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对于艺术本质的学说,艺术史上大致存在理式/理念说、模仿说、再现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几种主要观点。
(1)理式/理念说:
①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理式世界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将世界划分成三重,分别是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艺术作为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其本质便在于基于客观唯心主义之上的理式世界。
a.理式世界是一个超越现实生活之上的永远不变的独立存在,类似于神话理解中的“上界”“神界”。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
b.现实世界是人类生活交往的感性世界。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
c.艺术世界是进行艺术活动的一种场域所在。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
②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说和柏拉图的客观精神说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在黑格尔那里,艺术在再现绝对理念或者客观精神时的方式不一样。黑格尔在其名著《美学》中提出了“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他认为艺术作品尽管是诉之于人的感官的,多少要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但艺术的最终根源却在理念。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的形式来表现。
③在黑格尔的艺术本质框架中,艺术是直接对理念的显现,而非如柏拉图一般,特别强调艺术世界和理式世界的中间还隔了一层感性的现实世界。但这两者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把超自然的所谓存在说成是艺术的本质,可即使是这种超自然的存在,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式世界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其实都是主观内心的一种外化。
(2)模仿/再现说:
①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并不认可柏拉图的理式世界,而是转而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模仿的不应当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而应当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影响之深远,直开西方艺术再现论之先河。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直接在《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说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影响了二千余年。
受其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自己也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论断,把反映现实生活看作是艺术的第一要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也坚持模仿说,认为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模仿者,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的。
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也认为,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
俄国的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倡导模仿说。前者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从而艺术的任务不是修改,不是美化生活而是显示生活实际存在的科学。后者则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明确提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在中国,持模仿说或者与模仿说类似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尤其在绘画这种擅长直观感受的再现型艺术门类的理论中,更是常见。隋代的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了“外师造化”的观点。唐代的画家张璪也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观点,这其实也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模仿论的艺术本质思想。
(3)表现说,与再现论侧重对外在世界的反映不同,表现论则认为艺术的本质乃是个人的主观精神、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艺术在本质上是艺术家的心灵或心理活动的表现。
①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是人内心的幻想或者直觉,这种直觉又来自于情感,因此,艺术的直觉总是抒情的直觉,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只要有了这种直觉,艺术便被表现出来,而无须将这内心的艺术进行外化。
②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体系。直接将艺术看作是人类情感的外在表现。
③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直接对表现说做了概括: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因此,一首诗的本质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也必须先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变而为诗。
④中国也存在艺术是主外还是主内的争议。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便以此为主题,同时正式拉开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争论之序幕。其他如严羽的“妙悟说”,袁宏道的“性灵说”,李贽的“童心说”,多少也可见主观精神说之影子。
(4)形式说,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师物还是师心,上述的观点都是把艺术看作是他物的附属,都是一种他律论观点。与此相对的便是自律论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就是艺术之自身,不受外在世界或内心世界的控制。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俄国的形式主义、奥地利的汉斯立克和中国的嵇康。
①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明确提出“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他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
②中国魏晋时期的名士嵇康,也是一个艺术自律论者,他在《声无哀乐论》中明确表示了嵇康的观点,即音乐与人的感情没有明显必然的内在联系。音乐之所以会引起人的感情变化,不是因为音乐自身有快乐或悲哀的情感,而是人本体所有的哀乐在听了音乐之后,会被激发出来。这种感情本身已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音乐只是起了一个触动、激发的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艺术之本质是客观精神还是主观精神,是再现还是表现,至少有一点可以明晰的是,对于艺术的理解探究必不可忽视的两个层面,即求诸于外的世界和求诸于内的心灵,这二者必然同时对整个艺术活动起到影响作用。围绕这两者与创作主体、欣赏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2.列举中西音乐发展史中的实例,论述艺术活动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参考答案】
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1)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
①艺术发展的继承,是指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保留。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不是简单的抛弃否定,也不是全盘照搬的复古主义,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古今一切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艺术发展的创新,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对艺术作品而言,创新表现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对艺术家而言,创新表现为对他人和对自我的超越。艺术创新根据不同的程度有延续风格中的创新,也有风格转变的创新。
