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存在感”这个心理学名词?

马维

现在啊,人们常提到存在感,比如很多人说,在微信朋友圈晒图,就是为了在人群中获得存在感。那么,心理学对于这个“存在感”,究竟是怎么看的呢?

其实要说起来啊,现代心理学啊,还是起源于欧洲近代的心灵哲学。心灵哲学的开创者笛卡尔有一句名言,就是“我思故我在”。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其实是,因为思考的主体是我,所以要思考存在的话,我必须存在。反过来说,如果我怀疑我的存在,那么怀疑本身也是一种思考,所以我也必须存在。

刷存在感的人什么心理(如何理解存在感)(1)

但是,这个说法,仔细想想,还是有不少问题的。

首先是,从逻辑上说,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和动作是存在的呢?我们知道,在平常的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要以行为来证明自己存在的。这就又会出现一个问题:我靠什么证明自己的声音和动作存在?

这一点,在生活中是有很多例子的。比如,很多小孩子在下雪的时候,喜欢在雪地上踩出自己的足迹。“踩”这个动作,就是我们的信号,“痕迹”是外界对我们的回应,当小孩子看见自己的足迹时,他就确认了自己的动作,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也就获得了存在感。

而在一对恋人进行冷战的时候,会互相不理睬对方。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反向运用了关于存在感的理论。因为对方假装漠不关心,不予回应,人就无法确认自己信号的存在,也就没办法确认自己的存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巧妙地抹杀了对方的存在感,给对方带去一种心理上的惩罚。

同样,当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状态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发布信号这个动作本身给了我们存在感,而是别人积极的回应、热烈的评论,让我们体验到自己的信号是真实的,我们才会获得存在感。所以,才会出现有人像得了强迫症一样,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去看一看自己发布的话题下面的状态更新。所以说,所谓存在感,并不是自己要做出动作,发出声音或讲话,而是要有外界的有效回应。这种回应呢,也不一定就是要是人的回应。一条狗,一台机器,一片雪地,也就已足够了。当然,回应的质量也会有高有低,而高质量的回应,一般都是尊重、认同对方,低质量的回应,一般都会削弱对方的价值感。

人的这种对自身存在感的需要,可以说是天生的,这也就是为什们,婴儿在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时,会采取大哭大闹的方式来赢取关注。同样,很多去看心理医生的人,都会抱怨自己童年缺乏爱和关怀,现在都不知道如何爱别人。缺乏爱其实就是,在某些人的幼年时期,自己发出的信号没有人去给予回应,或者回应质量不够好,不够及时。长期以往,需求只能被隐藏,但却无法消失。但是长此以往,幼小的孩子,他们对于外界的回应要求,会越来越低,自己也越不越不善于向外界表达自己,自己也不会有效回应别人,人际关系一般都会很糟糕。

刷存在感的人什么心理(如何理解存在感)(2)

在现代社会,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存在感的缺失会导致无意义感,也会带来价值感的缺失。就好像一块独立出来的拼图,存在感的缺失会让我们很难建立起跟外界的联系,独立出来的拼图也无法知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所以现代心理疗法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帮患者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的聊天中,要尽量避免低质量的回应照,注意回应别人时的技巧。当然,比这更重要的,其实还是一个完善人格的养成,这需要人们在生命的早期,就获得充分的存在感,给自己带来心理的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