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衰落这个问题确实十分复杂,西周创造了堪称完美的青铜文明、礼乐文明,但却在200多年后被迫东迁。这背后的原因很值得思考。

我觉得西周的衰落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空间失衡

这个视角李峰在其著作《西周的灭亡》里也论证了,我这里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众所周知周人起家在殷商的西土,周人伐商的八个与国里大多也在西土的周边。在西周建立之初东方的许多诸侯、部族实际是观望态度,且多次叛乱。表现在周成王时期的武庚、三叔之乱、淮夷、奄国叛乱;周穆王时楚国的离心。周穆王时的徐国、淮夷的叛变。

概而言之西周的东半部并不安宁,所以分封诸侯时出现了莱夷首领和太公望争夺地盘的事情。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从《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这段史料里我们可以读出西周建立之初东国地区的不稳定。类似的争国、夺地的故事应该并不罕见,燕、鲁、晋、卫都有。

西周为什么700年才灭亡 强大的西周为什么会衰落至亡国(1)

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也正因为如此西周王室需要经营成周洛邑,在这里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就是著名的“成周八师”。从一些青铜器的铭文来看这支军队就是周昭王、周穆王等南征、东征的主力军。用来对付淮夷、南夷。

  • 更乃祖考作冢司徒于成周八师。(曶鼎)
  • 伯懋父(即康叔的儿子康伯懋)以殷八师伐东夷。(小臣速簋)
  • 惟伯迟父以成师即东,命戍南夷。(兢卣)
  • 王命或曰:"淮夷敢伐内国,汝其以成周师戍于叶师。"(录卣)
  • 王乃命西六师、殷八师曰:"扑伐噩侯御方,勿遗寿幼!"(禹鼎)

到了周昭王、穆王之后,对南土、东土的控制力已经有衰退趋势。出现了所谓徐人叛乱、楚地称王等大事件,这些发生在东部、南部的战事消耗了周人在西北的开拓能力。

今天在甘肃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地区发现的西周中早期的诸侯、贵族墓葬并不是很多。故此必然失彼,到了西周晚期,周宣王丧师于千亩,西戎势力不断增大,可能就与这种态势有关系。

西周为什么700年才灭亡 强大的西周为什么会衰落至亡国(2)

2、分封制消耗王室的财富和控制力

西周王室的畿内分布着很多卿大夫贵族的封邑、田产。如周公家族、散氏家族、毛伯家族、召公家族等等,王室需要不断地裂土分封,授予贵族奴隶、车马、土地以褒奖他们的战功和治绩。在分封制的指数效应下,贵族后裔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消耗王室的财富,分化王室对畿内及周边的控制权。到了西周中后期有些贵族之间发生了摩擦,记录在《散氏盘铭》里。一些距离周王室不远地区的国家也自称为王,这一点王国维先生就曾指出,先秦称王似乎并不严格。

西周为什么700年才灭亡 强大的西周为什么会衰落至亡国(3)

用夨践散邑,乃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奉。以陟,二奉,至于边柳、复涉瀗,陟,。以西,奉于敝城。楮木,奉于刍仇,奉于刍道,内陟刍,登于厂湶,奉诸、陵、刚。奉于单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东,奉于棹东强。右还,奉于履道。以南,奉于仇道。以西,至于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奉,道以东,一奉,还,以西一奉,陟刚三奉。降以南,奉于同道。陟州刚,登,降棫二奉。夨人有司履田:鲜、且、、武父、西宫襄、豆人虞丂、录贞、师氏右眚、小门人、原人虞艿、淮司工虎、孝、、丰父、人有司丂,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司马单、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橐、州就、焂从,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夨卑鲜、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弃之。"鲜、且、、旅则誓。乃卑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畛田,余有爽变,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厥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厥左执史正中农。

我们可以从《左传》里也发现东周时期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

3、礼制的衰退、气候的转冷

西周礼制的衰退我们从周夷王时期,周王听信纪侯的谗言,烹杀齐哀侯一事就可窥一斑。至周厉王则道路以目,最终酿成了国人暴动。周宣王时期干预鲁国的国君继承问题,直接废嫡子而立庶子,正是反映了西周王室及诸侯内部礼乐秩序的逐步崩溃。

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後。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於遗训而咨於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於夷宫,是为孝公。自是後,诸侯多畔王命。

周宣王干涉鲁国废立这件事看似小,但意义巨大,西周时期的鲁国是东方诸侯的表率。周公本人又是礼乐制度的开创者,西周的奠基人之一。宣王以自己的好误而废长立少,开了不好的先河。后来果然周幽王时期出了废嫡长子宜臼而立少子伯服的事情来。礼制的衰退也可以从出土的青铜礼器的僭越中一窥。

西周中晚期北方的气候逐渐变冷,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食物、草场变少而逐步南下内迁,和西周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西周为什么700年才灭亡 强大的西周为什么会衰落至亡国(4)

周朝的气候,虽然最初温暖,但不久就恶化了。《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一个大支流汉水,有两次结冰,发生于公元前903和897年。《纪年》又提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纪时期的寒冷。《诗经》也可证实这点。
如果我们把《豳风》里的物候和《诗经》其他国风的物候如《召南》或《卫风》里的物候比较一下,就会觉得邠地的严寒。《国风· 召南》诗云,“ 摽有梅,顷筐塈之。” 《卫风》诗云,“瞻彼淇奥, 绿竹猗猗。” 梅和竹均是亚热带植物,足证当时气候之和暖,与《豳风》物候大不相同。这个冷暖差别一部分是由于邠地海拔高的缘故,另一方面是由于周初时期,如《竹书纪年》所记载过有一个时期的寒冷,而《豳风》所记正值这寒冷时期的物候。在此连带说一下,周初的阴历是以现今阳历的十二月为岁首的,所以《豳风》的八月等于阳历九月,其余类推(有人以为周正建子应与今日阳历相差两个月。但“ 周建子”不过是传统的说法。据《豳风》“七月流火”,大火星的位置加以岁差计算,和春秋时日蚀的推算,可以决定周初到春秋初期的历是建丑,而不是建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