(2)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的,这是艺术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①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只有以革新为目的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的继承。
②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成功的、有价值的创新。
艺术的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辟蹊径,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统一起来。
如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正是在继承与创新中推向前进的。比如在民国初年,刘天华主张进行国乐改进。他主张“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进步两个字”。他主张“介绍西乐,以为改进种乐的辅助,并想效法西乐,配合复音,并参用西洋乐器”,再“从创造方面去求进步”。这正是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的体现。
3.简述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艺术同属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宗教活动属于社会生活的内容,宗教与艺术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艺术与宗教相互联系,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许多艺术现象都和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与宗教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很大,但本质上都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①宗教影响艺术:
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之所以否定艺术,因为宗教与艺术存在根本对立的方面: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其对象是神,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其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生活的教科书。
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都蕴含了感情与幻想的成分,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反映,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②艺术对宗教产生反作用,在历史上,艺术作为宗教的宣传手段,对于宗教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艺术对宗教的作用也具有两面性,世俗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无神论的或者反宗教的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抑制了宗教发展。
(2)艺术与宗教相互区别:
①宗教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虚幻的、扭曲的,它对世界的认识不是真实的;而艺术则要求真实认识和反映世界和社会生活,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②从本质上,宗教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它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宗教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虔诚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作为艺术对象的艺术形象,它所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它的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4.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关系。【参考答案】
艺术起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以马克思的劳动起源论为基础。艺术的起源于生活,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艺术起源发生的动力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想象、幻想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推动着艺术的发生。在这个动力系统中,并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一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这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
(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创作的主体——人,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艺术发生的前提,与人类历史发生的前提一样,是人的产生。而劳动生产实践在人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①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劳动创造了手,手反转过来又促进了劳动。直立行走为脑的改善提供了可能,那么,劳动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猿脑进化为人脑。
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与语言又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人是一切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动物。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交流经验,促使了语言的产生。在语言与劳动的推动下,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意识。
(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①劳动导致了图腾和巫术的产生。巫术归根到底发生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原始人倾向于把自然现象人格化,万物有灵。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正是这个冥冥中作怪的灵魂,使人无法在劳动中获得预期的结果。
②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认识了人类自身。征服欲不仅体现在客观对象上,也体现在人类对自己征服自然本质力量的认识,从而产生更大的征服欲。征服欲促进了创作欲的产生,即利用艺术来征服自然,岩洞中的野牛壁画便产生了。
(3)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审美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历史在劳动中流逝,生产劳动实践是发展的、变动的,被生产劳动所决定的人们的观念也是发展的、变动的,因而人们的审美对象也是发展的、变动的。在狩猎时代,人们主要以动物为美;在农耕时代,人们不仅以动物为美,还以植物为美。美感发生过程中最大的一次历史飞跃就是人们终于摆脱了对象的实用价值和功利内容,仅仅把对象的形式视为审美对象。
(4)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而且成为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①艺术史的起点是建筑。对于原始人来说,广阔的空间是他们生存的潜在威胁,用四面墙把自己与广袤的自然界隔开,就会有安全感。随着狩猎的发展,建筑不仅是安全的隐蔽所,而且利用建筑物作为追击野兽的驿站,猎人就能走得更远、更安全。
②建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重大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会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喜悦。在实用的基础上美化它,就使建筑迈入了艺术的殿堂。
