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渡”字。

共渡难关感言(共渡难关还是共度难关)(1)

翻开中国地图册,你会发现汉语地名带“渡”字和“津”字的地名比较多,比方说,用“渡”字做地名的,较著名的有河南省的官渡、山西省的风陵渡、湖南省的百石渡等等;“津”字做地名,较著名的有河南省的梦津、延津,山西省的茅津,还有北京附近的天津等等。

“渡”和“津”都是通过形声法造出来的字。这两个字左边的偏旁,都表示字义跟水有关系,右边的偏旁,都表示该字的读音。尽管今天的“津”字右边的偏旁念yu(去声),好像跟“津的字音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在上古时期,两个字的读音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渡河、涉水是很困难的事情,窄的河流可以架设独木桥,浅的河流可以跋涉而过,对于较大的河流呢,就只能用船或者筏子来摆渡了,这就叫“泛舟而渡”。当时,把坐船渡河这个行为叫做“济”,把坐船渡河的地方叫做“津”,这就是“津”的最初义,即渡口。古代著名典籍《水经注》说:“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曰津也。”意思是说,黄河流域的渡口名都叫“津”。前面提到的梦津就是黄河上最著名的古渡口之一。

共渡难关感言(共渡难关还是共度难关)(2)

后来,汉语中逐渐积累起来一批跟“津”有关的词语。例如,古代的渡口比较少,人们渡河需要打听渡口,这就是“问津”。在这个词的基础上,经过引申,就把探寻路径或者进行尝试也叫做“问津”,今天常说的成语“无人问津”、“不敢问津”就是不敢接近或者不敢尝的意思。同时,把找不到渡口、迷失方向叫“迷津”,需要别人为自己指点、启发就叫“指点迷津”。又由于渡口是水陆交通的要害地方,逐渐又形成了“要津”这个词,古人把身居高官叫做“身居要津”,把无才无德而又占据高位的人叫做“窃据要津”。

可是,随着汉语的发展,大致是从秦代和汉代以后,人们逐渐开始用“渡”表示过河,它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相反,同舟共济的“济”字就用得少了。与此同时,作为渡口的“津”字,后来也逐渐被“渡”字所取代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其中的“野渡”就是偏僻的渡口。在地名当中,有些按照先秦的习惯应该叫“津”的,后来也叫“渡”了。

共渡难关感言(共渡难关还是共度难关)(3)

以“津”作地名,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根据记载,天津最初叫直洁,金代开始形成集镇,元代设立海津镇。明代永乐年间开始,设立天津卫,意思是“天子走过的渡口”,所以叫天津。新中国建立后,成为直辖市。由于天津这个地方,地处海河五大支流的汇合处,是海上和陆地的交通枢纽,又是天子所居住的京城南面最重要的门户,所以,天津的别名也叫“津门”。

说到汉语中带“渡”的地名,最有影响的恐怕是河南省中牟县的官渡了。它本来是由当时官方设立的一个小小的渡口,可是,由于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发生在这里,从此而闻名古今。东汉末年,曹操控制着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政治势力和军事势力越来越强大,而北方的最大军阀袁绍率领十万精兵南下,企图消灭曹操的势力。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灵活战术,最后,终于打败了袁绍的军队,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彻底胜利。后来,这场战役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官渡这个地名也就成为历史的见证了。

共渡难关感言(共渡难关还是共度难关)(4)

另外,人们常常把“共渡难关”误为“共度难关”。新冠病毒肆虐,各行各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共渡难关”成为一个高频词,其中的“渡”常误为“度”。“度”与“渡”均可指跨过、越过、经过,古汉语中常混用,但如今二者已分工:“度”与时间概念搭配,如度日、欢度佳节;“渡”与空间概念搭配,如渡河、远渡重洋。难关,本义指难通过的关口,是空间概念,与之搭配的应是“渡”而不是“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