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哥伦布在1492年开始的航行中发现了新大陆,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而早在1405年,我们的东方古国已经开始了伟大的远航,其规模远远大于哥伦布的船队。

这就是郑和下西洋,开始于1405年,结束于1433年,共7次,经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苏州刘家河港口出发,泛海至福建,再从福建太平港出洋,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因为主要在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以西洋面活动,所以称为“下西洋”,而不是下东洋或下南洋。

郑和下西洋五部曲(伟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1)

郑和下西洋

明朝政府为什么要让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云南晋宁昆阳人,明成祖朱棣的忠心内侍,虽是宦官却文武双全,颇有谋略,深得朱棣的信任。

“下西洋”的原因《明史》中是这么说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意思是朱棣怀疑侄子朱允炆逃亡海外,想要知道他的踪迹,同时也为了宣扬国威于海外,才有了这七次远航,。

我认为组织规模这么大、航行这么远的船队就为了找到朱允炆不太可能,朱允炆名正言顺的当着皇帝时朱棣都不怕他,何况现在大局已定。扬威海外这一目的比较可信。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分别是:东北方的日本国和朝鲜国、东南方的大琉球国和小琉球国、南方的真腊国、占城国、爪哇国、苏门答腊、三弗齐国、渤泥国、暹罗国和安南国、西南方的西洋顼理、彭亨国、百花国。

郑和下西洋五部曲(伟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2)

郑和下西洋

所谓不征,并不是彻底不对这些国家使用武力,而是想要以此为基础,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其霸气可见一斑。

朱棣靖难成功后,继承了朱元璋这一遗志,并且走得更远。朱元璋只列了十五个国家,是限于现实。但朱棣知道,海外还有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种,他想要明朝的影响力跨越大海,真正实现万邦来朝。

航行途中的军事行动

对于航行途中遇到的各个国家,郑和只有两种建交方式。

第一种,宣读大明天子诏书,代表明朝赏赐其国君或首领,该国臣服于明朝;第二种,该国不服,《明史》上的记载是“不服则以武慑之”。

也就是说,要么臣服,要么打到你服。

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臣服,并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是要实际进贡的,自感得罪过明朝的小国君们,更是倾其国力奉上方物和黄金珍宝,就怕明朝顺手把他们给灭了。

郑和下西洋五部曲(伟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3)

郑和航海路线图

七次航行中,郑和每次回程都会带回一些使者或国君(酋长、首领),选择臣服的享受上宾待遇,选择武力对抗的就是囚徒。

我大致统计了一下,郑和船队中有过三次比较大的军事行动:

一、第一次下西洋,在三佛齐旧港抓获海盗陈祖义

三佛齐是苏门答腊岛上的一个古代王国,1470年灭亡;旧港现在称为“巨港”,是苏门答腊岛南部最大的港口与贸易中心。

陈祖义横行那一带,劫掠过往商旅。郑和想要招降他,陈祖义诈降,准备把明朝的宝船给抢了,但这次他踢到了铁板。

郑和指挥明军杀敌五千,烧毁敌船十艘,俘获敌船七艘,生擒陈祖义,重新任命了广东华侨施进卿为旧港之主。

至于陈祖义,作为战俘被带回明朝献于朱棣,杀于市场。

郑和下西洋五部曲(伟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4)

所历三十多国

二、第三次下西洋,生擒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

锡兰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岛,从苏门答剌岛顺风航行十二昼夜就可抵达。这位国王亚烈苦柰儿很有想法,假意要臣服明朝,把郑和诱到了国中,索要金币,同时派出五万大军去抢宝船。

郑和趁他派出大军后国内空虚,带着两千人占领其王城并生擒亚烈苦柰儿一家——没错,只是两千人!那五万大军听说王城被占国王被擒,赶紧回军来救,被明军大破之。

同样,亚烈苦柰儿也被押至明朝,朱棣赦免了他,但不许他再做国王,下诏另择贤君。

一个国家,说破就破了;一个国王,说换就换了。周边诸小国噤若寒蝉,纷纷臣服上贡。

郑和下西洋五部曲(伟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5)

