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邓琼堂上作文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行善必须看对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行善必须看对象(被行善)

行善必须看对象

统筹/邓琼

堂上作文

编者按:

今年,广东省高考将采用全国卷。为了加强备考,让高中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前广东组织了一次的“全国卷适应性测试”。这次考试的作文题,又一次涉及到了目前社会敏感、也在本栏目中出现过的“慈善话题”。

这个作文题从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从广东“新课标卷”向“全国卷”的适应?在老师们当中还有争议。但是对于作文者来说,力求言之有物而成理、文辞情动于衷、视野开阔,总是不错的旨归。

本期“堂上作文”特编选两篇来自广州市高三毕业班学生的作文,回应热点。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

一位先生上前说:我可以给你们一份工作。流浪汉拒绝了。

于是,这位先生也举了一块牌子,站在他们身后,牌子上面写着:“我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但他们拒绝了。”

流浪汉很尴尬,想要换个地方,这位先生又跟了过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习作

1

《蠹》

□广州市第六中学 高三(18)班 易文杰

【教师点评】

在这个材料当中,这两位举牌的流浪汉,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至少命题者并没有想要我们去探讨其中的因缘。在分秒如金的考场上,考生首先需要判断的,就是最基本的对错。

作为学会了伪装的成年人,我们可以用许多种人性关怀、宽容理解甚至是羡慕支持来面对流浪汉,但我们真的愿意去成为他们吗?

如果答案是否,那何必假惺惺,表同情?

18岁的易文杰,站在成人的分界线上,他说,“四肢健全却一味流浪,一味接受别人施舍,拒绝别人提供的工作机会,一次,又一次的是什么?蠹。”

蠹,是个好重的词。从孩子嘴中说来,似乎少了一点历经世事磨难的无奈,少了一点对他人苦痛的怜悯。可是,人不轻狂枉少年,19岁的柯洁可以毒舌评判竭尽全力却还是输给了超级电脑的人类棋王李世石,文杰为什么就不能痛批举牌求助却又不愿尝试工作的浪人?

这不是辩证的态度,但这是年轻人表决心的态度。为了强大祖国、强健民心,不需要太多中庸和与人为善。

所以,那位“好心先生”是没错的。他是很烦,我承认,但他要用他的“烦”,他的担当,来改变那群人。会比夸父远吗?会比精卫难吗?不会的!

易文杰,也是这样的一位“好心先生”,本文,就是他举起的牌子——“我长大了,我非蠹!”

(广州市六中语文教师 陈洋)

《吕氏春秋》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流方能不腐,门转方能不被虫蛀。四肢健全而一味接受施舍,不接受工作机会,不肯劳动,我总觉得这是停滞的死水与不可雕的朽木,必腐,必有虫。

或有人认为流浪是流浪者的自由,先生不应举牌干涉,此等行径是道德绑架。非也。流浪者的确有流浪的自由,但除了自由,还有尊严。由劳动所建立的尊严。

是的,四肢健全的流浪者的确有不劳动的自由,但他们也会因此丧失劳动所建立起来的尊严。他好逸恶劳,如枯叶飘零;四肢健全,而人格不健全。酷似孔乙己不肯抄书,好吃懒做,一如阿Q赤膊单衣,虫豸腐烂。他们不肯工作,不仅丧失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机会,也丧失了尊严。

唯有劳动之泉方能灌溉尊严之花。拒绝先生提供的工作机会,也就是拒绝了他人的尊重。先生多次举牌,煞费苦心,是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而不是一味等待别人的施舍。为何罗斯福推行“以工代赈”?除了解决经济危机外,也是想国民通过劳动养活自己,从而使国民有尊严,而不是坐等国家福利,让他们使用自己的双手,立起自己的脊梁。先生之举,非道德绑架,而是指路明灯。

拒绝先生提供的工作机会,也就是拒绝了对自己的尊重。在劳动中,流浪者不仅可养活自己,还促进个人尊严的实现。原本流浪者可以成为建筑工人,为城市添砖加瓦;原本流浪者可以成为清洁工,擦去城市的尘埃。他们本可以,但他们不,这便是他们的悲哀。为何庖丁能让王侯惊叹?因他常常磨练技艺,在劳动中练就目无全牛的绝技,“提刀而立,为之踌躇满志”;为何冈野信雄能赢得日本社会的惊叹?因为他三十年如一日修复旧书,任何破旧不堪的旧书到了他手里便能焕然一新。在劳动中,他们自食其力,他们磨练技艺,他们站到了马斯洛金字塔的顶端——自我价值的实现。相反,不劳心亦不劳力的流浪者,蠹也。

在如今推崇中国制造、大国工匠的年代里,我们更应唾弃流浪汉的懒惰。《商君书·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若愈来愈多的人变成材料中流浪汉的模样,不仅个人失去尊严,国族也将失去尊严。晚清,东亚病夫,子民沉溺于鸦片烟,不思劳动;如是,国辱矣。相反,如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受世界瞩目,正在于一群群勤奋工作、加班加点的IT技术人员,正在于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的大国工匠。

我恨“书生”空谈误国,袖手而立;我憾流浪汉随波逐流,十年一“梦”;我敬工匠格物之精;我佩科学工作者明辨笃行。实干方能兴邦。唯有劳动之泉方能灌溉尊严之花,不仅关乎个人尊严,还关乎国族尊严。

那么,四肢健全却一味流浪,一味接受别人施舍、拒绝别人提供的工作机会,一次,又一次的是什么?

