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了七次西洋,在公元1430年,也就是宣德五年,明成祖死后,他下了第七次洋,也就是最后一次。

这里有很多谜,为什么三保太监郑和六次下西洋后,明成祖就不再让他去了?

据说,这跟朱棣“篡位”有关。

“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朱棣为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以要和西洋交流为名,派亲腹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

明太祖朱元璋终前,将皇位传给了长子的儿子朱允炆,这让四子朱棣极为不满,他起兵谋反,号称“靖难”,直逼南京。

建文帝朱允炆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敌不过叔父朱棣,四年抵抗不支后下落不明。

朱棣觉得朱允炆失踪,自己取而代之名不正言不顺,对他的皇权存有威胁。

为了让人信服,他发诏书称,朱允炆已死,并派出人在各处明察暗访,可始终没有朱允炆消息。

城中盛传,朱允炆扮成和尚已飘往海外了。

朱棣便指使郑和出洋,出寻六次,用了二十八年时间,终寻未果。

在查阅《国榷》、《罪惟录》、《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建文朝野汇编》等文献中发现,到处有建文帝踪迹。

由松陵入滇南,西游重庆,转入祥符,侨居西粤,又到荆楚,行迹千里之遥,真可谓:“滇桂巴蜀黔,处处藏建文。”

朱棣找累了,六次派大船队出海向西,越走越远,经大小国无数,消耗国库不少,因此搞得他焦头烂额,在第六次寻找未有任何消息后,便不再让郑和下西洋了。

当时假冒建文帝者也不少。

在明代王鏊的《震泽纪闻》里就讲:

正统年间,一位御史在处地巡察,有一老僧当道而立,左右呵斥,他却昂然不动。御使亲问缘由,他才张口称自己是“建文帝”。

从成祖“永乐”到英宗,三十多年换了三个皇帝,而建文帝还活在人间?

御使禀报朝廷,并把此人送到北京。

老僧见到英宗便道:

“流落江南四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英宗听后泪水顿下,急唤老太监吴亮前来辨认。

吴亮一上来,老僧便道:“这不是吴亮吗?”

“我哪里是什么吴亮!”

老僧从容地再道:“那一年我在殿里吃仔鹅,把一块鹅肉掉在地上,当时你手提茶壶,趴在地上,用嘴把鹅肉叼起来,你难道忘了吗?你怎么敢说你不是吴亮?”

话音未落,吴亮扑通一声跪在老僧脚下泣不成声。

可当天晚上,吴亮就上吊自缢了,是自缢?还是被赐自缢?这就成谜了。

据说,从此老僧被安置在宫内,活到101岁,死后葬在了北京西山,有牌位称“天下大师”。

近代有人在颐和园后面看到了“前明天下大师之墓”。

也有人在云南武定狮山佛寺发现了标有“天下大师建文帝”墓。

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段新闻,说:

“对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明建文帝出亡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不久,转移到穹窿山皇驾庵,直到1423年病逝,葬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至此,五百多年悬而未决的谜团终于有了答案。

那么,明成祖死后郑和为什么还要第七次下西洋呢?

我认为:郑和有先知先觉之功,他预料到了今天的“一带一路”,他当时还有未完成的一件事,那就是要告诉海外人,五百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要在这里进行“一带一路”建设。

郑和一共下西洋几次(郑和为什么七次下西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