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淡漠如水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明后期名僧紫柏、德清、智旭、憨山、真可、藕益等都在以佛释儒,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圆融儒佛理论。真可高僧认为,儒家中的基本内容仁义礼智信中的仁是慈爱佛,义是正气佛,礼是节序佛,智是智慧佛,信是诚信佛,如此,五常变成了五佛。善用五常则佛大放光明,佛理和儒家和天理也就等同了。德清在注儒家入门经典《大学》时认为,《大学》的重心在“悟“五”,“一旦悟了,当下便是大人”。“悟”即在悟自己的“心体”、本性,而“人人自性,本来光明,广大自在,不少丝毫…若一旦自己本有之‘明德’,故曰‘明明德’”。德清是在用禅宗心法诠释儒家学说。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基本修养(儒家中的基本内容仁义礼智信中)(1)

儒家人物雕像

智旭将儒家的无极太极、尽心知性、忠恕、五常及致知格物等范畴和命题都论作佛教的心性学说,将知儒与学佛直接联系起来。真可作为佛门高僧也在探讨如何才能使国家兴旺:“当使贤者制其命,不肖者听其令。则君子不包荒之度,而小人亦得以遂其所生。”“知不能行而强行之,谓之悖天之民。苟使其人得其位,行其志,而国家元气,不至于大坏,苍生不受其荼毒,未之有也。憨山作为佛门高僧,同样关注《春秋》左氏心法,以期在时运命途中“究心于忠臣孝子之实”。总之,明中后期的佛教界热衷于注释儒道经典,圆融儒佛道,真可有《解易》,憨山有《大学纲目决疑》《中直指》《春秋左氏心法》《道德经解》和《庄子内篇注》等。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基本修养(儒家中的基本内容仁义礼智信中)(2)

《春秋》的书籍

热衷世俗现实事务,在理论上会通儒释道,这是明代佛门的特点。明代的道教界在统治者的引导、倡导下,同样热衷于现实世务及在理论上会通儒释道。明代道教界热衷于现实事务集中地表现在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唐宋以前的道教神仙主要是个人悠闲自乐、远离苦难、逍遥自在的虚幻人物,唐宋以后内丹术逐渐代替了外丹术,加之历代以来道士们求仙之路屡败,虚幻的神仙人物及长生不死说渐渐也失去了吸引力,道士们也就不再以炼制长生丹药、变化凡人升仙为能事,神仙也就逐渐演化为隐于世俗、助善惩恶、救世除难的神异之人。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基本修养(儒家中的基本内容仁义礼智信中)(3)

仙境的绘图

神仙崇拜的目的由追求不死成仙转化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远离现实人间苦难逍遥自在的“神仙”逐渐变成了保佑现世生活衣食丰足、国泰民安的神灵。在理论上,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及道士赵宜真、武当派首领张三丰都致力于会通儒释道,并有创见。张宇初(1361—1410),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师,博学多能,博览儒经释典,致力于“贯综三氏,融为一途”。他学说的最大特点是贯通道家和儒家的基本概念,如他对“太极”的解释:“太极者,道之全体也,浑然无所偏倚,廓然无得形似也,其性命之本欤?”他认为,“太极”一词虽然在程子、朱子、邵子那里有不同的解释。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基本修养(儒家中的基本内容仁义礼智信中)(4)

朱子的雕像

实际上都是一致的,都是一个道体,都寓于“心”中:“且先儒以周邵之学、先天太极二图,其理一也,其传未必二焉。其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也。故曰:自天地幽明至于昆虫草木微细无不合也,将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焉,万古圣贤之心同也。”张宇初从道教本位出发,将宋代诸儒的理学、心学概念融为一体,贯通了儒道。从心即是太极,万化本诸心的观点出发,张宇初提出了道教修炼的要诀:“虚心静虑,守之于一”这是张宇初贯通儒道的成果。赵宜真,明前期著名的道士,通南北道教之学,集全真、清微、净明诸派之传,被清微、净明两派尊为嗣师。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基本修养(儒家中的基本内容仁义礼智信中)(5)

道士的绘图

他以全真为体、正一为用,提出了内丹学和内丹修炼法:“摄情还性归一元,元一并忘忘亦去,囊括三界入虚空,粉碎虚空绝伦伍。”这是赵宜真在会通儒道又吸收了佛家“自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修炼法。张三丰,明中前期以隐而著名的道士,全真教武当派的首领,主张三教一致论,被后学奉为“三教宗师”。基于三教一致论,张三丰提出了他修炼内丹的理论,他认为第一步就是要炼己、立基,即要进行儒家的伦理实践,正心诚意,积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义诚,人道全了,离仙道也就不远了。这是明显地在致力于融会儒道二教。他还认为大道的第一步是修心炼性,即践行儒家的忠孝仁义,是修炼真心真气的基础。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基本修养(儒家中的基本内容仁义礼智信中)(6)

张三丰的绘图

总之,无论佛道都在融会三教,同样,儒家文化培养下的文人,也在研佛研道、努力融会佛道。明代文化界普遍的一种风气、一种倾向、一种嗜好,是儒家文化培养出的文人,研佛研道,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文人的思想、理论、言论、著述等都带有明显的佛道思想、观念痕迹。文人、僧人、方士互相交游,互相影响,互相诗文唱和,形成了明代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一明代前期,宋濂是儒家文人士大夫中融会三教的代表,自幼苦读儒家经典,早年当过道士,自号龙门子,又自号元真子,壮年时又潜心佛教典籍,后成为朱元璋的肱股之臣,“常侍左右、备顾问”。

​参考资料

·《大学纲目决疑》

·《中直指》

·《春秋左氏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