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北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但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事实就是,失败者与胜利者之间,有时候只有一念之差。

李密就是这样一个距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却不自觉地走向失败的角色。

01初战不利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地方叛乱此起彼伏,隋朝统治集团内部也离心离德,如越国公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便借着隋炀帝御驾亲征高句丽之时,举起反旗。

杨玄感敢于在这个时候发难,除了内地防御空虚的原因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李密愿意给他当智囊帮忙。

李密也是关陇集团的一员,他的父亲是隋朝的上柱国、蒲山公,李密年轻时候,一开始不怎么喜欢读书,靠着父亲的恩荫,才勉强得了个“左亲侍”的职务,妥妥的“官二代”。

李密衣食无忧,原本也想糊弄着过下去,但是,隋朝的重臣宇文述认为李密前途无量,劝他奋起。李密这人倒也听人劝,他开始尝试着进入“手不释卷”的精神状态。

李密的好学,很快赢得了越国公杨素的好感。杨素欣赏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事没事,经常喜欢跟儿子杨玄感唠叨——

“看看人家李密多有才华多有见识,你们根本比不上!”

父亲的疯狂安利,让杨玄感打小就开始对李密生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崇敬。这一次造反,杨玄感决定拉着这个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起干。

但是,一起干是一起干,对于李密的一次又一次温馨提示,杨玄感却置若罔闻,或者干脆对着干。

李密给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抄隋炀帝的后路,把他堵到辽东回不来;中策是进取关中,利用天然屏障做番事业;下策则是进攻东都。

杨玄感这个人也挺怪,人家都给你标明了建议中什么好什么坏,他偏偏选那个最蹩脚、最糟糕的。

杨玄感决定集中兵力攻打东都,他想得倒是挺好,攻下这座新兴的政治中心,大隋朝的文武百官都得跟着自己走。

可是他就是攻不下啊!攻不下也就算了,得到后方不稳的隋炀帝正快马加鞭领着大队人马杀过来,和东都的守军,对杨玄感形成了夹击之势。

李密有机会统一天下吗(与统一天下失之交臂的男人)(1)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左一)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左一)

杨玄感眼看有军覆危险,只得临时捡起李密给出的中策,带着剩余人马往关中边打边撤,而且还是“慢慢地撤”。李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想不到我刚出道就翻车…

最终,杨玄感也没进入关中,他的军队彻底瓦解,自己也身首异处,至于李密一开始被抓了俘虏,后来靠着贿赂押送官员,得以捡了条命。

02投奔翟让,威望日隆

第一次起事失败了,但李密不甘心,读过的那些兵书战策不能无的放矢,他决定先在村里隐姓埋名教书,顺便观察一下形势再做打算。可是,这种安稳生活毕竟与李密壮志难酬的性格格格不入,他的异端言论很快被地方官察觉,李密不得不再度踏上了逃亡之路。

这一次,他投奔到了东郡的翟让手下,给这位草头王出谋划策。

李密有机会统一天下吗(与统一天下失之交臂的男人)(2)

(影视剧中的翟让) (影视剧中的翟让)

翟让和杨玄感不同,他礼贤下士,能够虚心采纳李密的意见,在李密的协助下,这支河南义军到处袭击州县,开仓放粮,接济百姓。隋朝的悍将张须陀率两万多官军来镇压,也被李密略施诱敌小计将其击破。

一个又一个胜仗,让李密威望大增。李密当然不满足于一个出主意的角色,他想往上爬,每次打胜仗,李密都会把财物分给部下,笼络人心。

日子久了,翟让似乎也察觉出李密的野心,不过,翟让是个实在人,他知道自己能力不行,才不配位,老赖在一把手位子上也不是个办法,所以他干脆以退为进,把李密推上了前台。

李密成了魏公,不仅如此,他还组建了自己的决策班子——行军元帅魏公府。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以前李密站在旁边给主帅出谋划策,利益与风险都是翟让这个做老大的先承受,自己倒也过得四平八稳。