总之,艺术起源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劳动、情感、巫术、想象、幻想等是艺术起源的影响因素,其中劳动实践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即便是巫术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等也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5.论述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作用。
【简析】
在艺术的本质论与发展论中都涉及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本题除了需要列举观点之外,还需要结合中外艺术史中的案例分析,具体阐述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对艺术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需要全面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
论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其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从艺术的发展角度来看,经济基础决定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艺术的性质,并且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一)经济决定艺术的产生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关系十分简单的原始社会中,艺术的发生和发展直接为经济所决定,进入阶级社会,虽然经济与艺术发展之间隔着许多中间环节,但经济始终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动植物纹样是对原始社会农耕狩猎经济的反映,18世纪扬州画派在扬州地区的兴盛同样由当地发达的经济所决定。
(二)经济决定艺术发展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性质能够决定统治阶级的意志,从而影响艺术发展的性质,不同的经济甚础的性质决定了艺术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性质。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艺术从神坛走向人间,以达·芬奇、大卫为代表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体现人性光辉的艺术作品。中国明清时期封建经济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艺术主要为帝王与贵族服务,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
(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内容和形态
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材料和工具,也决定了艺术创作的思想和动机,因此,经济的性质与发展最终决定艺术的内容和形态。中国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决定了艺术要为帝王和贵族服务,因此,中国古代文人画大多描述帝王生活与才子佳人的故事。近代以来特别是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要求艺术为人民服务,此时艺术作品大多歌人民的现实生活与美好品质。
(四)经济使艺术具有商品属性
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作用还体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加深,艺术品逐渐带有商品属性,进入市场流通。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艺术市场逐渐繁荣,全球各大拍卖行不断发展,跨区域艺术交易频繁。以嘉德等为代表的国内拍卖行不断完善艺术品线上交易渠道,为全球各地买家获得艺术服务提供了便捷。随着艺术品进入市场,同样需要警惕艺术生产的异化,防止艺术丧失自身特有的审美属性。
(五)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具有不平衡性
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自身具有独立性,因此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对艺术发展影响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时代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同一时代不同地区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就艺术内部不同类型而言,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希腊艺术产生于经济不甚发达的时期,但却具有永恒的魅力,至今仍是艺术创作的范本;19世纪是俄国经济的萧条时期,但却能够产生列宾、苏里科夫等伟大的艺术家以及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艺术。
结 语
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或是不同门类中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程度不甚相同,但经济始终是艺术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无论是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还是艺术传播,归根结底都要受到艺术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艺术市场、艺术赞助的发展,经济必将以新的面貌对艺术发展产生新的作用。
6.结合中国艺术的现状,试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简析】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 系的辩证统一关系。此题不仅解答民族性与世界性 的辩证关系,还要解答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世界艺术的概念、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 术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参考答案】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1)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的观点。
①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片面的地方,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2)正确看待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对于二者间的关系应该予以正确的认识。
①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总之,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相辅相成的,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7.论述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的类型。【解析】
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包括“艺术发展的模式”和“艺术发展的动力”,在具体论述时需要结合代表人物、观点以及相关评价等。
【参考要点】
论艺术发展的规律
艺术是发展的,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从艺术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对艺术发展规律的讨论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揭示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即艺术发展的模式;其二是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即艺术发展的动力。
(一)认为“草创一繁荣一衰亡”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草创一繁荣一衰亡”是从艺术发展模式的角度探究艺术发展动力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艺术发展像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它的代表人物是瓦萨里和丹纳,瓦萨里在其《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用文艺复兴的历史阐释了他的“草创一繁荣一衰亡”理论;丹纳则在《意大利艺术哲学》中将艺术发展的过程比喻为植物生长的过程。“草创一繁荣一衰亡”理论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艺术风格的发展脉络,但是需要首先设立一个艺术的评价标准,难免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二)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否定之否定”是从艺术发展模式的角度探究艺术发展规律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艺术的发展需要经历从肯定到否定,再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他根据“否定之否定”理论将艺术类型按照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划分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象征型代表物质压倒精神,古典型代表精神与物质的完美契合,浪漫型则代表精神超越物质。黑格尔的功绩在于他将艺术发展看作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但是他将丰富的艺术现象归于三种类型,具有唯心主义倾向,不能科学揭示艺术发展的规律。
