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毅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泰安肥城市文旅局,组织10位壹点号大咖去桃文化博物馆、桃园、石头村采风活动,我有幸忝列其中。
9月21日,秋风习习,温和的阳光照在大地上,我们自南外环驶上高速路,两侧的白杨删繁就简,一派道骨仙风。天高云淡,我们的心情像蓝天下自由翱翔的鸟儿,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人快乐了就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间肥城就到了,我敢说,一路上,没有比肥城林木更茂密的了,她的绿,是原始的绿,立体的绿,无边无际的绿。可以说,从接触她的一刹那,你就会浸淫在绿色的海里,汹涌似涛,绿浪滚滚。中国桃都,美好肥城,名不虚传。
我们到达约定地点不久,肥城文旅局的朋友们也随即而来。简单寒暄后,带队的朋友说先去桃农刘学军的桃园看看,见识一下肥城桃的真面目。由于提前打好了招呼,老刘早就洗好桃子迎接我们。清晨起得早,这回还真有点饿,我们一行10人坐在桃树旁的马扎上,围着一个小方桌,开怀吃了起来。桃子太大太好吃,只能像分西瓜那样,这样大家还能多尝几个品种。
老刘一个劲的说,你们要是白露以前来,能吃到正宗的肥城佛桃,过了白露,这个品种就下去了。“为啥叫佛桃?”同行的张大姐问。“这种桃以前是专门供奉佛祖和进贡的,所以叫佛桃。”“老刘的桃园有70多亩,40多个品种,自5月份到11月份,都是收获期,一年收入100多万呢!”旅游局的周老师介绍说。“哇,真不得了!”大家异口同声赞道。
“现在我们吃的这个桃子,客商来收5块钱一个呢。大家吃完桃子,桃核不要扔掉,一个桃核也值5元钱。”“肥城真是把桃文化做到家了,连桃核都创造价值,从未听说过。”“这才刚开始呢,我们上学时学的核舟记,就是雕刻在桃核上,古人早有记载,这算是传承吧。一会我们去桃文化博物馆,还有桃茶叶、桃香皂、桃酒等等。”
走出老刘的桃园,我们即去中国桃文化博物馆。该馆位于肥城市春秋古城景区,这儿是桃木文化的集中展区,也是全国最大的桃木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集散中心。据讲解员介绍,博物馆建筑面积 1500平方米,馆藏桃木工艺精品 3000余件。馆内各种各样由桃木做成的精美工艺品和文化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如意、桃木剑、算盘、麻将等,让人赞叹不已。
这时,导游领我们来到一处菩萨坐像前说:“这件作品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是第一届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作品。获奖后,被省里的一家单位800元买走。后来我们建成中国桃文化博物馆,就想到了这件作品,结果一查账,他们还没付款,费了好多周折,总算把佛像请了回来。”我哈哈一笑说:“还是物归原主好!”
参观完桃文化博物馆,我们又来到一个叫五埠岭的景区。据介绍,该景区是国家 AAA 级景区,位于肥城市孙伯镇五埠村。该村依山而建,三面环山,进村首先映于眼前的是“山东第一石头村,全国独特伙大门”的黑板墙。伙大门是什么意思?我急切的问。简单说就是“门中有门、院里有院,这些胡同分别属于不同的家族,从大门开始向后住着自己的子孙和分支。走进伙大门,就像进迷宫。你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家族一个大门一条胡同,在里面合伙过日子。”旅游局的周老师说。
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历史上这里是“一路分两州”的地方。民国时期,五埠村依此为界,分泰安州和东平州两地管理,走左边是去东平州,走右边就去了泰安州。“大家看西边的房子原先属于东平州,墙角分明,直上直下,就像东平人的性格一样。东面的房子属于泰安州,院墙是弧形,菱角不那么分明,这也像泰安人的性格,遇事会变通。”“哇,建筑是无声的语言,这里面还藏着这么多的学问,先人的智慧了不得。”大家赞叹。
据随行的导游讲,抗日战争时期,这儿还是著名的陆房战役的后方医院,至今还保留有曾经的藏兵洞。景区正在整修,很快这儿就会建成一处红色爱国教育基地。
桃博物馆,桃工艺品,古乡村游,一路走来,我感觉肥城的旅游业做得风生水起,就问身边的周老师,肥城的桃产业和旅游业背后肯定有只大手在推着往前走,推手是谁呢?周老师说:“这个话题有点远,而且也有点长。简单说,20年前,山东大学首届旅游管理专业来肥城一名大学生,他扑下身子,一心钻研桃文化,并从南方请来桃木工艺师,教桃农雕刻,慢慢就发展成了一项产业,这个人就是我们现在文旅局的刘任力局长。”“啥?刘任力是局长?我听齐鲁晚报的老温经常说,他有个南方同学,毕业后去了肥城,做桃木产业做得不错。”“对,就是我们刘局长,不过他不是南方人,比咱还北方,正宗的天津卫人”“哦,可能我记错了。老温多次跟我说起老刘,应该就是他。”“错不了,前些日子老温来过,对我们的桃木产业和乡村旅游提了不少好点子。喏,刚才陪您说话的就是刘局长。”
这时,我抬起头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刘局长,高高的个儿,国字脸庞,英俊潇洒的身姿。皮鞋锃亮、裤子笔挺,头发一丝不乱。看起来是那么精神、儒雅,令人肃然起敬。
“对上号了!这样说来,我们还是陌生的朋友。去年还是前年,刘局长出了一本书《灼灼其华——桃文化的前世与今生》老温在他的公众号发过。我记得刘局长的千金还在齐鲁晚报发过一篇《桃痴父亲》的文章呢。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父亲是一位桃文化的“苦行僧”,从2001年至今,他一直在肥城桃文化之中苦行,以史实为杖,化缘于四方。竹杖芒鞋,踏遍了肥城的土地。18年来,他明处暗处地奋斗,我都是目睹者。明处,他有一个公务员的光环,但每天早上,不到六点他就沉浸在工作之中;往往凌晨一点才能回家。他不是打工仔,却总让我感受“留守儿童”般的感觉。而在暗处,他是一位仍在进步的学生。2011年,40岁的他开始攻读硕士,每天早上4点,总能看到他卧室中昏暗的灯光,听到他嘴中喃喃,活脱脱的一位“苦行僧”,古灯之下一心向“佛”。我本以为他念硕士只为了让自己的学位再上一个层次,却不想几年下来,竟想出了什么“六位一体”,并真的推动了肥城桃文化旅游发展,不知这“六位一体”是不是这位“苦行僧”的修行更上了一层楼。至今,他仍是一位在进步的学生。
作为山大的一名文科生,父亲很早前手就开始痒,但每次都由于各种原因而作罢。一转眼十几年过去,随着在肥城的点滴积累,他决心一定要为肥城留一部有关桃文化的参考书籍。前不久,这位“桃痴”真的撰写出了一本自己的书,一本关于肥城桃文化的书。这是他十几年的成果,他这些年的悲喜、苦痛、领悟都融在了这本作品之中。
有了和周老师的对话,再翻出老温的那篇帖子,一切都明白了,我终于读懂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为什么人杰地灵?为什么它能上演一个个奇迹?为什么一堆烧火的桃木就能创收20多亿?就在于这里是文化人掌权的地方,文化人干事是有章有节的,文化人是懂得举重若轻的,文化人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文化人是敢于担当的,文化人在前行的道路上是勇往直前的。向刘任力先生致敬,你是为官人的骄傲,将军面前你是文人,文人面前你是将军!
(部分图片选自一起采风的文友,致谢!)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