可是现在不行了啊!李密的确有谋略,但是隋朝一方也不白给,东都的王世充,就让李密伤透了脑筋。双方在洛水南北打了好几仗,互有伤亡,有些翟让的旧部觉得李密领导得不行,怀念翟让在的时候,想让他称“大冢宰”,把李密这个书生架空。翟让没怎么表态,但是这事情传到李密耳朵里,却引起了他的高度警惕。

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一把手高位,李密对翟让以及其亲信痛下杀手,当然,李密也知道此时正在创业阶段,杀人太多影响不好,所以他百般宽慰单雄信与徐世勣等翟让的旧部,强调自己绝不会把火并翟让这件事扩大化处理。

有一部分人认为,李密杀翟让导致河南义军内部离心离德,为其最后瓦解埋下了祸根。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这可能不是导致李密失败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举个例子,李密死后,消息传到了徐世勣那里去,徐世勣没有表现出丝毫高兴,而是号令全军为李密缟素服丧。不少人因为李密的死甚至难过得呕血。

那时候,李密已死多时,天下基本是大唐的了。徐世勣等人反应如此激烈,很难说没有真情实感夹杂在里头。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李密可以为大家带来不断地胜利,他是一个成功的象征。

打胜仗,部下就能经常得战利品,这在乱世,是维系人心最简单粗暴,却也最有效的方式。更何况,翟让被杀后,李密也的确遵循承诺,没有继续诛杀内部的将领。

跟着魏公,有钱赚,有地盘拿,它不香吗?

李密还是颇有号召力的。

03败给王世充

不过,李密也知道,队伍越来越庞大,跟着自己打天下的人越来越多,为了维持庞大的创业团队,不能总是打游击战,还得有块稳固的根据地。

于是,他把目标锁定在了东都,对于李密个人而言,这个选择或许有些似曾相识,因为这正是当初自己给杨玄感设计的下策。

他会重蹈前任的覆辙吗?

李密可能觉得不会,因为这时候他兵强马壮,已经变成了中原义军的盟主,窦建德、徐元朗、孟海公等争先恐后,排着队给他打溜须。

为了展现自己当王者的雄风,他下令构筑起金墉城。不少人劝他“高升一步”做皇帝,但是李密有自己的想法——

打下东都再说。

东都不好打,王世充的精兵猛将都集中在城内,这是块硬骨头。李密攻了几次没得手,双方竟然在这里僵持起来。

李密有机会统一天下吗(与统一天下失之交臂的男人)(3)

这时候,天下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与李密同为关陇集团成员的李渊率军出太原,向关中进军,李渊一边张开双臂把关中往怀里捧,一边写信恭维李密。

李密真有些飘飘然了,关中本来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可是如今却被闷声发大财的李渊捷足先登。

李密不在乎,他仗着自己兵强马壮,眼睛紧紧盯着东都的一举一动。巧的是,此时,隋炀帝在江都被叛臣宇文化及所杀,宇文化及利用军人归乡心切的情绪,把皇帝置于死地,然后率众北返。

隋炀帝死了,东都的隋朝留守官员决定拥立小皇帝杨侗,但是,在分配政治权力上,东都内部起了矛盾,其中,以太府卿元文都为首的一派占了上风,为了压制王世充,他们还怂恿小皇帝赦免了围城的李密,给他加官进爵,好利用这支义军来对付正在北上的宇文化及。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隋朝这时候大势已去,只剩下了一副空架子,杨侗就是个傀儡而已。李密未尝不知,但是 ,他还是接受了对方的招抚,并且心甘情愿地去为这个形同虚设的小朝廷挡子弹,挡宇文化及射来的子弹。

宇文化及带的部队,基本都是原先隋朝护卫皇帝的亲军,战斗力万里挑一,如今他们急于返回故土,更是势不可挡。

李密犯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那就是拿自己辛苦积攒的一点本钱去和宇文化及硬碰硬,而这么做的唯一理由,就是他名义上归顺了已经成为自己嘴边肉的东都小朝廷。

