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市),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省级行政区、中国4个直辖市之一。北京是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截至目前为止,北京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北京市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大兴区、昌平区、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

北京位于中国北部、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被世界权威机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联合国报告指出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城市第二位。

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境内流经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穿过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春、秋短促。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1)

北京,人类发祥地之一,距今约50万年前“北京人”的出现标志着北京历史的开始。为生存而聚居的北京原始人类创造了聚落组织和文化,在拓展生存空间的同时,与各种文明发生着交流与碰撞。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2)

夏商周时期的中华大地,呈现出文化融合交汇并逐渐走向统一的态势。中原王朝或与当地邦、族结盟,或直接派重臣守护,表现出对其北面门户——北京地区的重视。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后,即分封了燕、蓟两个诸侯国。从此,北京的历史迈上了“方国都邑”的新台阶。战国时期,燕国成为“七雄”之一,燕都蓟城一跃成为“富冠海内”的名城。

燕候按周朝的等级结构方式进行统治,并沿用当地古称,在此立国,号“燕”。周文化与燕地的其他文化产生碰撞,形成了燕国多部族、多地域的文化基础。

春秋时期,燕都蓟城处于与戎狄杂居的地区,山戎势力的发展对燕国是很大的威胁。同时各族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也相互影响,推进着民族融合的步伐。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燕国统辖疆域达到极盛,商贸经济遍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蓟城是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中国的名都。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励精图治,燕国殷富。燕国为了南防齐赵,北防戎狄,修筑了南北两条长城,还在燕国内修筑了大量城堡。

战国时期,燕国社会经济日益繁荣,据《战国策》记载,“燕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票支十年”。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集权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今北京地区分属于上谷、渔阳、右北平、广阳四郡。至此,北京进入中国北方重镇的新阶段。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逐渐恢复,铁农具被广泛应用,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了提高。农业、手工业和便利的交通带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蓟城成为北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

幽州蓟城在曹魏政权时期,不仅是中原地区的北方屏障,也是经营辽东地区的军事基地。西晋时期北方地区基本比较稳定。此后北方诸侯纷争,幽州地区少数民族政权更迭。直到北魏初期,社会稳定,生产逐渐恢复。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4)

隋实行政治改革,改州(郡)县两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对东北的军事扩张,涿都蓟城成为集结军队、物资的军事要地。

唐代北京地区为幽州,城中设子城,有坊和市。针对契丹、奚等北方民族势力的发展,唐王朝设置节度使。唐代幽州城形成比较发达的封建城市经济,手工业行业更加丰富,江南的物资源源不断的向幽州聚集,贸易范围伸展到西域、漠北及东亚沿海。

唐代幽州城人口密集,幽州与周围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也很发达,民族融合出现新的高潮。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区)与辽战斗,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5)

十三世纪中叶,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至元八年(1271),正式建国号为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从此,大都城就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而闻名于世。

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无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大都皆可自由活动,并广建寺观、教堂,促进了宗教文化的繁荣。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户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如今的北京也从此得名。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时期,北京还曾一度降为行在,京师复为南京应天府。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6)

清定都北京之后,先后进行了灭南明、平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格尔及回疆势力等统一战争,奠定了中国近代的疆域,成为当时亚洲东部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康乾盛世是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

康雍乾三帝统治时期,实现了稳定的国家大一统局面,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人口达到了历史上的峰值;国力雄厚,在经济、文化上均取得重大成就,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

康雍乾时期的北京,盛世的辉煌在此得到了集中而典型的反映。

鸦片战争之后,北京由封建城市经济逐步的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近代工业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渗透,缓慢的发展起来。洋务运动兴起,官办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也开始产生。铁路交通枢纽的初步形成,邮政事业的创始,自来水、电灯等设施的筹办,1900年前后,外资银行和国人银行也陆续出现。

北京近代学校萌发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开端于京师大学堂。1901年以后清政府推行新政,为近代学堂的兴起创造了机会,科举取士的废止,新式学堂的涌现,使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教育中心。

当时,京城士大夫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的推动下,北京文化出现了蓬勃生机。报刊的迅速发行,经世致用著作的产生,改变了过去脱离现实的空疏学风。

道咸以降,随着西方近代科技文化的传播,洋货也大量从天津涌入京师,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和触动。人们的社会生活逐渐发生变化。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7)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1912年3月北京成为民国首都。1912-1928年北京经济稳步发展,高等学校广泛设立。新文化运动兴起,北京成为中国进步思想的主要策源地。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1928年6月进驻北京,北京改名“北平”,建立北平特别市政府,后改为中央直辖市。1933年,日本进犯华北,北平成为抵抗日本侵略的前线。1935年北平发生了抗日救国的一二·九运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城西南的卢沟桥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华北敌后抗日战场。

