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三伏天就结束了。天气虽然开始由热转凉,但还得警惕秋老虎发威,加上早晚温差大,气温波动频繁,养生防病还是不可掉以轻心,才能安稳入秋。

白露节气前都属于早秋时节,该如何养生呢?

入伏别忘了煮这5种汤(出伏后这碗汤要常喝)(1)

一汤一粥,清热润燥

刚出伏的这段时间,既有暑热余气,秋燥也开始明显,要警惕燥热伤人。饮食上要注意减辛增酸,吃一些健脾利湿、清热滋阴润燥的食物。

01冬瓜绿豆汤 —— 清热润燥

处暑已过,暑湿变弱,燥气上升,此时风热挟燥,容易有鼻咽干燥、咽喉肿痛、干咳无痰等问题,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入伏别忘了煮这5种汤(出伏后这碗汤要常喝)(2)

可以喝冬瓜绿豆汤来缓解。

做法:适量冬瓜去皮切块,和绿豆一起放入清水中,加几片姜片同煮,煮至绿豆成熟变软,加一点盐调味即可。

入伏别忘了煮这5种汤(出伏后这碗汤要常喝)(3)

绿豆有清热祛暑的作用;冬瓜肉味甘、性平,入脾肺二经,具有清热解暑、利尿通便、润肺止咳的功效。生姜固护脾阳,暖胃,能中和绿豆和冬瓜的寒凉,也能提升口感。

还是觉得寒凉的话,可以不加绿豆,直接煮冬瓜汤,热象明显的人可以不加姜。

入伏别忘了煮这5种汤(出伏后这碗汤要常喝)(4)

02赤小豆百合粥 —— 祛湿滋阴

赤小豆搭配百合煮粥,既能清利湿热,又能养阴润肺,特别适合初秋时节。

入伏别忘了煮这5种汤(出伏后这碗汤要常喝)(5)

做法:

1、大米、赤小豆、茯苓、百合按照10:1:1:1的比例洗净,赤小豆提前浸泡2小时以上。

2、大米、赤小豆、茯苓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煮1小时左右.

3、赤小豆软烂后,放入百合,再煮10分钟即可。

简单一招,健脾、防腹泻

早秋时节,暑湿困脾,此时脾胃最虚弱,加上细菌活跃,大家又爱贪食冷饮,所以很容易腹泻。特别是脾胃本就虚寒的人,肠胃本就脆弱,稍不注意,又开始贴秋膘,会让脆弱的脾胃雪上加霜。

入伏别忘了煮这5种汤(出伏后这碗汤要常喝)(6)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养生保健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护脾胃、防腹泻。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玉英教授,推荐了一个自制暖腹袋。

制作方法:艾叶、草果、小茴香、桂皮、苍术、藿香、木香、丁香各5克,打碎后用纱布包或者旧丝袜装好,订上带子,晚上睡前把药包放在肚脐上系在腰间,第二天起床后取下即可。

功效:这些药材都是辛温芳香的,透入性很强,外敷就可以达到健脾暖胃、解暑化湿、止痛止泻的目的。

入伏别忘了煮这5种汤(出伏后这碗汤要常喝)(7)

注意事项:这个药包主要适合脾胃虚寒、腹泻的人使用,使用一段时间后如果出现口干、大便秘结就不适合再用了。

生活起居养生要点

01增加睡眠,改善秋乏

经过昼长夜短的盛夏,很多人会睡眠不足,容易出现“秋乏”。此时起居要根据自然变化调整,早睡早起,建议每天比夏季增加一小时的睡眠。

入伏别忘了煮这5种汤(出伏后这碗汤要常喝)(8)

如果还像夏季一样晚睡早起,更容易加重秋乏的症状。

02夜间少开空调

出伏后昼夜温差变大,使用空调要十分注意,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即使要开,最好定时,以免半夜时空调的阴气与外界的寒气入侵人体内脏、经络和骨关节,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凉席也应该尽早撤下。

入伏别忘了煮这5种汤(出伏后这碗汤要常喝)(9)

今日互动

早秋时节脾胃虚弱,容易腹泻,要注意健脾胃、防腹泻,这种说法对吗?

1、正确

2、错误

快留言回复你的答案,参与互动吧

出伏后暑热余温尚在

气温不稳定,早晚温差大

要注意清热利湿、健脾胃、滋阴润燥

几个简单的养生方送给您

看完别忘了转发给家人,传递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