(三)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19世纪奥地利艺术史家里格尔认为,艺术发展既不是上升也不是倒退,而是“两极对立之间的变化”。这对立的两极分别是“视觉的”和“触觉的”,从希腊艺术到罗马艺术是从“触觉”向“视觉”转换的过程,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则是从“视觉”向“触觉”转换的过程。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对艺术发展规律也有相同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线性的与绘画的”等五对范畴,认为艺术发展就是在“线性的”与“绘画的”两极之间的转换。
(四)认为“人性论”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人性论”是从艺术发展动力的角度探究艺术发展规律的一种理论,是随文艺复兴而产生的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人的本性,正因为人的本性是变动的,所以决定了艺术发展要遵循草创、繁荣、衰落几个阶段。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丹纳阐述了他关于“人性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这一理论的逻辑。
(五)认为“劳动论”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对于丹纳的“人性论”,普列汉诺夫曾给予纠正,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艺术发生的动力不是人性而是劳动,正是人的生产劳动实践推动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前提与情感条件,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劳动论”是解释艺术发展动力的正确理论。
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各种理论,让我们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艺术的发展过程,无论从“艺术发展的模式”还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进行论证,都为理解艺术发展提供独特的视角。
8.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艺术发展中"全球"与"本土"之间关系。【解析】
艺术发展过程中“全球”与“本土”的关系这一话题是当代国际背景下的热点之一,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解答本题时不仅需要联系课本中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还必须结合当前艺术世界中的相关热点综合考虑,列举案例时可以选择一些当前的热门话题。
【参考答案】
立足本土,放眼全球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全球化对艺术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正确处理艺术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立足本土,放眼全球,才能获得本民族艺术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一、继承民族优秀传统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艺术发展必须不断继承民族艺术传统中的精华。艺术的民族性是表现本民族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是民族精神的反映,各民族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艺术发展不能离开对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艺术的民族性是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标志。近代以来,艺术家林风眠就提出"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在立足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艺术创作的辉煌。在全球化过程中,艺术创作应该始终坚持反映民族形式、民族风格、民族特色。
二、吸收借鉴外来艺术精华
在全球化过程中,艺术发展同样不能封闭保守、故步自封,而是要借助不断发展的科技手段,加强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交流,不断吸收世界优秀艺术的精华,推动本民族艺术的发展。优秀的世界艺术是为全球人民所共赏的艺术,是表现人类共同美的艺术,正如印象派大师莫奈在其创作中吸收日本浮世绘的表达方式,西方现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大师克兰等人在艺术创作中借鉴中国书法艺术,在全球化过程中艺术的发展同样依赖不同国家之间的艺术交流与借鉴。
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根据国内与国际形势的变化,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经济发展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时期艺术发展方式同样应该注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正确处理本土与全球的关系。艺术创作、传播、消费等都应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和需求,同时注重国内与国际的共同发展。
四、兼顾艺术发展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艺术发展的“本土化”与“全球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辨证统一关系,凡是全球的,都是本土的,离开本土也就无所谓全球,因此,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发展应该深刻反映时代趋势和民族精神,表现人类一般本性和人类共同美,既要坚持艺术的民族形式,也要坚持艺术发展的开放性,不断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近年来,以北京画院等为代表的中国艺术机构不断走出国门到海外举办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等大型国际展览中也能看到中国艺术的频繁亮相,这些举措都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处理本土与全球关系的良好尝试。
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本土与全球的关系问题是艺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方面,艺术发展要吸收借鉴全球优秀精华;另一方面,要立足自身,继承本土优秀传统,并且积极推动本土艺术与全球艺术的交流,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艺术的持续发展,真正做到艺术为人民服务。
9.如何理解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简析】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对同一 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与经济决定艺术发展的规律不矛盾,此题要对这几个方面结合实例展开阐述。
【参考答案】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高涨必将导致艺术繁荣。是无疑的。不可避免的,但是,艺术繁荣与经济高涨,并不是如形随形、亦步亦趋的绝对平衡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包含差别的关系,这就是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今天的经济水平高于希腊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今天的艺术未必高于希腊艺术。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莎士比亚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并未黯然失色,它仍像天空的恒星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芒。同样的道理,在过去并不发达的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周鲜夏鼎、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今天仍然具有迷人的魅力。
