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义于利

文/石岩磊

对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论语》中多有涉及,其中一条重要阐述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好像“义”和“利”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大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

“义”是简化字,它的繁体是上面一个“羊”,下面一个“我”,意为像羊一样与人为善,一切好事、善事应从“我”做起,于是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做好事、肯牺牲的精神称为“义”。“利”的左边为“禾”,右边是把“刀”,表示以刀断禾,本义指刀剑锋利,引申为收获谷物、得到好处的含义。

大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

从中不难看出,“义”侧重精神图腾,而“利”偏向现实需求。众所周知,物质决定意识,脱离了物质的精神,就跟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毫无区别,即会陷入虚幻的空谈。“义”的根基一定是深植在“利”的沃土之上的,“正义”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情义”应该能维护双方的好处,“道义”理应合乎众人共同的权益,“义”与“利”便是一脉相承的,不能截然断裂开来。那为何孔子要将两者对立起来呢?

大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

建立在“三纲五常”等级观念与礼仪规制基础上的儒家思想,必然会尊崇义理,而贬损牟利,可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人们不都是要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方能追求灵魂的丰盈吗?只有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才会眉飞色舞地奢谈义不容辞、见利思义、重义轻财,而自己却干着见利忘义的苟且之事。正是这些人让普通民众对仁义产生了怀疑,总是猜忌其背后不可告人的动机,令人担心自己成为被他人利用的棋子。

大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

利为义之基,尽管这话听上去有些刺耳,但它确实是人人应面对的现实,老百姓最关心的是猪肉多少钱一斤,暖气费今年涨没涨价,哪个菜市场的鸡蛋便宜,至于贸易战进展如何不过是闲聊时的一个话题罢了。假如一味地撇开菜篮子大谈要深明大义,只会令人反感叫人生厌,喻义于利,或许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并能义无反顾地甘于奉献。

大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

圣人之言必然是基于宏观的思维理念,推崇理想化的人格重塑,作为一种精神引导并不荒谬,且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大有裨益,可我们也应当看到雨后艳阳天下的泥泞,正是脚下无法逾越的坑坑洼洼,影响着人们的步履和心境,整饬好路面才能让人们满怀喜悦地仰面迎向阳光。

2019.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