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家的手工奶疙瘩(奶渣曲拉变身脱贫)(1)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镇多河村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挤奶工正在劳作(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曲拉”是藏语译音,指牦牛牛奶提取酥油后的副产品——奶渣,以前草原上的牧民们打过酥油后,剩下的废料要么倒掉,要么晒干做成“曲拉”。过去,“曲拉”仅仅是牧民日常食用品或牲畜初春补充的饲料,每公斤市场价才1.2元。 近年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牦牛乳制品龙头企业不断提升牦牛乳产品的附加值,除了从专业合作社收购牦牛乳,制成牦牛乳蛋白粉等消费品外,企业还从牧民家中收购“曲拉”,经过提取加工制成高附加值的干酪素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据了解,干酪素是一种牛乳提炼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造纸、皮革、纺织以及各类保健食品,国内外市场需求非常大,草原上“曲拉”的收购价格也上涨到最高时的每公斤53元。 目前甘南州已成为全国的“曲拉”交易中心,“曲拉”收购惠及甘南州2.95万牧户,原先的奶渣“曲拉”已成为当地牧民脱贫增收的“金疙瘩”。

牧民家的手工奶疙瘩(奶渣曲拉变身脱贫)(2)

这是8月26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一牦牛乳制品企业拍摄的乳制品车间。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牧民家的手工奶疙瘩(奶渣曲拉变身脱贫)(3)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镇多河村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挤奶工正在劳作(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牧民家的手工奶疙瘩(奶渣曲拉变身脱贫)(4)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镇,一名牧民在家中展示“曲拉”(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牧民家的手工奶疙瘩(奶渣曲拉变身脱贫)(5)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镇一名牧民家中拍摄的“曲拉”(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牧民家的手工奶疙瘩(奶渣曲拉变身脱贫)(6)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镇一牦牛乳收购点,牧民倾倒牛奶过秤(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牧民家的手工奶疙瘩(奶渣曲拉变身脱贫)(7)

8月26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一牦牛乳制品企业拍摄的牦牛乳产品。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牧民家的手工奶疙瘩(奶渣曲拉变身脱贫)(8)

这是8月26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一牦牛乳制品企业拍摄的干酪素样品。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牧民家的手工奶疙瘩(奶渣曲拉变身脱贫)(9)

这是8月26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牦牛乳产业互联网原料交易中心拍摄的“曲拉”。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牧民家的手工奶疙瘩(奶渣曲拉变身脱贫)(10)

8月26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一牦牛乳制品企业拍摄的检测室。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牧民家的手工奶疙瘩(奶渣曲拉变身脱贫)(11)

牧民家的手工奶疙瘩(奶渣曲拉变身脱贫)(12)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牦牛乳产业互联网原料交易中心,一名牧民展示“曲拉”(8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