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铜铁20:宋朝黑科技2(天文&地理科学)

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上穷碧落下黄泉」了

天文学(航海产业的基础)

东汉张衡是忧国忧民的「魔法师」,终身为同胞燃烧文学、政治和科学天才。他发明「水运浑天仪」,号称浑天仪,实际上是神奇的三合一机械组合、中国第一台机械天文钟:

浑天仪(浑仪),测量天体的运行。

浑象仪(浑象),展示天体的运行。

报时器(司辰)。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1)

张衡浑天仪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2)

张衡地动仪

张衡的眼光超前时代,他坚持在科学领域里造福同胞。一千年之后,宋朝政府已经认识科学的魔力了--它影响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和国家的存亡。

以天文地理科学为例,北宋特意设置两个平行单位司天监、天文院,任务同样是观测天象,而且观测结果必须互相比对。

这多尴尬啊!「两监院」成员热爱科学,又承受政府抛过来的压力,结果总共设置了六台10吨级大型浑天仪,进行过七次大规模恒星实测。吓人的投资和竞争,在天文仪器(观测工具)、星图(分布)、天象观测(动态)、航海知识(应用)、历法(应用)和气象预报(应用)各区块,爆发出睥睨全球的光芒。

天象观测

沈括在担任司天监领导人期间,曾经提出几项重量级的贡献:

﹡连续五年,每天三次测绘月亮的运行轨迹,并修正误差。

﹡确定太阳月亮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确定北极星在过去几个世纪运转的位置,为精准导航铺路。

﹡领先欧洲500年,走到哥白尼「日心说」的境地-- 描绘行星的运行轨道和速度变量(包括逆行)。

﹡精确测量子午线,领先欧洲400年发现地磁偏角

超新星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3)

宋朝科学家长期观测天象,由于太敬业了,也顺便观测到两颗「超新星」,并且详细记录。「超新星」代表恒星正在壮烈地死亡,它会剧烈地爆炸,亮度超过新星,这过程往往持续几个月。

﹡1006年超新星周伯星(对发现者周克明致敬)在豺狼座爆炸,亮度打破世界观测记录,达到负9等,让地球人能在半夜看到东西。司天监周克明记录,「煌煌然可以鉴物」。

﹡1054年天关客星(像不速之客,突然在天关星身边现身,称为「客星」)在金牛座爆炸,绽放出负2等的光芒;随后将近一个月保持「裸眼在白天能见到」的亮度(6等以上)。

人类史上观测到著名的超新星八颗,东汉发现第一颗,北宋发现第二、三颗。

陨石

沈括也记录了陨石降落:「治平元年(1064年),常州日禺(日落)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不久)而又震(轰鸣)一声,移着西南(移到西南方)。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院)中。远近皆见(远处近处的人都看见了),火光赫然(明亮)照天,许氏藩篱(篱笆)皆为所焚(全部被焚毁)。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4)

是时(这时)火息,视(发现)地中(地面)有一窍如杯大(茶杯大小的洞穴),极深。下视之(往下看),星在其中(洞穴里),荧荧然(发出微弱的光芒)。良久渐暗(许久之后渐渐黯淡下来),尚热不可近(温度还是偏高,不能靠近)。

又久之(再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发其窍(掘开那个洞穴),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略尖),色如铁,重亦如之(重量也像铁)。州守(常州太守)郑伸得之,送(送到)润州金山寺(保存),至今匣藏(到现在还珍藏在小盒子里),游人到则发视(开匣让游客观看)。王无咎为之传甚详(做了详尽的记录)。」

星图

恒星实测的结果绘制成星图,把中原地区面对的星空镂刻在大石头上,供军民同胞拓印(「复印机时代」之前的复制手段),后人珍藏在苏州博物馆里,称为「苏州石刻天文图碑」。天文图碑罗列了1431颗星星,不但位置准确,而且注明了二十八宿、三垣、十二次、内规、赤道、外规、分野、星官的名称。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5)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6)

苏颂《新仪象法要》附录了五张星图。首创「全天星空表示法」,把天球沿着赤道剖开,北半天球以北极、南半以南极为中心,各绘制成一幅圆图。

气象预报

宋朝对气象状况相当了解:

﹡《梦溪笔谈》解释了彩虹形成的原因:「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梦溪笔谈》记载,1076年某县城出现龙卷风和「球形闪电」。

当局设置了两个互相勾稽、较劲的气象预报机构:太史局崇露台、翰林地舆院。这些科学工作者利用浑天仪和天平式湿度计,观测天文和环境的变化。

﹡僧人赞宁曾经预报晴雨

﹡太宗年间(989年),太史局提前两天预告一场大雪:「月有苍白晕,西有黑气丈余,占云雨雪之象也。」

﹡真宗年间(1020年)预报「有大风」;两个月后「大风起西北,飞沙折木、昼晦数刻」,引起一场沙尘暴

﹡沈括遇到京师大旱,曾经分析空气里的水气含量,用符合近代气象科学原理的逻辑,判断降雨时间;秦九韶更慎重,提出雨量换算公式。

天文仪器

苏颂

唐朝高僧一行发明「擒纵系统」,在战火里失传了。苏颂在南宋复制成功。现在是宋朝,距离张衡已经一千年了,浑天仪出现突破:

