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1)

有些东西,要用时才能想起。比如雨具......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里,把颇为烦恼的雨天写得怡然闲适。有了随遇而安的心境,搭配上基础的雨具,即使是斜风细雨的日子,也能如温暖春阳。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中与丁香姑娘的相遇,凹造型的,是一把油纸伞。男子手中的油纸伞,和姑娘的惆怅迷茫的眼神,微雨中湿漉漉的芬芳很搭。伞为媒,是古时男女初逢,传情达意的好道具,许仙和白蛇西湖断桥的桥段是证明。

古人雨天不可能宅家,也得出门,那出门都会带什么雨具呢?

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2)

雨衣

我们较熟悉的是“蓑衣”,说起蓑衣,就会想画片里穿着支支愣愣的蓑衣,戴着斗笠,穿着草鞋的渔翁。一人一孤舟,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在各种画片中都是这造型。

“蓑衣”这名字,来源于三国时,吴国学者韦昭对这种原始雨衣的解释“蓑襞衣也”,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说得更具体:

“蓑草结衣,御雨之具。”

清郝懿行《证俗文》亦称:

“案袯襫,农家以御雨,即今蓑衣。”

其实,蓑衣在更早时候的正式名字叫“袯襫”,这两个字比较难度,与“博士”同音。

“袯襫”,是古人使用最广泛的原始雨衣。《国语·齐语》里记载:

“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

头上戴着茅蒲编的帽子,身上穿着袯襫,这是先秦时齐国农民遇雨天做农活时的装束。

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3)

制作袯襫的材料多种多样。制作据宋罗愿《尔雅翼》:

“袯襫以莎草为之,今人作笠,亦多编笋皮及箬叶为之;其台为衣,编之若甲,毵毵而垂,故雨顺注而下。”

莎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为线形,表皮宽而光滑,防水性能强。在古代,莎草的用途十分广泛,无论东西方。电影《达芬奇密码》中,记载了重要线索的文字,就是被达芬奇写在莎草纸上,这种材质十分怕酸,遇酸就会烂成渣。

除了莎草,蒲葵也是制作袯襫的上好材料,其叶似棕榈,掌状分裂,呈扇面形,人们常用的蒲扇就是用蒲葵制作的。用蒲葵制成的蓑衣又称“葵衣”,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记载:

“按粤俗,以葵衣御雨。《通志》云:新会蒲葵,其本作扇,其末作蓑笠、蕈席。又有一种油葵,出阳江恩平,性柔,止可作蓑笠。”

除此之外,还有用蔺草、白玉草编制成的蓑衣。今天,蔺草的一大用途就是做草席,日本对这种材质的草席很是青睐,蔺草席售价不低,喜欢网购家具用品的多数都知道。

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4)

在古代,还有用绢丝制作、外涂油脂的“高级雨衣”。这种雨衣又被称为“油衣”。油衣避水性极好,与现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

由于这种雨衣材料比较“高级”,油衣多为达官贵人所用。据《宋会要辑稿》,北宋皇家设有各种制作器具的作坊,其中就有“油衣作”。宋朝一些富家子弟雨天出行都爱穿油衣,《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宋都城情形:

“遇雪,公子王孙赏雪,多乘马披毡笠,人从油绢衣。”

到了明清时,油衣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北京有“窦氏油衣”。清张子秋《都门竹枝词》称:

“雨衣油纸家家卖,但看招牌只一家。你也窦家我也窦,女娼男盗尽由他。”

因为窦氏油衣好卖,还出现了“山寨”的窦氏油衣。

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5)

到清朝时,防雨服装更为丰富,除雨衣外,还有“雨裳”,从皇帝到百姓都穿,以颜色区别等级。《大清会典》规定:

“皇帝雨裳,明黄色,油绸,不加里,左右幅相交……”

民间还出现了“雨裙”,用油布制作,使用时裹在裤裙外面。李海观小说《歧路灯》中提到:

“我无事不来,今日特来问谭爷借雨帽、雨衣、雨裙,俺家里要走哩。”

雨帽

我们今天不止是雨衣,但凡有一点遮风挡雨功能的衣服,都是连帽的。不用时耷拉在领子后,时髦减龄显年轻,碰到个大风下雨天气,往头上一兜还能抵挡一阵。古人有点轴,衣服是衣服,帽子是帽子,不能混在一块。所以,古人的雨衣不带帽子,雨天还要戴雨帽才能出门,雨帽称作“笠”。

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6)

笠,和袯襫年代一样久远。《诗经·小雅·无羊》中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周颂·良耜》中也提到:“其饟伊黍,其笠伊纠”。

“笠”又称“笠帽”,形状有方圆之分,晴雨两用,遮阳用的叫“凉笠”,蔽雨则称“雨笠”。材料与制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编织的叫“草笠”,用蒲葵编的叫“蒲笠”,另外还有“竹笠”、“棕笠”、“藤笠”、“毡笠”等,都是根据制作材料命名。笠在古代使用广泛,其造型有种简练的美感,陶瓷中笠式盏,笠式碗都很受喜爱。

一般说来,笠是劳动者戴的,不少文人逸士也喜欢戴笠,唐代诗人陈陶《避世翁》有云:“海上一蓑笠,终年垂钓丝。”渐渐地,蓑衣、斗笠成了古代文人的“隐士服”,一袭蓑衣一顶斗笠,逃离世俗、归隐江湖。

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7)