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19世纪,经济上发达的国家是美国,俄罗斯的经济却在旧的封建农奴制瓦解的动荡过程中止步不前,但是它的文学艺术却迎来了百花争艳。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在某一个时段内,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不一定是艺术最发达的国家,社会经济落后的国家有可能在艺术上达到高峰。
③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健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带来的艺术发展繁荣,往往是某些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风格的繁荣,而其他种类的艺术则相形见绌。从不同的时代来看,中国的史前时代的陶器,夏商周的青铜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外国的古希腊的雕塑,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都曾是达到鼎盛的艺术门类。
④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经济决定艺术发展的规律并不矛盾。经济繁荣的时代可能艺术相对衰落,经济衰落的时代可能艺术相对繁荣,但任何艺术的发展仍然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为前提,经济起最终支配作用,其次,平衡与不平衡是辩证的统一,平衡中有不平衡,不平衡中有平衡,但并不排除暂时的不平衡性。另外,艺术对于经济而言,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倾域”,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艺术的发展。不仅有经济的决定作用,而且有先驱者传给他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即艺术的创作理论、方法、风格、流派以及技法、手法等,在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艺术上仍然可以出现繁荣。
10.请就艺术起源说中的“劳动说”进行论述。【简析】
此题从劳动说的代表人物如沃拉斯切克、 毕歇尔、希尔恩、普列汉诺夫等来阐述他们的理论。
【参考答案】
1.代表人物及理论:
沃拉斯切克、毕歇尔、希尔恩都强调音乐、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因而劳动是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
(1)沃拉斯切克的理论沃拉斯切克研究了原始人的音乐和舞蹈,指出原始人的歌唱和舞蹈有赖于节奏,而节奏又是在集体劳动中产生的,因此,歌唱和舞蹈对节奏的严格遵守,这种能力假如没有得到集体劳动的促进,那么它就不可能在原始部族中达到那样较高程度的发展。
(2)毕歇尔的理论∶毕歇尔引证大量资料证实了沃拉斯切克的观点。毕歇尔做出结论∶“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当然,劳动决定节奏,节奏又促成音乐、舞蹈的发生,不是没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集体劳动。
(3)希尔恩的理论∶希尔恩认为,在大洋洲的部族那里是可以看到劳动与歌舞的关系的最典型的例子,因为“那里个人与个人之间需要一种最密切的合作,例如,由于划船动作需要按照同一的和固定的节奏来加以调节,因此那里的划独木舟舞和造船歌得到了发展”。
2.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说的理论
(1)费成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他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节奏。歌的节奏恰恰再现着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
(2)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是由什么决定的,为什么在他的生产性运动中恰好道照着这种而非另一种节奏,这决定于一定生产过程的技术操作性质,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节奏。
11.结合具体实例谈论你对“模仿说”的理解。【简析】
此题解答模仿说的代表人物及观点、艺术 起源于“模仿”理论具备合理性的2个原因,以及对“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评价。
【参考答案】
1.“模仿说”主要代表人物: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亚里士多德指出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1)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横仿”。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理论探索中,“模仿说”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读克利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他说;“从细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2)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认为横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他认为,由于“损伤所用的媒介不同”,而有不同种类的艺术,如画家和雕刻家是用颜色和线条来模仿,诗人、戏剧演员和歌唱家则是用声音来模仿。亚里士多德强调,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他正是以模仿论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诗学体系,并以此来解释艺术的起源和本质。
2.艺术起源于“模仿”理论具备合理性的原因:
(1)早期的人类艺术,特别是原始艺术,“模仿”占有相当大的成分。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发现的史前壁画上,有20多个旧石墨时代动物的形象,其中包括野牛,野猪、母鹿等,这些动物形象被描绘得非常逼真、生动,有正在跑的,有已经受了伤的,也有被追赶而陷于绝境的,显然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动物各种神情姿态的模仿和记录。
(2)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
《管子》中讲道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确实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此外,这种说法也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其中包含着朴素难物主义的观点。具有进步的和合理的内容。
3.对“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评价
(1)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①在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去绘制野牛、野猪,绝不是单纯地为模仿而模仿。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②正如鲁迅所说“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悠闲,他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2)这种说法还把“模仿”归结于人的本性。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因此,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举例论述艺术发展的他律性。【简析】
此题从“经济、政治、宗教、道德、哲学、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等六个方面举例论述。
【参考答案】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艺术的发展。
(一)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任何艺术的发生都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不同阶级的艺术具有不同的特点;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能够带来艺术的鼎盛。虽然在某些时候经济与艺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但是不平衡原理并不能否定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例如,法国的路易十五终生奢靡,愉快优雅肉感就成了统治阶级的普遍追求,于是以布歇、弗拉格·纳尔为代表的洛可可风格的艺术应运而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是在漫漫中世纪之后的表现人、歌颂人的艺术丰碑,是被新时代的经济所呼唤出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丰碑。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夕也说过∶“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毛泽东对艺术发展的这条客观规律做了科学的表述。
