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佳讲论语62」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翻译:孟之反是个不会自夸的人。有次打败仗,他为军队殿后,待回到城门时,用鞭子抽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为大家殿后啊,是因为我的马跑不快。

儒家一直提倡君子要自谦。之前有分享过,君子衣锦尚絅:君子身上穿了漂亮的锦衣,也会在外面再套上粗布衣服。比喻的是君子自己有高尚的品德,但是不会主动向别人去展示,而是把自己的品德隐藏起来,此谓自谦。

孟之反就是个自谦的人。军队打了败仗,他主动承担起为军队殿后的责任,但是却不邀功,待退回到城门的时候,拿起鞭子抽打自己的马,开始了自己的表演:我给大家殿后可不是因为我勇敢啊,实在是因为我的马跑不快啊。

儒家为什么提倡要向孟之反这样自谦呢?是因为有这两个原因。

为了修身

我们普通人,如果取得一点成绩,很容易就会向人炫耀,沾沾自喜。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骄傲心理,如果经常做这种事情,会令你很容易患得患失,在意外界对你的评价。儒家要求君子内求,不追求外在名誉,而是追求自己的内心修养。不炫耀自己的功劳,甚至像孟之反这样掩盖自己的功劳。这可以化解自己内心的欲望,长此以往,人欲日消,天理日明,内心强大,一切自足,内心做到如水一样平静,不在乎外在的毁誉得失。

为了保护自己

炫耀自己的功劳,肯定可以令自己内心爽一把,但是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假如孟之反不自谦,而是夸夸其谈自己如何英勇的为大家殿后,别人会怎么想?

“你孟之反是英勇了,那我们成什么了,我们都是怕死的懦夫吗?”

这样一来,大家不仅不会感激孟之反为其殿后,甚至还会怀恨在心。

华杉老师说:

自掩其功,还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谦受益、满招损。你谦虚谨慎,自掩其功,自掩其才,自掩其名,别人就要打抱不平,给你加功、加才、加名。你自夸其功,自夸其才,自夸其名,别人就非把你拉下马不可!

但是这时候就又有了一个新问题:如果我自谦了,那别人不就不知道我的功劳了吗?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成立。前面说过很多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莫为也。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功劳,就怕自己没做出来什么事情。你要是真有大功劳,即使自己谦虚一点,别人照样也会知道。反而是那些没做什么事情的人,好不容易有次功劳,当然不愿意浪费一次炫耀的机会,恨不得让天下人知道。

所以说,你要是真的有能力,功劳一大堆,你还会害怕因为自谦而不被人知道吗?

樊登论语经典20句(李保佳讲论语62子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