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侨报】

你们收到的最浪漫的礼物(转发这份浪漫)(1)

你们收到的最浪漫的礼物(转发这份浪漫)(2)

你们收到的最浪漫的礼物(转发这份浪漫)(3)

你们收到的最浪漫的礼物(转发这份浪漫)(4)

你们收到的最浪漫的礼物(转发这份浪漫)(5)

你们收到的最浪漫的礼物(转发这份浪漫)(6)

从古至今

七夕都是中国传统节日中

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包含了大家对美满爱情的祈愿

那么

七夕的渊源、古俗又有哪些

小龙带你get起来~

七夕·渊源:

七夕节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大东》记载:“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那时候的七夕,仅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

西汉的《西京杂记》有如下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初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关于七夕节的最早记载。但其实《西京杂记》作为一部小说集,不足以作为史料证据。更可信的是东汉的《四民月令》,最早记述了百姓在七月七日曝晒书籍、衣物的习俗。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民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供磨喝乐

“磨喝乐”是中国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晒书晒衣

在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曝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七夕·美食:

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传说中国古代女子在未嫁之前都期望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在七夕之夜设案焚香,燃烛,供奉瓜果、巧饼等祭品,希望织女能赐自己一双巧手,于是就出现了“乞巧果子”之说。巧果一般是用糯米粉做成的糯米圆子,再沾上白糖、花生碎等,类似糯米糍,老少咸宜。

七夕鸡

传说牛郎织女,每年只有在农历七月七日时才得以鹊桥相会;而当雄鸡报晓时,他们就不得不分开了。古时人们因为同情牛郎织女,流行七夕宰鸡的风俗,以祈祷有情人永不分离。因此,七夕节吃鸡成为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风俗。

巧巧饭

很多地方都有七夕这一天吃巧巧饭的习俗: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两个水饺里,祈福仪式之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枣的早婚。

酥糖

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在七夕会制作一些代表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又称“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原创声明:龙岗融媒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龙岗融媒出品

监制:罗方史

策划:董宝宏

统筹:笪 峰 陈 荻 鲁真龙

指导:李婷婷 颜建明

执行:何 素 张 星

制图:苏俊华

责编:张 星

校对:王 蓉

本文来自【深圳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