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一下「燕」字草書怎樣寫?
如要知道「燕」字草書怎樣寫,可以先看看「燕」字的字形發展。
甲骨文:燕是飛禽,甲骨文「燕」字已充分符號化,頭部畫一圓形,兩小豎是鳥喙,雙翅的羽毛只用一弧綫一短豎代替,身軀是一直綫,開叉的自然是燕子的特徵,尾羽如剪刀了:
還有一個甲骨文是保留了較多圖畫味道的,燕子的雙翼與尾部的叉形比較具像,有鳥喙,還有頭上的羽毛:
小篆:《說文解字》的小篆把甲骨文的綫條整齊化,字的結構沒有不同。以「廿」代頭部,「口」代鳥身,把「北」拆開放在「口」的左右象雙翼形狀,而燕子開叉的尾羽就變成四筆斜綫。這是空中俯瞰圖。
隸書:馬王堆帛書是「燕」字的草體,「廿」省去下面短橫,雙翅多了一根羽毛。尾羽還是火字形四筆。
漢隸《熹平石經》「燕」字:「廿」下的短橫拉長,尾部的四斜綫寫作四點,便於書寫。後來「燕」字草書就是從漢隸書發展出來的。
馬王堆帛書與漢隸「燕」字的結構均分為上、中、下三部分,而中部又分左、中、右三部分。如此複雜,不便書寫,故草化時各部分應有所簡化。
1.最早可見到的草化「燕」字者,應是章草索靖《月儀帖》中的「嬿」字的右旁「燕」字,
其取勢:橫爻勢 飛帶勢(駝頭勢?) 鳥雛勢 啄 勒勢。
這是把上部的「廿」,省去一筆寫成橫爻勢,中部的「口」省去,左旁是飛帶勢,連寫右旁的鳥雛勢 一啄(拓本這兩勢模糊,但鳥雛勢與一啄是分開寫則可見),下面四點以一橫代替。
2.《集王聖教序》有「燕」字,其草法應該從索靖而來。不過取勢更簡單:橫爻勢 飛帶勢 蠆毒勢 勒勢。
3.鄧文原「燕」字:
上左:反十字勢;上右:正十字勢
中:子字形飛帶勢 蠆毒勢 啄勢
下:連波勢
4.《草書韻會》「燕」字:
取勢:
上:豎筆勢兩開
中:飛帶勢 玉函化勢
下:勒勢
5.宋克「燕」字:
取勢:
上:橫爻勢
中:子字形飛帶勢 蠆毒勢 啄勢
下:連波勢
小結:
索靖《月儀帖》中「燕」(原為嬿)字的草法,可能啓示了後來各書家「燕」字的草法。
王羲之與《草書韻會》的草法簡潔利落,而鄧文原和宋克都用子字形飛帶勢,應該是為保留隸書的上部「廿」的一短橫,其連波勢則是對下四點的最大保留了。這些草法的同異,或許可以體會出前輩們在研究取勢時,在去留取捨原字形之間的徘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