除了笠,唐代时还出现了新式雨帽——“油帽”,现今常见的宋词词牌名“苏幕遮”指的便是这种帽子。宋·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四载“高昌”之风俗云:

“俗多骑射,妇人带油帽,谓之苏幕遮。”

近人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考证,苏幕遮是波斯语的译音。传入中原后,男人也戴起了油帽。油帽前加上一个纱幕,很受女子喜爱,遮挡住了女子的好容颜,有神秘感,更重要的是挡灰尘挡尘沙。今天的一些特殊时期的应急“发明”,多数是从历史上找灵感。

到了明代,有点身份地位的人又不屑戴斗笠了,如《明史·舆服志三》所记载:

“今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

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中说:

“笠,乃贱者御雨之具。”

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8)

雨鞋

先秦时,出现了一种双层木底鞋,称“舄”(音同“戏”)。这种鞋子可以防止湿气入侵,一般为贵族所用,《周礼·天官》中记载

“屦人掌王及王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

木屐是古代出现得一种非常早的鞋,今天我们已经很少穿木屐了,但是,木屐却始终是日本“和服”的标配。“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梦中游天姥山,登山用具中,最为强调的就是“谢公屐”。谢公屐的发明者谢灵运,贵族出身,又是文坛大家,又是户外爱好者,设计的装备也风雅得很。

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9)

到了宋代,木屐多用作雨鞋。宋张瑞义《贵耳集》中说:

“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

说的是苏东坡冒雨戴笠着屐而归的情景。《红楼梦》中,讲到宝玉去探望病中的黛玉,正碰上下雨。

“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看他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上露出绿绸繖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的?也倒干净些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下了。’”可见,木屐的材质也有好坏之分。

除了木屐之外,在隋唐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叫“油靴”的雨鞋。油靴也称“油膀靴”,这种靴子一般不直接穿在脚上,功能相当于鞋套,分有筒和无筒两种款式,有筒称为“油靴”,无筒称“油鞋”:用木片做底,木底钉钉子以防滑。靴面用细绢制作,外面涂上桐油或蜡。

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10)

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行》便提到当年都城临安街头有卖油靴的商铺:

“都下市肆,名家驰誉者……彭家油靴、南瓦宣家台衣、张家圆子、候潮门顾四笛、大瓦子丘家筚篥之类。”

元朝时还流行一种“雨靴”,似与油鞋差不多,用布做帮,外面涂上桐油,鞋底钉上大帽子钉,防滑不怕潮。这种雨靴也是军需,当年元军攻打南国缅军,抓获不少俘虏,用一双雨靴就能换回一名俘虏。

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11)

雨伞

在古代中国,有多种关于伞发明的传说和文献,目前普遍流传的是这几种说法——

其一,荷叶的启示。

一种说法认为,在4000年前,一位儿童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滚下,启发人们发明了伞;另一种说法指出,3000多年前周武王带兵打仗时遇暑热,路过荷塘时士兵们摘荷叶遮挡灼热的阳光。有士兵说:如果随时都能带着荷叶就好了。这句话触动了周武王,他命令工匠加以研制和改造,于是发明了伞。

其二,移动的亭子。

这传说与鲁班有关。鲁班在乡间干活时,妻子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沿途建造了一些亭子,遇到下雨可在亭内暂避。然而,固定的亭子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一天,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后获得灵感,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柄——“伞”就这样问世了。这狗粮真是撒到全世界,撒了几千年啊。真是爱情点亮灵感,羡煞单身狗。

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12)

其三,带长柄的笠。

据说伞是在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徐广注《史记》时写道:“笠有长柄者谓之簦”。唐代颜师古在注《急就篇》时有更详尽地说明:“簦、笠,皆所以御雨也。大而有把,手执以行,谓之簦;小而无把,首戴以行,谓之笠。”如此看来,簦就是安装了手柄的大笠,除了材料和收放功能外,其形制和今天的伞并无多大区别。

其四,庄严的华盖。

最初用于遮阳避雨的是一种不能开合的用具,名叫盖,一顶圆形布盖子下边支着一根长棍,不能收拢也不能伸展。相传它最初出现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时值春末夏初,风卷尘扬,烈日炎炎,黄帝命人在战车上撑起“华盖”来遮住阳光、挡住风沙,好看清对方的阵势。后来,黄帝获胜了,人们以为是“华盖”保佑的结果,视其为荣誉和权力的象征。

其五,战车的车篷。

从考古资料看,与我们今天使用的伞最接近的是一种战车上的车篷,因此有人认为伞起源于车伞。战国时期的车伞造型与后世的伞形非常接近,但这一时期的伞具尚无伞斗,伞弓(即伞骨)直接插入伞柄上端的盖斗中,环盖斗凿出楔形榫眼用于装伞弓。车伞的体量较大,骨架主要材料为木、漆、青铜,伞面材料不可考,可能是绸、布或兽皮。

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13)

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开始用有韧性的树皮造纸做伞面,然后涂上油脂或天然桐油,油纸伞应运而生。除了发挥遮阳挡雨的日常之用,一些文人雅士会在伞面上题诗作画,遣情抒怀。

伞为寻常百姓普遍使用是在宋朝,南宋画家刘松年《斗茶图》中,四人有三人携带雨伞。据吴自牧《梦粱录》中的记载,宋代伞的种类很多,形状多样,颜色丰富,有专门供士人用的青绢凉伞,有皇帝出巡用的黄罗伞,还有普通人用的青灰小伞等。

古代的下雨天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下雨天和什么最配)(14)

刘松年《斗茶图》 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