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之名,人尽皆知。被誉为梁山众头领中非常出彩的一位。武松有两个名号,一为绰号“行者”,一为美誉“打虎英雄”。

而“打虎英雄”在血溅鸳鸯楼之后,再未用过。并非武松不喜,而因武松长大了。

武松打虎故事简略(打虎英雄美名武松弃之不用)(1)


武松的成名作品则是“景阳冈打虎”。自从打虎之后,武松从一个籍籍无名的草根,一夜成名,成为举世闻名的好汉,受人敬仰。

名、利向来不分家,扬名之后,武松也得到了清河县都头的官位,成了一位人生赢家。

名利双收,人生理想,即将全面实现。武松似乎就要光耀门楣,走上人生巅峰。

《蜘蛛侠》中,本伯父曾教导帕克,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有着近乎超能力的武松,并造福于民。反而开始走向悲情。

武松以“打虎英雄”之名为傲

武松对于“打虎英雄”的美誉,是很喜欢的。

但凡有人在武松面前,提起打虎之事,武松都是堆满笑容,内心表示很受用,很欢喜。

武松打虎故事简略(打虎英雄美名武松弃之不用)(2)


在十字坡,武松擒住孙二娘,张青求饶,一提景阳冈打虎之事,武松面色缓和,再不计较下药图财与人肉馒头的事。

而武松对外交谈时,也多会自卖自夸“便是景阳冈上老虎,也受不起我三拳两脚。”

武松听了,呵呵大笑道:“管营听禀,我去年害了三个月疟疾,景阳冈上酒醉里打翻了一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便自打死了,何况今日!”

喜欢听别人说起的,当然自己的得意之作。自己常提及的,也必是自己满意的。

由此可见,“打虎英雄”的名号是武松很喜欢的美誉,景阳冈打虎事件也是武松最得意的壮举。

俗语:智者莫念昔日功,好汉不提当年勇。

武松在结识新朋友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提及景阳冈打虎之事。

好汉为何总提当年勇?

无非两点原因。

  • 彰显力量。而今武松虽落魄,却依旧是降龙伏虎的硬汉。这种实力,足以引起任何人重视。
  • 自我欣赏。而今武松虽落魄,但一身功力尤胜从前。对手再可怕,也没有景阳冈的老虎可怕。老虎都能打死的武松,收拾个把恶人,简直就是探囊取物。

而这两点,皆反映武松对“打虎英雄”称号的钟爱,近乎痴迷。

武松打虎故事简略(打虎英雄美名武松弃之不用)(3)


景阳冈打虎,也成为武松自身不可跨越的里程碑似的作品。就像演员的经典角色,提到黄蓉,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翁美玲。

对于最满意的作品,武松引以为傲,并时刻挂在嘴边,享受着打虎名声带来的交口称赞。

然而,名声看似绚烂夺目,却给武松招来莫大困顿。

打虎名声成为武松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 1

武松因打虎,而受到知县老爷青睐,委以重任,留在清河县。

武松重逢哥哥武大郎。

武大郎之妻潘金莲,闻听武松打虎事迹之后,对武松另眼相看,有了重拾爱情的冲动。

据着武松,大虫也吃他打倒了,他必然好气力。说他又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里住?不想这段因缘,却在这里!”

街上如武松般长相魁梧之人多了,潘金莲不曾有过心动。在阳谷县,浮浪子弟中也必然不乏英俊、壮硕之人,潘金莲也不曾理会。

惟有“打虎”名号一讲出来,潘金莲就动了歪心思。潘金莲绝对是因为慕名,所以倾心。

武松打虎故事简略(打虎英雄美名武松弃之不用)(4)


名声在外的武松,成了潘金莲垂涎三尺的“红烧肉”。

然而武松拒绝潘金莲,并毫不留情面呵斥她,终将潘金莲的爱情观挤压扭曲。她选择奋不顾身投向西门庆。

最终,导致武大郎丧命的惨剧。

这是武松“打虎英雄”名号,给他带来的第一重危机,让武松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如果武松没有“打虎英雄”的美誉,潘金莲必然不会初次见面就春心荡漾,并引发后面的连锁反应。

“打虎英雄”的名号,成了催化剂,催得潘金莲蠢蠢欲动、飞蛾扑火。

“打虎英雄”称号,让武松得到了都头职位,也打开了嫂嫂的心门,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惨剧。

