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又称重午、重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最为普遍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的。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品德高尚,才学出众,热爱祖国,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后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得知屈原自沉的消息,当地百姓驾着船只从四面八方驶入汨罗江进行救捞。沿岸百姓担心鱼鳖侵食屈原遗体,又往江水中投放了粽子一类的食物。这样,就演化出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等一些民间习俗。南北朝时期梁宗懔编撰《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道:“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人拯之。”

划龙舟纪念屈原(赛龙舟为纪念屈原)(1)

图片来源于网络

闻一多先生则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他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提出了新的端午起源说。他认为,端午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活动的日子。端午节的两个主要的习俗也都与“龙”有关,竞渡用的舟楫是龙舟,粽子扔进江水中是为了喂蛟龙。战国以前,吴越地区的百姓用“断发文身,以象龙子”的方式,表示是“龙”的子孙。

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端午节的起源来自“恶日”。他们认为五月古时被俗称为“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古书中有“不举五月子”之说,也就是不将五月出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之意。战国孟尝君、东晋将领王镇恶、宋徽宗赵佶,均因出生于五月初五而有让外家抚养的经历,可见俗忌之深。恶月、恶日的俗忌,可能与进入初夏疫疾容易流行成灾有关。所以古代在端午节到来的时候,有“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避毒气”的习俗,还有“斗百草”之戏,这些均与古代防疫有关。

划龙舟纪念屈原(赛龙舟为纪念屈原)(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对端午节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土壤中,也由于他的诗篇光照千秋,所以人们还是更愿意把端午节与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在端午节的诗歌中,对屈原的纪念和各种习俗的描写是十分常见的题材。如唐代诗人僧文秀在《端午》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在端午节的诸种习俗中,龙舟竞渡是最为壮观的活动。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描写道:“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场面盛大,情绪热烈。今天,龙舟比赛已成为群众性的竞技活动,它不仅在中国各地举行,还成为国际性体育竞赛项目。

划龙舟纪念屈原(赛龙舟为纪念屈原)(3)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端午节吃粽子,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风俗。而早期的粽子,既没有提到屈原也没有固定在端午。粽子又名角黍。因为端午时节,新黍登场,人们就用箬叶裹新黍,这可能与古人“尝黍和祭祖”以庆丰年活动有关。周处的《风土记》就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也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水,梦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筒贮米祭”“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唐宋时代,粽子是应时的美味食品。今天每到端午节仍然到处“风和角粽香”。而且,在我国农村一些地区依然盛行端午节饮雄黄酒、插艾草、插菖蒲以“驱邪防病”的做法,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