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登我家刘氏族谱(一)
我退休后,才有了充足的时间,考虑这个问题“山东文登我家刘氏族谱“。我知道,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原因如下
,一,是我对刘氏族谱的空白,过去、现在我从来没有对刘氏族谱有探究的渴望,如一团雾水。二,是历史的久远,查证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我无能为力。三,是老一代的人都仙去,再也无法聆听到他们对家族的陈述。基于以上三点,我几乎要放弃这篇文章,但是我为什么还要继续往下写呢,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驱使我为了下一代人,能更多的知道刘氏家族的来由,传序刘氏的历史。
一,文登的来由
我的祖籍是文登,文登作为地名由历史延续至今天,现归属威海管辖。(属县级市)。
历史名城---文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打开《文登地名网》上面详细描述了历史名城文登的来由。
原来“文登”一词,源于文登山,古老相传,秦始皇东游经过此地,召集文人登上城东小山,吟诗作赋,为其统一大业歌功颂德。从此,取“文人登山”之意,此山称“文登山”简称“文山”,文登县的来由于此。
从《刘氏家乘》谱中得知:先始祖子实公原系东牟郡人。两汉至晋、宋,曾置东牟郡;明、清为宁海州即今牟平、乳山境地及文登之西部。始祖子实公兄弟三人,分三支徙居。明洪武初一支(子宝公)留本州宁海,今为烟台市牟平区,一说为养马岛(待考证);一支(子资公)徙昌乐县朱刘店,一说为诸城县(待考证);一支我祖子实公徙文登县。其先占籍辛汪都之九里,即今文登城北蔄山镇境内生息繁衍。嗣分三甲,户有百丁;三甲百丁皆一里皆一氏族(明代行政区划设“都”辖“里”、“甲”)。后家族又徙居文登城内,落脚鸭儿湾、文山、南门里(今河北村)、考院街等多处。祖茔时安文登城后东北青石岗(今之城北村附近)。
在刘子实八世孙--必绍公明代首修,刘子实十八世孙锡俦公民国7年(1918年) 续修的
《刘氏家乘》 里都明确记载 鸭儿湾或鸭儿街的具体位置。刘子实十三世孙--
刘弘昭从文成鸭儿湾沿的南门里迁居刘家上口村的 登 州府文登县鸭儿湾就是这里。,
我的老家就在噶家镇,刘家上口村。刘家 上口2村元初,潘姓于山口隘道立村,且近巨石,称大石口前。明末,南建下口村,原村遂称上口。清中期,刘姓入。民国初,上口分为潘家上口(140户),刘家上口(230户)。
三,文登十二支刘
文登十二支刘是我“鸭儿湾刘”八世祖刘必绍公的十二个孙子的后代的统称。必绍公育有三子,长子濡恩生有12子,十二子被统称为“文登十二支刘”。本族谱从第7世“籁公”开始到11世,跨度150年,从明代到清代初年。我家刘氏是其十二支的第三支。
四,历史印证
从小就听父辈讲,刘家自古就出自书香门第,曾太爷前就有考取进士多人,曾太爷起就世代从医,在文登县境内大小药铺上百家,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家子,到我爷爷时期,因染上大烟,无力自拔,清朝末期家境开始破落。到我父亲这辈四子一女,两个大伯海外留学,我父亲母亲40年参加革命,一个叔叔加入了国民党,姑姑一直在老家。追踪祖辈的印记,只能从历史的记载中印证。据《文登进士》记载“
刘”字兴尧,明崇祯年间出生。文登县城内南门里人,自幼聪颖,父亲刘樾蒨,岁贡,任山西布政司都事,祖父,优贡,任永平府同知,曾祖父刘必沼,选贡,任保定府同知,世代书香门第,家中多藏书,父辈弟兄12人,皆读孔孟之书。刘叔伯弟兄多从事科考,顺治三年(1646年)刘参加山东乡试,中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逢天下大比之年,刘又和叔弟刘辉等十几名举人朴京会试,三场结束,会试发榜,刘名列二甲七十一名进士,其叔弟刘辉
仅在其下,列二甲七十二名进士。后吏部授刘为兵部主事,后又晋升本部郎中,历任云南开化府知府,刘生一子刘一良,字复俺,太学生,精通医术,前来求医问药者,接踵而至,有求必应,著有《周易研悦阙疑》二卷。刘一良之子刘孔昭,雍正十一年(1773年)进士,为翰林院蔗吉士
。据传当年刘一良骑小毛驴乡游,逢知县下乡,差役开道逼其躲开避让,刘一良,下驴后说:“我头顶知府,脚踩翰林,走路都不行吗?”知县得知下轿参见,并与之交好。刘一良之后一支居住在
葛家镇西村。从以上可见,刘子实—刘惟顺—刘士敬—刘旻—刘福—刘珤—刘籁—刘必沼—刘儒恩—刘樾蒨—刘—刘一良—刘弘昭—刘薄—刘栴—刘彦煦—刘升谦—刘书芸—刘秉鎔—刘裕沛(刘桂生)—刘树俊(刘香山)系为刘氏列祖, 从一世到二十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