抗战胜利后,国共举行和平谈判,由于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反共,不久内战爆发。学生爱国民主运动高涨,国统区通货膨胀,经济崩溃,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2月3日举行了人民解放军入城式,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召开,华北解放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迁驻北平。9月21日中国人民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定都北平,改称“北京”。10月1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典礼。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8)

一、宗教:

北京地区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万,约占北京市4%。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北京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9)

二、传统建筑:

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

1、皇家建筑

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2、四合院和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

3、庙宇

北京现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

4、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指元、明、清时的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千米。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永定门、中华门、地安门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毁,后重新修建了永定门城楼。

5、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10)

三、饮食文化:

北京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居内地之首。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

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儿、豆面酥糖、酸梅汤、茶汤、小窝头、茯苓夹饼、果脯蜜饯、冰糖葫芦、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灌肠、爆肚、炒肝等。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11)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门头沟京西幡乐、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顺义曾庄大鼓。

②舞蹈:

门头沟京西太平鼓、延庆旱船、昌平后牛坊村花钹大鼓、密云蝴蝶会、米粮屯高跷会、海淀扑蝴蝶、白纸坊太狮老会、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沙峪村竹马、汤河川大班小班米粮屯高跷、蝴蝶舞、童子大鼓老会、花钹大鼓、蝴蝶会。

③戏剧:

昆曲、京剧、河北梆子、大兴诗赋闲、柏峪燕歌戏。

④曲艺:

相声、岔曲、单弦、京韵大鼓、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平谷调、京西太平鼓、和韶乐、曾庄大鼓、京西幡乐沙峪竹马、柏峪秧歌戏、赋弦。

⑤杂技与竞技:

天桥中幡、抖空竹、帽山满族二魁摔跤、围棋、中国象棋。

⑥美术:

北京牙雕工艺、曹氏风筝工艺、北京玉器工艺。

⑦手工技艺:

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北京雕漆工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北京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宝刀衡制作工艺、绒布唐工艺、曹氏风筝工艺。

⑧传统医药: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⑨民俗:

北京春节厂甸庙会、门头沟妙峰山庙会、东岳庙行业祖师信仰习俗、房山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石景山古城村秉心圣会、通州区漷县镇张庄村龙灯会、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老会、张庄龙灯会、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全聚德烤鸭。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12)

五、老字号:

①饭庄:

全聚德,便宜坊,东来顺,仿膳饭庄,稻香村,沙锅居,白魁老号,烤肉季,六必居,都一处烧麦馆,鸿宾楼,烤肉宛,王致和,正明斋,信远斋,泰丰楼,正阳楼,全素斋,东兴楼,一条龙,曲园酒楼,鸿兴楼,爆肚冯,燕雅轩,丰泽园,仿膳饭庄,东兴楼,西来顺,又一顺,恩元居。

②绸缎行:

瑞蚨祥,内联升,元隆顾绣,步瀛斋,谦祥益,丽丰祥,盛锡福,马聚源,天成斋,黑猴儿、同升和。

③药店:

同仁堂,南庆仁堂,长春堂,永仁堂,千芝堂,万全堂,鹤年堂。

④茶庄:

吴裕泰,元长厚,张一元,庆林春,永安茶庄,森泰茶庄,吴肇祥。

⑤文墨办公:

一得阁,文盛斋,戴月轩,荣宝斋,成文厚,萃文阁,清秘阁,文房四宝堂。

⑥小吃:

年糕杨,小肠陈,都一处,褡裢火烧,老磁器口豆汁店,华天小吃,爆肚冯,天兴居,庆丰包子,锦芳小吃、青云阁、天福号,坐地户,羊头马,豆腐脑白,年糕钱,老舍茶馆,姚记炒肝店,锦馨豆汁店,隆福寺小吃店,馄饨侯,东兴顺爆肚张,李记白水羊头,老磁器口豆汁店。

⑦其他:

普兰德,张顺兴,龙顺成,天蕙斋,大明眼镜,亨得利,亿兆百货,中国照相馆。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13)

罗哲文编著的《北京历史文化》着重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的一本书很有意义,推荐大家值得一看,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

北京,这座充满神奇的城市,作为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将会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将是全世界最璀璨的明珠!

北京的历史文化品位(北京的历史文化)(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