不惧惊涛骇浪

三、第四次下西洋,擒回苏门答剌伪王苏干剌

苏门答剌原来的国王和明朝交好,明朝多有赏赐。后来苏干剌弑主篡位,明朝不承认他的合法性,称其为“伪王”。

苏干剌也很不满明朝不赏赐他,就趁郑和路过时率大军截杀宝船,郑和率兵反击,打败了苏干剌。苏干剌仓皇逃往喃渤利国,但这并没什么用,郑和追过去,生擒苏干剌及其家眷。

喃渤利国又译作蓝无里国,约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角。

朱棣大喜,重赏了有功的将士们。史书上没说怎么处置苏干剌,大概是杀了吧。

以上三次只是规模比较大的军事行动,还有很多战役没有记录。估计在明朝君臣眼里,俘虏国君或首领以下的战役,那都是小打小闹不值一提吧。

郑和下西洋五部曲(伟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6)

郑和宝船模型

船队规模究竟有多大

看了以上内容,相信大家会有一个疑问:郑和船队左擒一个国王右擒一个首领,凭什么这么牛?船队规模究竟有多大?

这么说吧,论其规模,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否则别说生擒国王,连船都保不住。船上带有诸多赏赐及交易货品、黄金白银、瓷器绸缎等等,那是连国王都动心的,海盗们更是觊觎良久,不抢,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因为抢不了。

朱棣在位期间,新建和改建约两千艘海船,每只宝船造价约五六千银两,耗费巨大。

《明史》中记载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规模: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换算成现在的长度就是151.18米,宽61.6米,这么大的船足有62艘!随行将士达到二万七千八百人,这哪是船队?这就是远征军团!

郑和下西洋五部曲(伟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7)

郑和宝船仿制品

宝船高达四层,可容纳乘员上千人。船上有9桅可以悬挂12张帆,铁锚就有几千斤重。望之“巍如山丘,浮动波上”,如同山丘般巍峨,随着波浪上下伏动,简直是那个时代的航空母舰。

在明代南京龙江船厂遗址上,两次出土了全长超过11米的巨型舵杆,佐证了《明史》的记录。

造成哥伦布船队重大伤亡的败血症,在郑和船队中根本不存在。

一方面,船队配有众多医生。

以第四次航行为例,船上有180名医生,平均下来每150名船员就能分到1名医生,就是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这种比例都很高了,在当时更是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比拟。极高的医疗条件以及宽敞的生活空间,保障了船员们的生命安全。

郑和下西洋五部曲(伟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8)

巍峨如海上仙山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种族天赋是走到哪儿种到哪儿。

现代医学已经发现,败血症的主要诱因是维生素C摄入不足。而维生素C主要是从瓜果蔬菜中摄取,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日常必须有新鲜蔬菜水果。所以,船队中种上了菜,无形中解决了败血症问题。

在船上种菜,西方人根本想不到还有这种操作。事实上就是在陆地上,他们也未必想得起种菜。但中国人不同,种族天赋是走到哪儿种到哪儿,别说在非洲能种,就是在船上,想种也就种了。

他们非常超前的发明了箱式栽培技术,占地少、淡水资源利用充分,白菜、青菜、黄瓜……爱吃啥种啥,地位比较高的,甚至还能在自己的舱房培植一些小盆景,增加点生活情趣。

当然,普通船员吃得最多的还是豆芽,成本低廉,培植方便。大厨师撒把黄豆在水里,就能收获一堆豆芽菜,不但口感极佳,还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

就这样,被西方航海家视为魔鬼的败血症,轻松容易的被中国人的种族天赋打败了。

郑和下西洋五部曲(伟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9)

豆芽菜

不只是征服

如果纯以征服的角度去看待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无疑是有失偏颇的,武力只是必要的手段而非目的。

对于众多国家而言,郑和是一个和平的使者,来自强大富饶的天国上邦明朝,他们对明朝的一切都很感兴趣。

有个叫“文郎马神”的小国,位于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南部马辰一带,国中女子头发很短,她们羡慕明朝人的长头发,问这是怎么长的?

船员们开玩笑说:“我用华水沐之,故长耳。”

她们竟然信了,花钱买船上的水来洗头。由此可见,明朝在她们心中是个多么美好、神奇的国度。

郑和下西洋五部曲(伟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10)

比武力更重要的是交流

【结语】

郑和七下西洋,给诸多国家和地区带去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传播了中华文化,扬名于海外。

也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将统治者的目光从陆地移向更为广阔的海洋。更让国人打开了眼界,知道明朝之外还有很大的世界,观念受到冲击,对世界的认知更为客观和准确。

总之,这是一次值得致敬的、伟大的远航。

参考资料:《明史.郑和传》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