗憾)(2)

北陵公园一朝梦回400年(北陵公园的历史遗憾)(3)

北陵公园一朝梦回400年(北陵公园的历史遗憾)(4)

北陵公园一朝梦回400年(北陵公园的历史遗憾)(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