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礼器,一般形状为扁平圆形,中间有一圆孔的。《尔雅》:“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是边的意思,而好是孔的意思,可见玉璧与其它玉器的区别主要在于边缘与孔径的比例不同。早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就已发现玉璧,但仍处于玉璧发展的早期阶段,有圆形、方形、双环形多种,皆出于高等级建筑遗址中。夏商至西周时期同样是专用于祭祀的礼器,全为圆形而不见其它形状的玉璧,表明玉璧的形制与使用规定已经完善。
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玉璧的纹饰和颜色都发生了相应变化,且用途也从祭祀礼器的范畴有所扩展,向日用装饰器物等多种用途转变。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和氏璧、完璧归赵等故事流传至今,也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玉璧鲜明的时代特点。
玉璧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璧(一)、玉璧形制
长期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大分裂、大发展的一个时期,由于列国经济文化不同,使玉璧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地位处于承前启后的阶段。春秋时期只有圆形玉璧一种形制,战国时期出现出廓玉璧和重环玉璧,出廓玉璧是在春秋时期圆形的玉璧基础上增加外边缘的辅助装饰物,有单侧出廓和对称出廓两种,显然是方便系挂,其出廓装饰物上仍有精雕细琢的精美纹饰,图案整体风格和圆形主体一致,如湖北当阳杨家山出土的单侧出廓玉璧,玉璧上沿雕刻一只回首卷尾虬龙,玉璧主体为谷纹,直径约10厘米,孔径5厘米。
杨家山出土单侧出廓玉璧
重环玉璧则是在原先玉璧的内部再进行镂空雕刻,镂雕出一个小璧,呈现大环套小环的形制,如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出廓重环玉璧(残),内外环均饰有谷纹,两环中间被镂雕螭纹,直径约10厘米,孔距2.4厘米。
中山王墓出土的出廓重环玉璧
(二)、玉璧纹饰
按照纹饰变化多样性和之间的传承关系,可以从时间节点来划分为春秋时期、战国早期和战国中晚期等三个阶段。春秋时期的玉璧少见素面,多为阴刻图案,青玉质地,与西周时期相差无几,仅是图案线条更为纤细、整体更薄,反映出工艺稍有进步,多发现于祭祀遗址和墓葬中,纹饰为夔龙纹或虬龙纹,龙在世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能祛邪、避灾、祈福。龙这种纹饰本是周王专用的图案装饰物,但在春秋时期列国霸主的高等级墓葬中都有发现,可见列国对周礼都有不同程度的僭越。
战国早期玉璧主要材质仍为青玉质地,也有青白玉,雕刻工艺更加细致。从纹饰上来看除了龙纹外还出现谷纹、云纹玉璧,谷纹图案有两个来源:一是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窃曲纹,这种纹饰的尾部带有勾连,广泛应用于同时期青铜器装饰,二是来源于青铜器上的乳钉纹,圆形乳钉纹排列有序、大小一致,在器物表面形成一种整齐的布局美感;玉璧上的谷纹代表一种粮食——粟,郑玄在《周礼》中注释:“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表明这种玉璧具有保佑五谷丰登的作用。又据《周礼·春官》记载:“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可知谷纹玉璧应该与子爵的身份地位相对应。
谷纹玉璧
战国中晚期玉璧以龙纹、谷纹和蒲纹为主,蒲纹是蒲席的纹样,均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将玉璧表明分割成等大的六边形状,这种等分法比谷纹壁更加精细,蒲纹寓意安居乐业,所以拥有保佑国泰民安的作用。此时玉璧出土的数量增多、地区广泛,可见战国中晚期玉璧的使用范围与使用人群迅速扩大。
从玉璧前后发展演变的关系和纹饰上来看,由最初的圆形玉璧发展为圆形与出廓玉璧同时留行,而龙纹简化为谷纹、云纹,随后卷云纹图案减少、谷纹增多,谷纹尾部逐渐缩短变为颗粒状,其规律是由繁到简。
蒲纹玉璧