蠹。

习作

2

《胁迫非行善,有效慈善更重要》

□广州市知用中学 高三(6)班 林嘉琪

慈善,顾名思义,是一种仁慈的善行。但偏偏好心的行善却变成了受助者一定要接受行善者的好意,难道这不是一种主观胁迫吗?

好心先生给流浪汉提供工作固然是出于好心,是一种对弱者仁慈的善行。但他在被拒绝后就在流浪汉背后举牌向路人示意,并在流浪汉变换位置后还不依不饶地跟随,这就未免偏离了慈善的初衷。我认为,流浪汉拒绝好心先生的帮助,尽管也有想不劳而获的可能性,但不能否认,也有因饥饿和虚弱从而无法立即胜任工作可能。而好心先生未询问原因就贸然举牌,这种出于主观臆测而胁迫他人的行为,未免过于鲁莽了,既没能切实地帮助流浪汉,也使得本应美好的慈善行为变了味。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想方设法实现有效慈善,使受助者获得实在而恰当的帮助。

要实现有效慈善,首先要设身处地考虑受助者的需求。好心先生如果能根据流浪汉“很饥饿”的需求,先给予他一盒盒饭,想必流浪汉会不胜感激;然后再根据他“破产、无家可归”的需求给他提供一份包吃住的工作,想必流浪汉也会认真考虑接受的。但好心先生却一开始就只是给予流浪汉工作,未免与流浪汉当时的需求不相吻合,因此被拒也是情有可原。这正如我们现在常在报道上看到的情况,一些好心人向贫困山区儿童捐助衣物时,把成人衣物也寄送过去,小孩子无法穿成人的衣服,造成了资源浪费,但好心人们还反问说:“我都捐助了衣物你们怎么不穿?”可见,捐助者出发点虽然可赞,但不考虑小孩子的实际需求,还是等于无效慈善。

要实现有效慈善,还要与被助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好心先生一上来就给流浪汉说“我可以给你们一份工作”,未免太过突兀。这也会使人心存疑惑,“为什么这个人一说话就给我一份工作”。若好心先生能向流浪汉交代一下自己行善的目的、了解一下他的特长,并据此提供一份适合他的工作,或许流浪汉会更容易接受这份好意。因此,在提供帮助前,行善者不妨先友好地与被助者充分地沟通,以便能让被助者更坦然地接受这份善意。

另外,作为行善者,还应有被拒的心理准备。并不是每一次的求助都是有效而会被人接受的,每一个拒绝帮助者都有其自身的理由,或是觉得这个帮助不适合自己,或是觉得自己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此等等。这时候,作为行善者,不应该去胁迫对方接受帮助,而更应该思考下次的行善如何能够做得更有效、更能被人接受,而不是主观地认为拒绝者内心阴暗、不思进取。

行善不能胁迫,有效慈善才能成为人与人之间一道相互关怀的桥梁。

【教师点评】

“慈善”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关键词,也成为了本次广东省适应性考试的写作材料。关于慈善的问题,近年来屡屡成为舆论热点,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目前国人亟需慈善知识的普及。本文作者根据个人思考,具体分析了材料中好心先生和流浪汉的行为,从行善心态的角度,给出了“行善不能胁迫,有效慈善才能成为人与人之间一道相互关怀的桥梁”的观点。“有效慈善”,当然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因此,作者给出了两个建议,一是“要设身处地考虑受助者的需求”,二是“要与被助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这也改变了过去以行善者为主导的慈善认识,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的行善方式。最后,作者还提出了行善者被拒之后应当反思,反思是人类思想进步的阶梯。学生能够具备这种从失败中反思、在反思在改进的学习策略,是当代学生思想成熟的标志。

当然,文本在思考深度、材料的丰富性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如果能更多地联系现实中关于行善心态的事例进一步展开思考,会更具可读性。

(广州市知用中学语文科 廖嘉亮)

【非师点评】

看到这样的命题,第一反应是吓了一大跳,难度很大呀!关于乞讨与行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伦理问题,即使专家出马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让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学生,在个把小时内把它说清楚,真心不容易。

老师和编辑挑选的两篇作文也很妙,完全是相反的立意,但两位学生的论述能力都很强,能在各自选取的角度上深入下去,按自己的思维逻辑把话给说圆了,都是很优秀的作文。两个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俱出色。

记得我高中的时候曾拜访过一位知名作家,他说:“让中学生写议论文纯属瞎来,小小年纪学些八股论述,有害无利。”庆幸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教育观念改变了很多,中学生作文要求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对个性化表达可以接受了,似乎也不再单纯要求学生按照格式面面俱到。在我的理解中,中学生学写议论文,关键是培养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至于论点是否天衣无缝倒不是第一位的。

第一篇名为《蠹》,作者认为“四肢健全而一味接受施舍,不接受工作机会,不肯劳动,我总觉得这是停滞的死水与不可雕的朽木,必腐,必有虫。”是为蠹。他认为流浪汉拒绝了好心人提供的工作机会,也就同时放弃了由劳动所建立的尊严,是这个社会的蠹虫,由此生发开去,他赞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提出“唯有劳动之泉方能灌溉尊严之花,不仅关乎个人尊严,还关乎国族尊严。”立意够高。

第二篇名为《胁迫非行善,有效慈善更重要》,这个孩子的思维走得更深更远,对“什么才是有效慈善”这个大问题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探讨,提出只有考虑受助者的需求、与被助者充分沟通、有被拒的心理准备,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效慈善。论述周密,言之有理,现实性更高一筹。

(编辑、作家、阅读推广人 麦小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