李密一开始想得不错,自己坚壁清野,等宇文化及粮草耗尽不攻自破,但是,后来他低估了对方的实力,过早地同对手决战,结果双方损失惨重,宇文化及还是溜了,李密因此元气大伤,他自己都负了箭伤,狼狈不堪。

更要命的是,李密方面的损失,都被东都内部的王世充掌握的一清二楚。李密原本以为,自己能够利用元文都和王世充之间的矛盾,最终达到控制东都局势的目的。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王世充抢先下手,消灭了元文都一派,掌握了东都的形势。自己辛苦半天,一无所获。

李密的处境急转直下。

趁你病,要你命。王世充看到李密被宇文化及消耗的差不多了,假意派兵出战,云集洛水,实则将一部分精兵预先埋伏于李密的大本营邙山附近。

李密的轻敌,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自信王世充不堪一击,结果开战不多久,便被王世充的江淮劲旅和伏兵打乱了阵脚。曾经的围城一方兵败如山倒,更雪上加霜的是,李密的部下看到形势不利,一个接着一个背叛。

李密往偃师跑,偃师守将投降了王世充,李密往洛口跑,洛口守将还是投靠王世充…

过去转战河南的时间里,李密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打仗上,唯独忽视了对新加入力量的团结与整肃。到现在,李密也尝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金墉城的王伯当看到李密军溃,自己再守下去也没多大意义,干脆也溜之大吉。

04政治生命的凋零

李密遭遇了军事生涯的滑铁卢。

但是,对于李密而言,情况还不算太差,他翻盘还有机会,因为现在他手中还有两万左右的兵力,黎阳又有刘世勣的一军人马。只要他到那里站稳脚跟,被打散的人心还能慢慢聚拢起来,而王世充的得手只是暂时的。因为王世充肚量比李密还小,一部分暂时归降东都的李密旧部已经后悔了。

可是,李密却没有选择去和刘世勣的队伍汇合,以便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而是决定去投奔一直很仰慕自己的李渊。

这是自降身价,也是自投罗网。

李渊的确很仰慕李密,但那只是过去,现在李渊集团已经于关中站稳脚跟,自然不会再像过去那样静立一旁坐山观虎斗。

“李密和王世充已经耗得差不多了,该我们登场了”。

李渊和他的儿子们迫切希望由自己来收拾这纷乱残局。

现在,李密来投奔自己,李渊觉得他可能还有价值,便把他软禁起来,打算利用李密来招拢他那些散落在中原各地的旧部。时间一长,李密也觉察出了李渊的真实目的,于是先假意顺从,实则想逃离李渊父子的控制,重新自立门户。

李密有机会统一天下吗(与统一天下失之交臂的男人)(4)

(影视剧中的李渊)

自立门户?哪有那么容易!你过去带着人干是一回事,现在跟着人家干是另一回事。此一时彼一时也,李密虽然只有三十七岁,但他的政治生命,在他投靠李渊的那一刻,已经基本宣告终结了。

李密千算万算,最后还是没有逃出李渊的控制,在他投奔旧部张善相的路上,李密与好基友王伯当被盛彦师袭杀,从此彻底告别了中原争雄的舞台。

李密死后,曾经跟随他创业的文官武将,除少数被杀外,其余大多归降了李唐王朝,如前文提到的徐世勣(后改名为李勣),还有名臣魏徵等。

辛劳半世,最终还是给别人做了嫁衣。这时候,笔者还是忍不住想多问一句李密,为什么当初你劝杨玄感等人的那一套,没能拿来说服自己呢?

是取代翟让后的魏公光环让你丧失了“先入关中为王”的初心,还是败给王世充让你彻底失去了问鼎中原的勇气?

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李密终究没有当王者的命。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

2、(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3、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商务印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