(三)、玉璧的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玉璧仍然具有祭天与随葬的传统礼制功能,此外又在西周用璧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出多种用途,在当世文献中有较多记载。
第一,作为交往的信物来使用。《荀子·大略》记载“问士以璧”,就是使用玉璧作为凭证来向重要的谋士征求意见,以表示自己交往、纳谏的诚心。
第二,作为国家、贵族之间馈赠的礼物。玉璧是国家祭祀重器,其承载的文化与礼制内涵相当于青铜器,相互馈赠玉璧也是馈赠国之重宝的延伸;
第三,用于进献。晋献公就曾向虞国进献玉璧宝马,即大国向小国示好以求借道,后来一并消灭了虞国。这从侧面说明春秋时期人们的社交活动很多,玉璧是被用于传达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一种礼仪性象征。
晋献公
第四,用于夸富或炫富。皇室贵族家藏玉璧也作为藏富的手段,从出廓玉璧具有的系挂功能来看,这种私人佩戴的玉璧同时也兼有夸富功能。
二、春秋战国时期玉璧文化与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玉璧并由此产生了影响深远的玉璧文化。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国之重宝级别玉璧的历史事件很多,如楚国有和氏璧,它与随国的宝珠随侯珠组合形成春秋二宝,楚国灭随国后得到这两件宝贝,由此有珠联璧合。战国时期和氏璧归赵国所有后,秦昭襄王又想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由此演化成完璧归赵。这些事件甚至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因此这些历史事件成为典故、成语流传至今;
完璧归赵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佩玉行为扩展、推广了中国古代以玉比德的文化,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即仁义礼智信等等,同时期管子也论玉九德,这实为后世中国人崇玉、爱玉、佩玉的源头;
再次,圆形有孔的玉璧影响了铜钱的制造。东周时期的圜钱为圆形圆孔,形状与玉璧一致。根据形状对比和民族学资料相互参照推测,玉璧在春秋战国时期承担了上流社会大额支付的功能,这些价值连城的玉璧有时就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所以用青铜仿其外形制造出圜钱,后来为铸造方便将中心圆孔改为方孔;
圜钱
从次,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璧形象深受世人喜爱,在秦汉时期空心砖、画像砖、铜镜等诸多物品的装饰纹样中都能见到玉璧图案,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有深远影响,秦咸阳宫出土双龙纹空心砖,环形龙中的图案即为玉璧,汉代画像砖也常见龙与玉璧结合的图案;
秦咸阳宫龙纹空心砖
最后,玉璧对秦汉时期乃至后世的建筑形制产生了影响,对建筑业来说比较典型的就是辟雍,元代陈浩《礼记集说》:“汉代儒者注经,以为辟雍水环如璧,泮宫半之。”今日故宫辟雍虽为明清时期修建,但其上承西汉时期的设计模板,房屋建筑坐落在一座圆形小岛上,环河四周修有四座石桥。从高空俯视与玉璧形状一致。
明清辟雍
三、结语玉璧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上天(礼天)。春秋战国时期是玉璧大发展的承前启后时期,这一时期制器工艺成熟、纹饰精细华美。春秋时期全为圆形玉璧,流行龙纹,从列国都出土龙纹玉璧的情况来看,已经开始“礼崩乐坏”;战国时期出现了出廓玉璧和重环玉璧两种新形式,纹饰主要是谷纹、云纹和蒲纹。从功能上来看,除了西周礼法所规定的祭天和随葬外,春秋战国时期又增加了交往信物、进献礼物、夸富藏富、佩戴装饰等多种功能。
这一时期玉璧的广泛使用也促进、推广了玉文化,孔子、管子等皆有以玉比德的经典论述,这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的源头,并且对后世装饰艺术、钱币、建筑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东周圜钱来源于玉璧,秦汉空心砖、画像砖纹饰中有很多以玉璧为核心的图案,辟雍这一礼制建筑也模仿玉璧的形状来修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