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北京历史上有几次叫北平的经历(历史上的今天1368年9月12日)(1)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临潢府(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

北京历史上有几次叫北平的经历(历史上的今天1368年9月12日)(2)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历史上有几次叫北平的经历(历史上的今天1368年9月12日)(3)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有几次叫北平的经历(历史上的今天1368年9月12日)(4)

“北平”一词,最早源于战国时燕国置右北平郡。西汉时北平属广阳国,东汉复为广阳郡,均与右北平隔着渔阳郡。《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李)广居右北平”。西晋时,右北平郡改称北平郡,辖地不变,这是北平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行政地区名中。

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北平又一次成为北平的名称。后明成祖朱棣迁都,作为明朝的都城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形成“南京北平十三司”,此为今名之始。

北京历史上有几次叫北平的经历(历史上的今天1368年9月12日)(5)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同年3月,袁世凯将临时政府迁至北平,北平再次成为首都。民国伊始,北平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改顺天府为平津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平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北平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回迁南京。撤销平津地方,改名为北平特别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相当于今日的直辖市。这一时期,北平虽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关键优势,拥有国立的北平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北京历史上有几次叫北平的经历(历史上的今天1368年9月12日)(6)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军占领,将北平改名为河北省北平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宣布向同盟国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同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河北省北平市,并恢复原名北平。

1949年月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结束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全歼国民党军队154万人,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革命与反革命决战的伟大任务,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尤其令北平人民额手称庆的是,在各方人士的通力合作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不血刃,和平接管了古都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称北京市,北平走入历史。

北京历史上有几次叫北平的经历(历史上的今天1368年9月12日)(7)

北京城建成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自辽、金、元、明、清至今均作为国都。今天的北京城与历史上元朝、明朝的格局基本相似,它的早期规划是从元朝开始,1267年(至元四年)开始营造,中都城址和规划主要由刘秉忠负责,以金代的琼华岛离宫(现在北海公园)为中心,1271年(至元八年)开始造大内即皇城,第二年改中都为大都,并正式定都。忽必烈称帝。

北京历史上有几次叫北平的经历(历史上的今天1368年9月12日)(8)

元大都的设计思想,完全是按照《周礼》所规定的“匠人营国,国方九里,旁三门,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设计的。大都坐北朝南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它的南墙在今天北京城东西长安街南侧,北墙在德胜门外的小关一带。现在学院路以西的蓟门烟树和北面小月河水系旁的北土城,均已建成元大都遗址公园,土垣遗迹宛然可寻。东、西两侧基本与明代的城墙相吻合。城围为二万八千六百米,共有十一门。皇城在城的南部,皇城北面是海子,海子又叫积水潭,是对北海、南海、积水潭的总称。海子东岸有中心阁,阁西有石,上刻“中心台”,这是元朝的中心点。它构成了全城的基准。

北京历史上有几次叫北平的经历(历史上的今天1368年9月12日)(9)

明朝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大将军徐达,在攻占元大都后,感到其城围太广,不便防守,遂将北城墙向南移五里,并将原城墙全部用砖包砌起来,使其更加坚固。现在西直门外还残存元大都的城遗址。明洪武初年在压缩元朝都城时,为了灭掉元朝的“王气”,将元朝故宫拆掉了。这项破坏性的工作为后来有计划地营建北京提供了前提条件。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大规模兴建北京。明永乐帝即位后,由于朱棣本人曾被封为燕王,他对北平的地理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便在1403年(永乐元年)将北平改为北京。1420年(永乐十八年)修建的宫殿完成,并正式定都北京。营建北京都城,永乐皇帝以朱元璋在凤阳建的明中都为蓝本,再追溯起来应是以南京宫殿为楷模。凤阳的中都主要筹划者是李善长和汤和二人。所以北京城最初设计者也应是其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