(二)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要求艺术为自己服务。在上层建筑内部政治与艺术的联系是直接的,因此政治对艺术的影响也是直接的。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是重大的。
(三)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宗教对艺术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促进和阻碍并存的,一方面,宗教要求艺术根据教义创造膜拜对象,会阻碍艺术发展;另一方面,宗教能够组织艺术创作并且为艺术提供题材,使艺术能突破教义的局限而得到发展。
欧洲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名垂史册,如乔托的《马利亚诞生》《逃亡埃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丢勒的《四使徒》等。宗教在中国的社会地位与欧洲不同不是宗教支配政治,而是政治支配宗教。但是,宗教维护政治,政治支持宗教,则是相同的。敦煌、云冈石窟中以造型艺术的方式讲述了佛本生和佛经故事《舍身饲虎》《割肉救鸽》《五百强盗荆目》《须达那太子乐善好施》以及各类经变图等。
(四)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崇高、进步的道德准则能够成为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使之产生持久强烈的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严格地说,除了第一部小说以外,所有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作为小说来说,都是贫弱的。”因为他缺乏创作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的主要的条件。“即缺乏对他所描绘的事物的正确的道德的态度”。由此可见,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会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
(五)哲学通过美学和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在哲学思想影响之下产生的美学原理为艺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传说公元前五世纪雕塑家波里克勒特在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下著有《法规》一书,按照人体的本来状况规定人体各部分的比例,以便塑造和谐的整体。希腊的美学孕育出了具有永恒魅力的希腊艺术。
哲学思想决定创作方法的产生、选择与改变,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创作方法的矛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早期受未来派影响,因而创作了带颓废色彩的诗篇。晚期他的哲学思想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使他采取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出了《列宁》等脸炙人口的诗篇。托尔斯奉的哲学思想包含着不可解决的矛盾他的社会观是正确的,对俄国的经济制度、国家制度做激烈的批判,因而他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道德观是不正确的,提出“勿以暴力抗恶”和“爱的亲教”,认为坏人可以“忏悔”罪恶而得到“宽恕”,因而他背离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方法的矛盾导致了艺术作品内容的矛盾。
(六)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例如,当代最有生命力的艺术种类——电影和电视,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以电影艺术为例,电影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正因为光学、电学、声学、化学、机械学等各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才使电影得以在1895年诞生。此后电影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均与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计算机三维动画和数码虚拟技术,给影视艺术带来了耕新的课题,其中有些课题是过去蒙太奇电影关学与纪实美学所无法回答的,只能用新的电影美学理论来回答,有待于影视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们深入研究。
13.艺术发展的模式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草创一繁荣一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请对这种观点进行举例论述。【简析】
此题从“草创一繁荣一衰亡、否定之否定、 两极之间的变化”等三个方面举例论述。
【参考答案】
“草创——繁荣——衰落”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1)认为“草创——繁荣——衰落”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如同人类生命的周期。此观点的代表人物和论著∶ 瓦萨里《意大利艺苑名人传》、黑格尔《美学》、丹纳《艺术哲学》等。
“草创——繁荣——衰落”的艺术发展规律说为许多艺术家所接受,它确实揭示了艺术规律的某些方面,某种风格的艺术确实经历着“草创——繁荣——衰落”的过程,它可以使人透过艺术现象从宏观上把握居主导地位的艺术风格的发展脉络。但是,这种观点在论述艺术的发展时,必须首先设立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作为建构艺术发展阶段的根据。
其次,任何时代的艺术风格都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占主导地位的艺术风格,也有非主导地位的艺术风格,而艺术发展的这种模式仅仅反映占主导地位的艺术风格,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
(2)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否定之否定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范畴。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由绝对观念决定的。绝对观念的运动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世界的运动也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艺术的运动必然道循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艺术内部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由对立到同一的过程,也就是物质因素逐渐下降、精神因素逐渐上升的过程。
①象征型艺术是艺术发展的第一阶段。此时理念还找不到表现自身的合适的感性形象,因而显现理念时采用模糊抽象的象征形象,如埃及的金字塔,印度、波斯的巨大神庙,这种艺术以巨大离奇的物质形式著称,它给人的印象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美,而是巨大的物质压倒心灵的崇高风格。
②古典型是艺术发展的第二阶段。它克服了象征性艺术“双重的缺陷”形象的不完善及意义的抽象性,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达到了完满的契合一致。古典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雕刻。
③浪漫型是艺术发展的第三阶段。浪漫型艺术是指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初期各种艺术的总和。
(3)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黑格尔∶艺术的发展史既不是上升史、前进史,也不是下降史、衰退史。艺术的发展无所谓前进与倒退,高峰与低谷。黑格尔致力于艺术发展的客观描述,认为艺术发展的规律是"两极对立之间的变化"。这对立的两极就是“视觉的”与“触觉的”。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对立两极之间的变化过程。从希腊艺术到罗马艺术,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艺术的过程,就是从“触觉的”向“视觉的”转换的过程。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的过程,就是从“视觉的”向“触觉的”转换的过程。
沃尔夫林:五组两极对立关系,线性与绘画,平面与纵深,闭合与开放,多元与统一,明确与模糊,构成了“艺术史的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