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对人文素养的要求极高,要塑造打动人心的声音,扎实而完备的人文教育必不可少。

挖油田特效声音(勘探配音之矿)(1)

  韵味韵味,声音本来无色无味,但发声余韵,却和尝味留香相似,这正是语言之妙,偏偏好的声音,就需要“味道”,才能描摹出那般浸透骨髓,深入神魂的体验。关于上译曾经的配音艺术,但凡涉猎者都会讲出一二,可要谈点味道,还是要花些功夫的。就我这个“小迷”而言,追寻那段“声音盛典”的快乐颇似找矿,打开电视,抑或随手上个怀旧网站,熟悉的“声音味道”突然顺着耳朵流入心田,那滋味“美极了”。

  说到找矿,行家常说“贫矿富采”,怎么解释呢?我想用日本人常说的,对所有东西都要珍惜,连一粒米里都可能有“八百神明”。的确,上译的风采集中于外国译制片,但为数不少的国产影视剧甚至科教片、纪录片都曾有过这些千变万化的嗓音,若不时与你“惊艳相遇”,岂不快哉!

  起笔前,我有幸与配音前辈童自荣相遇,我想用“找矿”的思路激发他的回忆时,这位谦和的老人家只是委婉地说:“出彩的还是译制片吧。”可我不肯放弃,童老拗不过去,半天只想起一部以新疆背景的反特电影《神秘的驼队》,“萨迪克”,我脱口而出他所配的角色,一个英俊的我军侦察员,面对假装哑巴的女特务纠缠时,区区几个随意的手势,加上充满个人气息的“唉、啊、呀”语气词,把这个深入虎穴、外松内紧的角色带活了。其实,让外国角色“生龙活虎”的童自荣塑造起本土角色,还真的“别有味道”。经典革命影片《南昌起义》中,他给恽代英配音,前敌会议的三段发言,个个张力十足,“我在九江就直言犯上过”“陈独秀害了中国革命,两湖暴动晚了,武汉回击反革命晚了”“我不是甘地,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每句话的重音落下,都犹如枪口射出的子弹,铿锵有力,让这些有历史依据的话不再是平卧的档案。可以做个对比,当这种声音附到电影《喋血黑谷》中伪装进步的军统特务熊副官身上时,那蓬勃的热情、忘我牺牲的抒发言犹在耳,可当他达到目的,一下子抓获地下党之际,“把她带走”的戾气让人不寒而栗。

  当一般和外国作品结缘的配音重回本土影视剧,你不会感到“违和”,而更像是“久违”。众所周知,李梓和乔榛的声音搭配,在译制片里创造过叶塞尼亚与奥斯瓦尔多的“传世之恋”,而在中国,当他们演绎西汉文学史上佳人才子的典范——《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时,爱情的忠贞与文艺的高雅,在这种交流中实现了完美,特别是卓文君送别司马相如一段,李梓用情深哀婉的语调念出“妻室长相守,等君到白头”,乔榛的回应“君子无二诺,相逢在别时”更是字字入心,让人难忘。另一部古装片《胭脂》中,毕克与乔榛的公堂较量,更把中国语言对仗之美展现无遗,毕克所配的知府吴南岱认定乔榛所配的秀才宿介是凶手,采取急促而高亢的嗓音进行不容辩驳的质问:“有道是朋友之妻不可欺,你为何冒名顶替,前去调戏,再说绣鞋转眼失落,有何凭证!讲啊,有理压得泰山倒,你为何吞吞吐吐,分明奸情确凿,还敢抵赖!”宿介绝望之中吟出小诗:“宿介上公堂,白布落染缸,有空难分辨——冤枉!”乔榛的把握,可谓“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

  正所谓“闻声寻人”,当观众进入到“找矿”的境界时,更乐意等来自己心仪的嗓音,出现自己认为合适的角色身上。第一版连续剧《林海雪原》中,男一号少剑波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员林达信,他在《家·春·秋》中饰演的高觉新以儒雅见长,声音很少有高亢的时候,而变成“203”(少剑波代号)时,为其代言的任伟把“英气”发扬到极致,尤其与土匪蝴蝶迷(李梓配)对垒那段,当蝴蝶迷玩弄谈判词藻时,“任伟版”少剑波斩钉截铁却又预留分寸地回答:“你弄错了,不是和,而是……降!”听似低音徘徊,实则黄钟大吕。

  上译老演员戴学庐曾说过,译制片往昔的“辉煌”源自三大要素: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观众和特殊的演员,其中最重要的是配音对人文素养的要求极高,当年包括程晓桦、曹雷、刘广宁、童自荣在内的“黄金配音班底”,不仅从剧本翻译开始就要对故事构成、人物性格进行揣摩,逐字逐句精雕细琢,而且要大量了解熟悉中外文化的异同,涉及面涵盖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但现在的情况是:配音逐渐成为视听作品的推广手段,不再像过去那样推敲琢磨,尤其明星配音模式的盛行,更令作品的声音质量难以保障,“同样是好莱坞电影《勇闯夺命岛》,早先以沈晓谦为代表的上译版明显进行了细致的历史背景准备,哪怕是片中提到的‘塞尔维亚恐怖分子’一段,由老戏骨杨文元配的老情报官依然说得津津有味,然而该片后来在某频道播放时,变成‘棚虫版’,这一桥段顿时味如嚼蜡,且这样的情况俨然具有普遍性”。

  如今,希望复兴配音的社会呼声很高,有志于此的人也不少,但我们要扪心自问的是,诞生配音界“黄金一代”的氛围和条件还有吗?需要十年寒窗才能培养的配音人才,能否挺过现实生活压力或者诱惑?一切的一切,要塑造打动人心的声音,扎实而完备的人文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是一朝一夕难以达到的,“没有文化积淀的声音注定是苍白的,”一位配音老友写道。(吴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