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一般,众生平等圣贤畜生,一视同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为什么金庸会写鹿鼎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为什么金庸会写鹿鼎记(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

为什么金庸会写鹿鼎记

万物一般,众生平等。

圣贤畜生,一视同仁。

汉人契丹,亦幻亦真。

恩怨荣辱,俱在灰尘。

这是《天龙八部》中智光大师为了点化萧峰,用生命留下的32个字,同时体现的也正是金庸先生各民族平等的历史观。

汉人不都是好人,契丹人也不都是坏人。不过,《天龙八部》中的这一观念却并非贯穿金庸小说始终的思想,相反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我们看金庸小说的创作顺序

1955年,《书剑恩仇录》

1956年,《碧血剑》

1957年,《射雕英雄传》

1959年,《雪山飞狐》《神雕侠侣》

1960年,《飞狐外传》

1961年,《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倚天屠龙记》

1963年,《连城诀》《天龙八部》

1965年,《侠客行》

1967年,《笑傲江湖》

1969年,《鹿鼎记》

1970年,《越女剑》

1972年,金庸在《明报》刊完《鹿鼎记》之后宣布封笔。

2、金庸最初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先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也是一部“反清复明”之作。书中的红花会便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其创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创始人红花老祖本姓朱,乃为救天下苍生而建,主人公陈家洛便是红花会总舵主。

红花老祖姓朱,本就代表的是“大明”。

在这部小说中,只要反清就是仁人志士,凡是拥护清朝统治的就是大坏蛋。可是仔细想来,我们真的喜欢这个满口仁义道德,却将香香公主送入宫中的陈家洛吗?

《碧血剑》是金庸先生的第二部武侠小说,也是一部“抗清”的小说,主人公袁承志是大明督师袁崇焕之子。袁崇焕在明末的所作所为虽然在今天颇有争议,但在我国传统史观中无疑是一位像岳飞一样的民族英雄,所以,金庸在这部书中想要体现的民族思想也就不言而喻了。

3、《射雕三部曲》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先生的第三部小说,开篇借郭啸天和杨铁心之口表达了对南宋朝廷残害忠良(岳飞),对金国卑躬屈膝的强烈不满,本是一部“抗金”之作。

从抗清到抗金,其实一脉相承,但在这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先生的视野开始宏大起来,不再局限于汉民族本身,同时开始对游牧民族(蒙古人)的崛起进行了正面的描写。

射雕英雄指的是谁?占的地盘大,杀的人多就是英雄吗?在小说最后一回中,金庸先生通过成吉思汗与郭靖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英雄观:

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

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

这是郭靖说的,体现的也正是金庸先生的英雄观。 

在《神雕侠侣》中,郭靖的固守襄阳,其实远比杨过小龙女的爱情更为震撼人心,郭靖不为建功立业,只是不想生灵涂炭。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才是金庸眼中真正的大侠。

同时,《神雕侠侣》中已经不再是“汉贼不两立”,郭靖的女儿嫁给了契丹人耶律齐,武修文娶了女真人完颜萍,武敦儒娶了契丹人耶律燕。要知道,在金庸先生的前三部抗清抗金之作中是不会有这种民族融合的情节的。

《倚天屠龙记》的主人公张无忌放弃了汉民族的有婚约的周芷若,选择了蒙古人敏敏特穆尔(赵敏)。那么,这是不是表示当年郭靖为抵抗蒙古而死,血就白流了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后人思考的问题。

射雕三部曲的暗线,就是一部完整的蒙古帝国崛起和衰亡史

4、《天龙八部》的主角不再只是汉人

段誉,是大理人,白族。萧峰,契丹人,长于宋朝。

萧峰大约是金庸十四部武侠小说中最有英雄气概的主人公了,但他并非汉人,而是一个契丹人。金庸先生此时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长城以内,而是将视角投向了同时包括江南和塞北的大中国。

在《天龙八部》中,当时中国的各个政权悉数登场——辽国、北宋、西夏、大理、吐蕃,小说不再像早期的陈家洛、袁承志抗清那样抗辽,萧峰之死,萧峰一生的悲剧不是为了助宋抗辽,也不是为了助辽攻宋,他只想天下太平,老百姓安居乐业。

“乔帮主果真是契丹人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来帮助大宋?看来契丹人中也有英雄豪杰。”

“他自幼在咱们汉人中间长大,学到了汉人大仁大义。”

“两国罢兵,他成了排难解纷的大功臣,却用不着自寻短见啊。”

“他虽于大宋有功,在辽国却成了叛国助敌的卖国贼。他这是畏罪自杀。”

“甚么畏不畏的?乔帮主这样的大英雄,天下还有甚么事要畏惧?”

萧峰死后,中原群雄的议论体现的其实正是对华夷之辨的疑问,宋人就是好人,契丹人就一定是坏人吗?

5、不像武侠的封笔之作《鹿鼎记》

《鹿鼎记》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一部披着武侠外衣的历史小说,这一模式后来被许多武侠小说模仿。

韦小宝将母亲拉入房中,问道:“妈,我的老子到底是谁?”

  韦春芳瞪眼道:“我怎知道?”韦小宝皱眉道:“你肚子里有我之前,接过什么客人?”韦春芳道:“那时你娘标致得很,每天有好几个客人,我怎记得这许多?”

  韦小宝道:“这些客人都是汉人罢?”韦春芳道:“汉人自然有,满洲官儿也有,还有蒙古的武官呢。”

  韦小宝道:“外国鬼子没有罢?”韦春芳怒道:“你当你娘是烂婊子吗?连外国鬼子也接?辣块妈妈,罗刹鬼、红毛鬼到丽春院来,老娘用大扫帚拍了出去。”韦小宝这才放心,道:“那很好!”韦春芳抬起了头,回忆往事,道:“那时候有个回子,常来找我,他相貌很俊,我心里常说,我家小宝的鼻子生得好,有点儿像他。”韦小宝道:“汉满蒙回都有,有没有西藏人?”

  韦春芳大是得意,道:“怎么没有?那个西藏喇嘛,上床之前一定要念经,一面念经,眼珠子就骨溜溜的瞧着我。你一双眼睛贼忒嘻嘻的,真像那个喇嘛!”

小说最后一段其实是有深意的,韦小宝的父亲可能是汉人、满人、蒙古人、回族人,也可能是藏族人,体现的正是金庸“五族共和”的思想。要知道,在《书剑恩仇录》中金庸先生可是要驱逐鞑虏的。

什么样的皇帝是好皇帝?一定要是汉人吗?在《书剑恩仇录》中金庸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在《鹿鼎记》中金庸的回答是否定的。

在金庸心中,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的皇帝就是好皇帝,显然,“小玄子”就是在金庸眼里就是“鸟生鱼汤”。


金庸小说或许会有许多的不足,但这多半都是武侠小说本身的问题,因为本就是成人的童话。然而,金庸小说的伟大,却在于其历史观从大汉族主义到最终的超脱的变迁,金庸先生在封笔之前不再将中国历史仅仅视为汉民族的历史,而是将中国的农牧两区视为了一个整体来看待。

汉唐宋明,是中国历史;

辽金元清,同样也是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