  • 2

武松发配孟州牢营。

武松坐牢,却像度假。好吃好喝之外,还有专人侍候。

一个囚徒,待遇好比官老爷。

武松打虎故事简略(打虎英雄美名武松弃之不用)(5)


这一切,都是施恩有求于武松,而刻意安排的。

施求助武松,也是因为武松打虎的赫赫威名。

武松吃人嘴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醉打了蒋门神,夺回了快活林。

武松又落入张都监、张团练的陷阱之中。九死一生。

血溅鸳鸯楼后,武松留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是武松最后一次提及自己打虎之名。也是打虎名声给他带来的第二重危机,几乎将武松打入深渊。

施恩求助武松,因为武松的打虎威名。

张都监陷害武松,也是因为武松的打虎威名。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震惊天下。

武松的武功实力,也被人惦记。有人想利用,有人所忌惮。

树大招风啊,武松成为孟州的一个铜豌豆。对手不能力敌,只好改为智取。

武松在施恩跟前,栽了,被利用。武松在都监那里,也栽了,被陷害。

虽然施恩与张都监对待武松态度、手段、心意不同,但这二人都是为达到自己目的,而做出对武松伤害很大的事。

武松打虎故事简略(打虎英雄美名武松弃之不用)(6)


区别只在于实施者:施恩友爱,张都监恶毒。

武松最后也清醒,明白自己打虎威名带来的暴击。

武松在墙上留下名字,便是对过去的告别,对名声的舍弃。

以名声而崛起,以名声而终结。

从此,打虎之人不再是英雄,而是凶手。

因为打虎之名,这一次,武松差点把性命搭进去。好在亡羊补牢,犹未晚已。改头换面,成为佛家头陀。

武松不再是“打虎英雄”,而是“修行者”。

武松两次锒铛入狱,虽然各有因由,却也有名声所累。一次惹来妇人之爱,家破人亡;一次惹来小人之恨,几乎惨死。

打虎武松到行者武松的蜕变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在《人生论·论称赞》中写道:名誉有如江河,它所漂起的常是轻浮之物。

打虎英雄,名号响亮,惊天动地。却不过是轻浮之物。

武松打虎故事简略(打虎英雄美名武松弃之不用)(7)


武松在打虎之后,更加意气风发,得意忘形。有点飘飘然。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武松虽有打虎之实,但这仅限于武松的武力方面。心智与阅历还远远达不到。

武松打虎还只是二十五六的年轻人,一个从小县城走出来的蛮小子,对人情世故不懂,对江湖险恶不明。

还只是一个凭感觉做事,从单纯心境从发的莽撞人。

年轻总要付出代价。尤其年少成名的武松,更是目空一切,追求的是他人的认可与称赞,希望得到的是自己炫耀的事迹。

如此,武松一步步从“打虎英雄”的神台,走向深渊,为他的年少轻狂与冲动妄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血溅鸳鸯楼后,懵懂无知的傻小子,终于品味了人心险恶与世态炎凉,从此打虎的武松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心灵疮痍的行者武松。

当孙二娘还略带顾虑的取出行者装束,武松反而毫不犹豫的换上。并非是单纯的躲避官兵,更多的是从头再来,重新出发。

告别打虎英雄之虚荣,迎来苦行头陀之坚毅。

武松打虎故事简略(打虎英雄美名武松弃之不用)(8)


至此,武松完成蜕变,开始重新书写人生。

之后的武松,再没提过打虎之事,脸上也不会因赞美而露出得意。

武松经历过几多凄惨之后,返璞归真,成熟了。

结语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曾言:真正的名声是死后方得的名声。

名声确实很美好,却也暗藏杀机。

很多人得到名声之后,因为把持不住,而成为名声的奴隶,一辈子都走不出名声的桎梏,利用美名,而做尽坏事,最终身败名裂。

名声不必刻意追求,得到之后,也不必太过看重。只有坚守初心,继续做下去,方得始终,流芳百世。

欲得美誉,先修品行。只有心理足够强大,当名声来临,才能轻易地吸纳它并看淡它。

倘若名声早来,心境不够,那就好比内力不足之人,强行修炼《乾坤大挪移》,轻则走火入魔,武功全失;重则命丧当场,灰飞烟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