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农村,从每年的早晚两季的水田里水稻的耕作到旱地里花生黄豆的种植,妇女都是主要劳动力。
除了水田的耕作和旱地的种植外,菜地里还要种菜,儿女的衣服破了要缝补,这些活儿都是妇女要做的,于是就有了这四个“头”“尾”的故事。
田头地尾
播种插秧,驶牛犁田,除草施肥,收获五谷,勿使农地荒芜的意思,即农村里每年早晚两季水稻的耕作,这里面包括了犁田、耙田、落秧、莳田等农活。
此外就是旱地里的花生、黄豆的播种,管理和收成。这些都是农村妇女要做的较重的体力农活。
客家妇女常常因丈夫外出谋生而要挑起生活的全部重担,就连下田农事也事事项项都要会。
女人就当男人用,在客家村落中是不足为奇的,有的怀孕妇女更多在田唇就降子,没男人在旁,孩子照生,日子照过。再重的担也是要一肩扛,由此可看出客家妇女坚毅的一面。
尤其于农忙时,彼此会互相帮忙,就是“帮工”,今天我帮你二工人,明天你帮我二工人,彼此之间互助合作。
家头教尾
黎明即起,勤劳俭约,内外整洁,洒扫洗涤,上侍翁姑,下育子女等各项事务都料理得井井有条的意思。重文化教育、尊师重道是客家人的一大特性。
在旧时代,男人出外谋生,家中依靠妇女持家教子。
客家子女教育得以延续,是客家妇女血汗交换得来的结果,也是日后客家的知识分子遍布海内外的原因。
孝敬父母尊长也是客家妇女的另一个优点,嫁到夫家,堂上公婆就如同自己父母,更要加倍的孝顺。
所谓“敬老得福,敬禾得谷”,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灶头锅(镬)尾
烧饭煮菜,调制羹汤,审别五味,样样都能得心应手,学就一手治膳技能,兼须割草打柴以供燃料的意思。
客家农村几乎每户人家都有灶头,因要烧火蒸煮东西,灶面上会有些灰尘,锅盖上也会有灰尘,所以灶头上和锅盖也要经常清洗,以保持干净整洁。
灶头镬尾在此指的是客家妇女允文允武,除了自己捡柴外,回到灶下又要有煮食的功夫。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节俭又要满足家中大小的健康和体力,所以要煮得好吃又要合家中成员的胃口,实在不是件简单事。
针头线尾
缝纫、刺绣、裁补,纺织等女红,件件都能动手自为的意思。
在客家农村,穿衣方面都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习惯,儿女们穿的衣服有了破洞后就要缝补。
由于妇女在白天忙于农活劳动,所以只能在晚上,在煤油灯下(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农村还没有用上电)缝补衣服。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捡柴爷娘烧、四岁学织布、五岁学纺纱、六岁学做花、七岁做出牡丹花。”
童谣中早就说出客家人从小就对小孩的培训和磨炼,也因为如此锻炼,所以长大后个个都会干活,手脚利落且到处谋生营利。
按客家传统习俗,只有学会了这些妇工,才算是能干的、合格的、标准的女性,才能嫁个好丈夫。
对于这四个“头”“尾”的故事,在客家农村中,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都是难以忘怀的,因为那是一段忘不了的往事,一段艰辛的事。
然而,对于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来说,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现在写出来,只是让年轻人了解一下,过去农村妇女就是有这些勤劳能干的优良品质,知道自己的奶奶曾经有过这些艰苦努力的历程。
来源:客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