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上游鱼(游鱼舞出风调雨顺)(1)

家乡的鱼灯,成为远行儿女浓浓的乡愁。受访者供图

鸭绿江上游鱼(游鱼舞出风调雨顺)(2)

“游鱼”是遂溪北坡人喜爱的传统活动。郭龙碧 摄

鸭绿江上游鱼(游鱼舞出风调雨顺)(3)

鱼灯与烟花在夜空中同辉。郭龙碧 摄

鸭绿江上游鱼(游鱼舞出风调雨顺)(4)

五彩缤纷的“游鱼”将夜空点缀成欢乐的海洋。郭龙碧 摄

鸭绿江上游鱼(游鱼舞出风调雨顺)(5)

父母编织的精致鱼灯,装饰着孩子美好的童年时光。受访者供图

鸭绿江上游鱼(游鱼舞出风调雨顺)(6)

老人家正小心翼翼地用彩色颜料为鱼灯绘图、上色。彭伟 摄

栩栩如生、形态优美、色彩绚丽……在夜间,北坡镇北坡圩的鱼灯带着璀璨的光辉点亮夜色,汇聚成一条光的河流,仿若神话故事中的海底龙宫。

“游鱼”是遂溪县北坡镇北坡圩一项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这里有16个自然村、50多个姓氏,由于属于沿海坡地地形,无山无河,历史上曾十年九旱。为祈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每年元宵节期间,北坡圩家家户户糊鱼灯、舞鱼灯、游村社,万人空巷,热闹非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8年,遂溪北坡“游鱼”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起神话故事 承载美好愿景

据省级非遗遂溪北坡“游鱼”代表性传承人杨松介绍,北坡“游鱼”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富有神话色彩。

相传当时,遂溪县北坡镇老圩常受旱灾之苦,一年春天,数日连降暴雨,雨水没过北坡老圩所有旱坡地,村民们在雨水渗透的坡地上欢呼雀跃,小孩子们在水中嬉戏打闹。这时,成群结队的鲤鱼游到坡地边觅食,村民们便要伸手捕捉。人群中有位长者大喊一声:“不准捉,它们是水神,今天的雨水是它们带来的!”人们纷纷住手。说来也怪,鱼儿根本不怕人,泰然自若地觅食和嬉戏,小孩抱着鱼玩耍,大人伸手抚摸鱼鳞,坡地上出现了一幕人鱼共舞的欢庆景象。

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当地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遂用竹条砂纸包扎成鲤鱼形状,并在鱼腹点上蜡烛,寄寓“游‘鱼’带水、年年有余”。300多年来,代代相传,从未停歇。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元宵佳节,遂溪孔子文化城举行“万人鱼龙舞、醉美孔圣山”的元宵鱼龙展演巡游活动,2万多人进城参与和观看。那一夜,孔子文化城内华灯溢彩,游人如织,千盏鱼灯点缀出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让许多人首次见识了北坡“游鱼”的美与壮观。

在央视大舞台“2020年元宵节特别节目”上,也曾生动展示了遂溪北坡“游鱼”非遗文化魅力——在其开场歌舞之后的首个节目《卖汤圆》里,30条由雷州半岛民间艺人制作的遂溪北坡鱼灯闪亮登场并游弋舞动,为节目营造了热烈的开场氛围。

纯手工制作 传承创新同辉

遂溪北坡“游鱼”又称“鱼龙舞”,每年大年初三一过,老圩家家户户就开始备竹篾、做鱼灯。鱼灯制作包括扎鱼、糊纸、彩绘、组装等工序。先用竹篾绑扎好鱼的形状,再拿纸或布裱糊,然后用彩色颜料涂色、绘制鱼鳞,固定好照明的蜡烛或小灯泡,装好把手,鱼灯就算做好了。

“‘游鱼’是纯手工制作,在北坡老圩家家户户都会做,由于工序繁杂,时间成本高,没有人制作来售卖,都是自己做自己用。”杨松介绍。

随着时代的变迁,鱼灯样式由起初单一的鲤鱼灯,演变到现在的各种各样的鱼灯、虾灯、青蛙灯和生肖灯等100多种,也由传统纸裱糊的工艺,逐渐被换用布来制作。但个个精工细作、技艺独到,成品五彩缤纷,令人爱不释手。

近年来,在北坡老圩“游鱼”传统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衍生出了遂溪“游鱼”。形式上,在“游鱼”前加入舞龙、醒狮、舞鹰雄等环节;内容上,在原来仅游鲤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增加了蛟鱼、斑鱼等各类鱼及虾、蟹、青蛙和当年生肖等多种主体;技术上,鱼腹内的蜡烛也改用电灯。

谈及如何保护与发扬该项传统文化,北坡镇相关人员介绍,当前,北坡镇已挂牌成立了游鱼博物馆,根据规划,还将建设一个游鱼主题公园,目前处于前期筹备阶段。

撰文:麦思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