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生有两个孩子的程琳(化名),总是乳房发痒,后来胀痛,触摸有肿块,左侧偏重。而且近期开始向腋窝和肩背部放射痛,经期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更加严重,以至于疼痛地不敢触碰。她一度以为是情绪低落时候的心理作用,加上经期身体虚弱的缘故。
其实,这种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的疼痛,是乳腺增生病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
一、中医看乳腺增生
中医称之为“乳癖”,并认为本病多由郁怒伤肝,忧思伤脾,致气血痰湿郁阻乳络,结核而成。
1.肝郁痰结型
辨证 年轻气盛、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乳房首当其冲,必有胀痛和肿块;肝属木,脾属土,木郁乘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滞日久致血瘀,痰瘀互结,终致气滞痰结。
表现 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和疼痛,肿块和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一般在经前加重,行经后减轻,伴有情志不舒,心烦易怒,胸闷嗳气,胸胁胀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则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2.脾肾阳虚型
辨证 脾肾阳虚,经脉不通,气沿冲脉上行,虚气上逆以致气血周流失度,蕴结于乳房,乳络经脉阻塞不通而致乳癖。
表现 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和疼痛,常伴有月经不调,前后不定期,经量减少,全身症状可见怕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濡细。
治则 温补脾肾。
3.冲任失调型
辨证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脉隶于肝肾,若冲任失调,气血瘀滞,积聚于乳房而得本病。
表现 患者乳房胀痛,随月经来潮而加重,经行以后减轻。时有自汗、短气、面色白、精神疲倦、食欲不振等症。舌质淡、苔薄白或少苔,脉虚大或沉弱。
治则 调理冲任、通络散结。
二、病因比较经典的病因学说是:雌激素与孕激素平衡失调,表现为黄体期孕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的量相对增多,致使雌激素长期刺激乳腺组织,而缺乏孕激素的节制与保护作用,乳腺导管和小叶在周而复始的月经周期中增生过度而复旧不全,从而导致乳腺增生病的发生。
一般认为,神经、免疫及微量元素等多种因素均可造成机体各种内分泌激素的失衡。人生存的外部环境、工作及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各种压力造成的神经精神因素等均可引起或加重乳腺增生病。
三、临床表现
(1)乳房疼痛
常为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以乳房肿块处为主,亦可向患侧腋窝、胸胁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则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痒。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行经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疼痛亦可随情绪变化而波动。这种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的疼痛是乳腺增生病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
(2)乳房肿块
肿块可发生于侧或双侧乳房内,单个或多个,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亦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形状有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其中以片块状为多见。肿块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或稍硬韧,活动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常有触痛。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般大,大者可逾3~4厘米。乳房肿块也有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的特点,月经前肿块增大变硬,月经来潮后肿块缩小变软。
(3)乳头溢液
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为自发溢液,草黄色或棕色浆液性溢液。
(4)月经失调
本病患者可兼见月经前后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经。
(5)情志改变
患者常感情志不畅或心烦易怒,每遇生气、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加重。
四、诊断标准
(1)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多数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与情绪及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一般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症状加重,行经后肿块的疼痛明显减轻,且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
(2)临床检查乳房可触及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之不规则结节,质韧,多位于外上方,结节与周围组织不粘连,可推动,常有轻度触痛,腋下淋巴结不大。
(3)利用钼靶片、B超、热像图等辅助检测手段,必要时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及局部活组织病理检查以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其他良、恶性疾病。
五、用药原则(1)一般来讲,当乳腺增生病症状较轻、仅有轻度经前乳房胀痛、乳房内散在细小的颗粒样结节、其病情不影响工作与生活时,可用乳罩托起乳房以缓解乳房胀痛,不必服用任何药物,仅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即可。若无明显变化,可每半年至1年到专科医生处检查1次。
(2)治疗乳腺增生的药物最好在月经干净后服用,如果月经到期不来应该先去查是否怀孕。而且,妊娠期也最好不要服用。
(3)中医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为主。
六、名方简介:①逍遥散
功效与主治 疏肝解郁。
适用于肝气郁结型乳腺纤维瘤。
②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功效与主治 活血散结、疏肝解郁。
适用于肝气郁结型乳腺纤维瘤。
③内消瘰疬丸
功效与主治 化痰散结。
适用于血瘀痰凝型乳腺纤维瘤。
④小金丸
功效与主治 散结消肿、化痰止痛。
适用于血瘀痰凝型乳腺纤维瘤。
七、食疗调养
记住这7大饮食原则,可预防乳腺疾病,也可辅助治疗乳腺疾病:
(1)乳腺纤维瘤患者平时的饮食宜富营养、清淡。
(2)忌咖啡、可可等兴奋性饮料。
(3)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蒜、韭菜、花椒、辣椒、桂皮等。
(4)忌发霉、烧焦食物,如霉花生、霉黄豆、烧焦鱼肉等。
(5)忌油腻、腌腊鱼肉、油煎、烟熏食品。
(6)忌过咸食品。
(7)忌烟、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