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濊貊族系在东北亚建立的政权
(这一章太长了,因为半岛国家与我们的历史争议多源于高句丽,需多费笔墨把他的历史说清,长但不输精彩,各位看官且慢慢看。)
商亡周兴之际,原居于现在山东一带的貊人因受到中原政权的压迫迁居东北亚,与濊人融合。春秋初年的文献上开始出现濊貊连词,两大部族融合后统称为“濊貊”,开始主营农业。汉朝时,濊貊系族群分化为四支,即扶余、高句丽、沃沮、濊,他们分布地域相连,语言风俗习惯相似。濊貊族系在东北亚建立的政权主要包括扶余与高句丽,其他如沃沮、濊过于弱小,且都被高句丽征服,故在此不再详述。
(一)忠孝扶余
西汉武帝时期,分布在松嫩平原上的扶余人首先建立了扶余政权,王城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地区,以松花江上游为中心。扶余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最强盛时“方二千里,户八万”。东汉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万户,总人口约20万。
扶余方位图
扶余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可以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句话概括“世守忠孝”。西汉时扶余由汉玄菟郡代管,始元五年(前82年),汉朝廷赐扶余王葬用玉匣由玄菟郡交付扶余。新莽王朝时,王莽派使至扶余收回西汉颁授的印绶,改授新朝印绶,说明扶余在西汉时就已成为中央王朝属国。东汉时扶余向朝廷的朝贡活动持续120余年之久。永和元年(136年)正月,扶余国王亲到京师洛阳朝贡,受到顺帝刘保的接见。临别时,汉顺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亲自送行。汉魏时期,扶余曾多次支援中央王朝对东北亚其他政权的攻伐。
然而到了西晋初年,因受到周围其他民族的攻击,扶余开始衰落。太康六年(285年),扶余为慕容鲜卑所破,第一次灭国。287年王子依罗在西晋朝廷帮助下复国,但是仍没有改变扶余实力每况愈下的局面。鲜卑人掠走扶余大批人口,高句丽侵占扶余大量土地,终于到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扶余为勿吉(肃慎后裔)所灭,扶余王逃到高句丽,其国灭亡。就在其灭国之前,457年扶余仍曾遣使入北魏朝贡。
综上所述,西汉以后,扶余与中央王朝建立起了朝贡册封关系,直至灭亡,一直在中原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
(二)战斗民族高句丽
高句丽属貊系,前37年,朱蒙在汉玄菟郡内的高句丽县建立政权。高句丽初年建都纥升骨城(辽宁省桓仁县),后迁丸都(吉林省集安县),再迁平壤(今平壤)。刚一建国,高句丽就显出战斗民族的特色,三次征伐北方各部族,并地掠民。朱蒙为什么这么有恃无恐呢?因为他与汉朝拉上了关系,“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保持对西汉的臣属关系,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向东、北、南方向扩张。朱蒙的继任者琉璃明王计取鲜卑,使鲜卑“计穷力屈,降为属国”。高句丽早期扩张能取得如此成就,正由于它尽量与中原王朝保持友好关系,得以专心对付其他部族。
韩国影视剧中的朱蒙形象
高句丽一强大了就会桀骜不驯,朱蒙靠着兼并战争牛气了以后再也不向郡政府报到了,在边界上筑一小城,让西汉官员把朝廷赏赐放城里,他再派人来取。以后的高句丽对待中央延承这种逻辑:利用中原王朝威势,四处扩张,壮大自己;一强大了就不服从中央朝廷管理,甚至兴兵犯境,侵吞朝廷边疆领土;但他们并不是一味蛮干,一旦受到严厉打击,往往立即认怂求饶,或撒泼耍赖,占着抢到的地盘不走,以求造成既成事实。
王莽篡汉后,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压制政策,将高句丽王改为侯,说明高句丽在新莽建立以前已是西汉的藩属国,而非独立国家,改王为侯,亦可见西汉对其属国高句丽政权首领的封号是高句丽王。后又强征高句丽人伐匈奴,高句丽人反叛,杀死辽西大尹田谭。王莽发兵报复,“诱高句丽侯驺至而斩焉,传首长安”。自此,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关系彻底恶化,趁着汉末大乱,其琉璃明王乘机占领了原汉玄菟郡所属的高句丽县。到大武神王时期,高句丽国力日升,21年击败扶余,26年吞并盖马、句茶部落,进入汉乐浪郡辖区,势力扩展到鸭绿江以东的朝鲜半岛地区,成为东北地方政权的佼佼者。
东汉建立后,高句丽遣使入朝,光武帝复其王号,此后高句丽又有四次朝贡,时断时续,因为它与东汉的关系也是时战时和。高句丽的领土崎岖多山,十分渴望得到肥沃的辽东平原。慕本王时期,曾遣将袭汉,被辽东太守祭彤劝退,并遣使入朝,获得很多赏赐。高句丽大祖大王时,军事力量更强,先后吞并东沃沮、曷思、藻那、朱那等部,完成对长白山以南地区的统一,使国土达到东部沿海地区。大祖大王也曾六次进攻辽东,没讨得什么便宜。期间,一旦落败为缓和与东汉的关系,便遣使入朝。
