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择定吉日后,事先斋戒。到了这天,始皇帝车驾上山。走到半路,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一霎时天昏地暗,雷声大响,大雨如注,山上泥水又冲流而下。为何发生此事?

秦始皇二十六年,下诏令出巡。毕竟自己的江山还是要多走走多视察一下,去了陇西、北地各处。此次出巡秦始皇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路太窄了,走得不方便,出行太慢,于是回宫后立即让官员去修建一条专供自己巡游的驰道,百姓不能行走。驰道自咸阳起,东至齐鲁,北达燕山,南通吴楚,驰道宽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栽种青松一株。

秦始皇封禅(秦始皇为何在泰山封禅)(1)

驰道修了一年以后终于完工,始皇帝很开心,立马就坐着车去体验了,第一站去的是山东。沿途见到许多的高山美景,始皇登山游玩,命群臣作文刻石,立在山上,称颂始皇功德,传于后世。

这天秦始皇行至泰山脚下,心中想道:泰山为五岳之一,历史上最为有名。相传古昔帝王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周成王,皆曾到此,举行封禅之礼。朕也要在此封禅。以示开国受命之光荣,昭告天下,流传千古。但是这封禅自周成王之后已经有太长时间没有举行过,没人清楚其中的周章礼节,这可把秦始皇难到了。此时他又想到:齐鲁儒风极盛,必有熟习典章之人。于是下令召集齐鲁儒生,来此会议。

秦始皇封禅(秦始皇为何在泰山封禅)(2)

儒生奉命到者有七十人,始皇帝问他们,他们也说不出个准确的章典礼仪来,大都含糊其辞,有略知一二者说:“古来举行封禅,上山之时,恐伤山中土石草木,用蒲叶包裹车轮行走。到得行礼,不过扫地而祭,用蒲干为席,以示俭约而已。”秦始皇听得这么说,心中嗤之以鼻,泰山如此险峻,若恐伤及土石草木,不敢开除道路,如何上得山顶?见他们也商量不出什么,便让众人散了各自回去。这些儒生奉召之初,各各很高兴。今见始皇不用其议,不免懊丧回家。

始皇帝见众儒生也不清楚封禅之礼,遂自出主意:由泰山南面开出车道,直上山顶,举行封礼;然后再由泰山北面下来,到得梁父之处,举行禅礼。便吩咐礼官酌定仪节,选择吉日,先期斋戒。

到了是日,始皇车驾上山。才行至半路,大风忽起,飞沙走石。霎时天色昏黑,迅雷一声,大雨如注。山上泥水又冲流而下,一众人等异常狼狈。就在众人慌忙中无处躲藏,却见路旁有棵大松树,黛色参天,荫蔽十余亩地,始皇便命从人到树下暂行休息。大家到了树下,发现此树竟大到可以遮得住千余人,浓阴如幕,雨点一丝都漏不下来。始皇大喜,下诏封此树为“五大夫”。直待雨过天晴,方得上山行礼。

秦始皇封禅(秦始皇为何在泰山封禅)(3)

这事后来传到儒生耳中,便将他作为谈柄,讥笑始皇,说他“开除车道,损伤山中土石,触怒山灵,才致此风雨”。乃至始皇由此看轻儒生,后竟酿出焚书坑儒大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