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的民俗很多,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这天是“门神”诞生日。门神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是最为受信仰的神祗之一。在沉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门神已经全然没有了旧时的迷信色彩,作为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的保护神,在喜庆的气氛中,化作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门画。

大年初几可以贴门神 正月十六门神诞(1)

最早的门神是两千多年前的神荼、郁垒,到唐代的武将门神秦琼和尉迟恭,再到明清时期的门神众将赵云、马超、薛仁贵、孟良、杨延昭、穆桂英等,无不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祈福他们保护百姓的愿望。正月十六除了“门神诞”还有5个传统习俗,寓意驱病除灾,祈福家人安康,下面跟琦哥一起看一看吧。

1.走百病

大年初几可以贴门神 正月十六门神诞(2)

正月十六“走百病”习俗盛行于明清,平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女,被婆婆允许走出家门,参加走百病的活动,“走百病”各地有不同的称呼,烤百病、炙百病、丢百病、走桥、上城头、登高等称呼都是“走百病”,是一种消灾祈福的活动。妇女们结伴游,遇到有桥的地方,要手拉手儿地一起走,据说这样能消除百病,青春常在。走百病并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可以走,只不过男女要分开走。“走百病”也是为了锻炼身体,饭后散步消化食儿的好办法。

2.回娘家

大年初几可以贴门神 正月十六门神诞(3)

这一天多地都有“回娘家”的习俗,正月十六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法定”日子,即使娘家父母已经过世,只要还有兄弟在,闺女一家必须回娘家。娘家人要热情的招待,有的吃中午饭,有的吃中午和晚上饭,俗称“一道饭、二道饭”,主食多是面条和饺子,寓意“娘家人一辈子都会牵挂闺女”、“闺女一辈子不会忘记娘家人”。闺女可以当天回去,也可以一直在娘家住到农历二月二,有“正月十六请,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说法。

3.烤火

大年初几可以贴门神 正月十六门神诞(4)

正月十六是元宵节的最后一天,这天晚上在太行山一带,有“烤火”的习俗。人们在家门口或者街路口,把一些柏树枝点燃,同时把一年中用旧的扫帚、簸箕等放在火里烧,有辞旧迎新的意思。人们围在火堆旁说笑着取暖,据说每年烤一次柏灵火,四季不得杂病。

4.送牛桩子

大年初几可以贴门神 正月十六门神诞(5)

“送牛桩子”的习俗,是想生男孩的家庭祈福的一种活动。主人邀请朋友给自己送牛桩,以求生一带把子的。送牛桩要8个男人参加,最好是不同姓,其中一定要有个年轻人,经过一系列的仪式,最后年轻小伙抱着牛桩到主人家,喊号恭喜主人早生贵子之类的祝福话。

5.打画墨儿

大年初几可以贴门神 正月十六门神诞(6)

“打画墨儿”又称为抹黑日,好几个少数民族有这样的习俗。正月十六清晨,起得早的人用切两半的土豆、萝卜沾上锅底灰,抹在还没起床的人的额头和脸颊上,寓意消灾避难。传说抹灰之后,模样难看,灾神就会远离。在这天早上,很多父母会早起,用锅底灰把孩子抹上,充满了对孩子的爱,祝福孩子健康。

大年初几可以贴门神 正月十六门神诞(7)

在这天除了传统美食元宵之外,有的地方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有的地方吃饺子、面条、糍粑,无不赋予美好的祝福,正月十六闹元宵,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过大年不忘老传统,正月里每天更新一篇过年的民俗,欢迎朋友们关注、点赞和转发。

#天南地北大拜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