东汉末年,公孙氏割据辽东,209年乘高句丽内乱,公孙康发兵进攻,“破其国,焚烧邑落”。 公孙政权灭亡后,高句丽与曹魏接壤,双方冲突不断。242年,高句丽东川王“遣将袭破辽东西安平”。246年,为惩治高句丽,曹魏命幽州刺史毋丘俭远征,东川王战败逃走,毋丘俭进入其首都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县),屠城。次年,毋丘俭再次发动攻击,东川王远逃北沃沮。毋丘俭派玄菟郡长王颀追击,越过沃沮一千余里,到肃慎南界(黑龙江省宁安县北),刻立石碑,记载这次远征的功绩,然后班师,斩杀及裹胁八千余人。曹魏论功行赏,封侯爵的一百余人。毋丘俭的远征给予高句丽沉重打击,自此四十余年,高句丽再也无力向辽东扩张。
毋丘俭像
西晋建立后,在东北设东夷校尉府,管理东夷各族事务,高句丽接受西晋的封官。
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再次大乱,高句丽周旋于势力达到东北的各个政权之间,曾分别向后赵、前秦、前燕、后燕、北燕朝贡,也始终保持着向东晋的朝贡关系。高句丽当然也利用这段混乱时期积极侵占辽东土地,与慕容鲜卑的燕政权多次作战。前秦统一北方后,高句丽便不再向西扩张,而是向南与百济争夺土地。前秦迅速瓦解,后燕兴起控制辽东,高句丽加紧与后燕争夺辽东的战争,故国壤王先后与后燕发生两次战争,广开土王先后与后燕发生五次战争,终于在5世纪初夺得了辽东广大地区,成长为东北亚的强权。
高句丽疆域图
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向南北政权都朝贡,同时接受南北朝的册封。南朝希望利用它牵制北朝,北朝希望南下时无后顾之忧,高句丽得以间于齐楚。
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四百多年的分裂混乱局面。高句丽恐惧被吞并,“理兵积谷,为据守之策”。虽然如此,隋仍于591年封其婴阳王高元为高句丽王。婴阳王最初还能朝贡,后连续四年不朝,甚至于598年率兵万余侵辽西。隋文帝大怒,“命汉王谅、王世绩并为元帅,将水陆三十万来伐。”由于连日大雨,疫病流行,以及水军遭遇暴风,船多沉没,这次征伐没得到什么战果。婴阳王迫于压力,遣使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
隋炀帝时期,婴阳王拒绝朝廷征召,不朝不贡,引发隋炀帝三次征伐。三征辽东历来被当做隋炀帝骄纵虐民的罪状,但是高句丽当时已经成为一方强权,东北各族的统率,态度骄横,已是中央王朝的现实威胁,对它的打击是早晚要做的事。虽然如此,隋朝统一时间尚短,内部统合不够,多个大项目同时上马,透支民力,再加上指挥不当,三次征伐皆告失败。隋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激化了国内矛盾,是导致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
唐朝建立不久的619年,高句丽就来朝贡。但直到624年,唐高祖才同时封高句丽、百济、新罗的统治者为郡王。此举说明在接受高句丽称臣的问题上,唐朝因受过去辽东战争的影响,有过犹豫;三国同时封王,有分化的意思。公元642年,高句丽西部大人泉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荣留王,立王侄宝藏王,把持朝政。其政策是加紧对外扩张,联合百济,攻打新罗;拒不执行唐朝要求其与新罗和解的诏令,终于引来唐朝大军征伐。645年,唐太宗出动十万兵力亲征高句丽,收复了辽东部分地区,击溃了高句丽15万军队。但高句丽军在安市城顶住了唐军的攻势,使其师老兵疲于城下,拖到严冬来临,唐军过冬准备不足,只能撤兵。
唐军远征高句丽
回朝后,大臣提出派偏师袭扰策略,趁春种和秋收时骚扰高句丽,高句丽作为一个小国只能举国应对,不出几年就会闹粮荒。唐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高句丽开始显出疲态。666年,泉盖苏文死,诸子争权,唐朝大举进攻。李绩、薛仁贵、契苾何力等名将参与了指挥,颇有斩获。668年,唐军以李绩为主帅再伐高句丽,大破高句丽军,攻拔辱夷城,进围平壤。月余,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泉盖苏文子泉男建,高句丽灭国。
高句丽是貊人后代,朱蒙建立政权后,就与中央王朝建立了封贡关系,以后历代高句丽王都需要经过中央王朝册封,以示其合法性。高句丽灭亡后,唐朝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可见中央王朝对其故地已开始直接管辖,唐对高句丽的战争是国家统一战争的延续。
薛仁贵像
总之,高句丽的性质为隶属于中央政府的边疆民族政权。半岛国家把后世王建建立的高丽王朝认为是高句丽的继承者,纯粹是穿凿附会。高句丽曾经在南北朝后期被中原政权封为高丽,隋唐时仍以高丽国朝贡,只是名称的简化而已。王建是新罗人,其建立的高丽王朝统治者和民众的主体都出自三韩系,完全与高句丽不是一群人。唐朝灭掉高句丽后,将其民族主体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所以说,高句丽人与现代半岛国家人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高句丽史根本不是古韩国史,而是中国古代史的一部分。
谢谢观看,下一章我们说说海东盛国——渤海国,他也是半岛国家乱认的祖宗之一,敬请期待。点赞关注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