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著精读(名著速读一一第二十二章家春秋)(1)

第1页 作者介绍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之后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后又去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巴金的一生是专注的一生,如果非要说比较随意的一件事,那就是起笔名。笔名是怎么来的?他当初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就把“金”字记了下来,而这时他得到他朋友自杀的消息,那位朋友姓巴,于是“巴金”就此诞生了。这算是他人生里唯一“随便”的一件事情了。

从1927年写作始,至2005年终,巴金创作的大大小小作品共计179部(其中不包含他翻译的作品)也许他不是写作最多的作家,但他却是最用心的作家。他在他的作品《灵魂的呼号》里字字泣血的表达过,他把他的全部精力都贡献在写作上,甚至慷慨的用日后的生命来换他想要写的那些字。

书本虽然吞噬了他的血和肉,但也为他所有的情感找到了生命意义所在的出口。文字既成全了这一代文学巨匠,同样也成全了他的爱情与婚姻。巴金对文学事业的专一与对感情和婚姻的专一度是一样的,因为他一生都只钟情于一人,那就是比他小十三岁的妻子萧珊。

2005年10月17日,因恶性间皮细胞瘤在上海逝世。

第2页 大众点评

1、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故事。整个阅读过程都沉浸在沉重的压抑情绪之中,直到最后濒临麻木的状态。

2、中心人物的描写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

3、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写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现在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名家名著精读(名著速读一一第二十二章家春秋)(2)

第3页 写作背景

作品发表于三十年代,创作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思想震动。在新思想的熏陶下,年青人在健康成长,新旧思想的冲击反映在个人身上时又会形成分裂性人格,而在此背景上,旧的思想、观念的腐朽性也日渐暴露,并且旧思想在新思想的冲击下也会日渐式微。

作者就是立足于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上,把一个大的时代影响浓缩到一个大的家庭中来,通过对《家》中几代人的描写,来反映当时的社会概况和社会发展的脚印。作品主要人物:高老大爷、觉新、觉民、觉慧、梅、鸣凤、瑞珏等。

巴金原打算在《家》中写一个旧式大家庭的衰败的历史,写了六章之后,他所挚爱的长兄自杀,这给巴金极大的刺激,他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黑暗社会的压迫和反抗清绪,集中向旧家庭发泄,虚构了一桩桩血案,更加义无反顾的攻击专制主义。他认为旧家庭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包括他长兄在内的一切青年的幸福。这种反抗与破坏的情绪转化成为《家》的激进的风格。这种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是《家》在三四十年代所以能产生积极而巨大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4页 主要内容

《家》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瑞珏结婚。

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经…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春》

觉慧逃出家庭获得了自由,家的悲剧还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继母周氏娘家人,来成都要觉新表妹蕙完婚,蕙聪明美丽,女孩却被顽固父亲许给荒淫陈家,大家都替惋惜,觉新在梅身上看到了瑞‬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时,觉新爱子海儿不幸病死,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淑英被父亲许给冯家,极力想挣脱幸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完婚。也使开始支持觉民等人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帮助下被护送了上海。《春》结尾觉新等人收到从上海来信,信倾吐了获得自由幸福。

成都高公馆有五房儿孙,大家族高老太爷是大家庭统治者,五房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继母及继母女儿淑华因父母早亡现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熏陶,却敢顶撞长辈。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却接受了父母安排另娶了瑞‬珏,婚后过得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妻子,又忘了梅。特别在梅出嫁不久成了寡妇,回成都两人见面带给无穷痛苦,不久梅忧郁病逝。

觉民与觉慧外出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爷爷训斥并被软禁在家。觉民与表妹琴相爱爷爷却定下亲事,觉民此时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间受气,觉慧三兄弟叛逆,对家里丫头鸣凤有朦胧好感,高老太爷要鸣凤嫁给自己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绝望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重‬病身亡。家大办丧事,要生产的瑞‬珏被高老太爷陈姨太,说要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觉新痛悔心情,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名家名著精读(名著速读一一第二十二章家春秋)(3)

《秋》

蕙的灵柩停庙已经年多,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要让入土安,觉新与觉民威胁下,蕙才得存身之地。糊涂父亲又将儿子推入火坑,才17岁有了肺病迹象,父亲周伯涛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娶了冯家小姐,夫妻两人感情不错,妻子脾气大,儿子‬夹在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因病去世,留下新婚妻子和腹胎儿。

三房克明女儿跑有所悔悟,两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郁闷丢下怀孕妻子去世,淑英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人,三太太决定给觉新。

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觉新给觉慧与淑英信,写各房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生活,几堂弟依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近保持着亲密关系,自己娶了翠环并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们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出外工作。

第5页 名言佳句

1、人生无常,前途渺茫。

2、鱼鳞似的白云渐渐地消散了,

天幕的蓝色也淡了一点。

只有银盘似的明月

仍旧安稳地继续着它的航程。

3、大概人就是这样,要到自己吃够了苦,

才会觉悟,但是可惜又太晚了。

4、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5、现在梦醒了,可是什么也没有,

依旧是一颗空虚的心。

6、无论是在白天或黑夜,

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

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

7、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

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

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

过后他又想,大概正是因为这样健忘,

所以才能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

(未完待续)

名家名著精读(名著速读一一第二十二章家春秋)(4)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