1. 动力来源、运动型态

张衡「水运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推动漏壶,动力来自漏壶滴水

苏颂「水运浑天仪」有整套齿轮、杠杆和水车机械,用炼条传送机械动力,推动擒纵系统,过程是这样的:

重力流体(水力)驱动左右天锁,对齿轮一擒一纵(一抓一放)。

﹡因此,两个水壶(平水壶、受水壶)受到间歇性注水。想想翘跷板你就明白了;欧洲挂钟的摆臂震荡也属于间歇性工作。

2. 恒速

张衡运用三级刻漏技术,让漏壶提供恒速滴水,每天自转一周。

天文时钟不是新闻,但苏颂创造了全球第一台结构复杂自动恒速运转的天文时钟。炼条传动系统促使整台机械恒速运转,类似张衡浑天仪;每刻钟击鼓,每个时辰撞钟,每天自转一周。

这台「苏颂国宝」是多么惊艳的发明!总高度12米,分隔成三层:

﹡顶楼浑天仪(观测)是露天高台,用木质隔板遮雨,是现代天文台活动圆顶的祖先。

﹡二楼浑象仪(展示),用机械设备驱动旋转,仿真昼夜交替的天象,是现代天文台跟踪器(转仪钟)的祖先。

﹡底层自动报时器,是现代钟表关键零件的祖先。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7)

五百年后,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晋见明神宗,热忱地献上宝贝自鸣钟,满朝惊叹。这些知识分子在文字狱里只能唯唯诺诺,忘记了先人的辉煌-- 中国早就创造了精巧多少个等级的天文时钟!

燕肃、沈括等

「苏颂国宝」背后,累积着一票科学家的心血,他们改善了一个又一个环节,例如:

﹡计时仪器要有神级的漏刻精确度,才能掌握天体在不同时刻、不同位置的运动规律。燕肃首先发明莲花漏;舒易简、于渊、周琮又加装了一个恒定水位的平水壶。「苏颂国宝」的浑象在这些基础上,把每天的误差降到「小于100秒」。

沈括曾经提出几项贡献:

﹡改进浑天仪,并且把宽度提高,以便观察星球。

﹡改进日晷(读「轨」)、漏壶计时。

海道图、航海知识

先进的天文科学知识,落实在精准的航海图和航海技术里,让宋朝能走向深蓝,成为超级强权。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8)

历法

宋朝在历法上不断进步,曾经编定13部历法。每部历法都从「创造或改善天文仪器」起步,因此一部超越一部。突破到最后,回归年、朔望月和其它数据都修订到相当准确

沈括甚至根据节气提出纯阳历(太阳历)十二气历,根据十二节气,把一年分成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互相交替。但传统是很难颠覆的,太阴历已经统治一千多年了。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9)

阳历被舆论定义成「惊世骇俗」,没人理会。沈括无奈地预言:「异时(他日、将来)必有用予之说者」。八个世纪之后,英国气象局局长萧伯纳提出「萧伯纳历」,跟「十二气历」几乎相同。

地理地质学(造福航海产业)

《九域守令图》: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国地图(北宋)(石刻)

唐朝并没有制作全国行政区域地图;宋朝把地图测绘技术带入化境,终于能制作高质量地图了。《九域守令图》系统地记载了北宋的山脉、江河、州县名称,行政区超过1400个,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国行政区域地图。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10)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11)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12)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13)

《九域守令图》不仅仅描绘陆上行政区域,也描绘海疆,有山东半岛、杭州湾雷州半岛、海南岛、福尔摩沙。但辽东半岛属于契丹大金国,因此没有列入。

多么权威的地图!刻石存放在学院,让学生和军民同胞拓印、研究。

《禹迹图》:最先进最精确的全国地图(南宋)(石刻)

当时全球最先进最精确的地图,首创「记里画方法」(方格坐标网),计算距离和面积,科学性强大,连河流、海岸线都相当精准。将来进入清代,投影法和经纬线会带来下一次突破。

郑和为什么没有第七次下西洋(难怪郑和能去逛西洋--宋朝已经)(14)

宋辽边界图:大量的测绘(北宋)

宋辽边界疆土长期有争议,苏颂用大量的测绘记录作业,解决了这个悬案。

《华夷图》:最先进最精确的世界地图(北宋)

简化、修正唐朝的《海内华夷图》,帮助国际贸易产业寻找出海商路。

郑和舰队不是奇迹,他们继承了宋元两朝的航海技术和经验,轻轻松松就沿着亚洲南端和非洲东岸,友情征服了邻国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