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手工压饼(村里有个手工压饼坊)(1)

压饼制作工人正在准备压饼配料。

9月18日,天微微亮,位于泽州县川底乡天户村一家手工压饼作坊里早已热闹起来,只见屋内的十几个铁鏊已经被红彤彤的炭火架了起来,一旁翠绿的蔬菜汁、细腻的小麦粉也准备停当,工人们分工明确,经过了选料、配料、打浆等工序后,便开始压饼了。

正在制作压饼的张云莲是天户村村民,只见她同时操作着三个铁鏊,暗红色的炭火熏烤一会儿,一张张金黄色的压饼便新鲜出炉。张云莲十分健谈,一边灵巧地翻转着手上的铁鏊,一边告诉记者,多年来丈夫在外跑运输,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里还有6亩地需要照看,可以说家里的大情小事全靠张云莲操持。“家里离不开人,出去打工太不现实了。”

张云莲所在的手工作坊叫“村一坊”,创办人是同村的裴小云。2013年9月,裴小云拎着两桶油回到家乡天户村,创业发展手工压饼作坊。张云莲得知后,主动加入进来。“作坊开在了家门口,家里的事情也能兼顾,挺好的。”说着,张云莲递给记者一张刚出炉的手工压饼,金黄酥脆,好吃极了。

手工压饼是泽州县长河一带的东沟、川底和下村等地的传统手工食品,以前每家每户都会制作。可是这些年来传统手工压饼逐渐开始消失。

“这是我们小时候吃的零食,这几年根本吃不到了。按照传统手艺压做出来,肯定会受欢迎。”裴小云按自己的想法将作坊开了起来,在村里的老屋里盘了十几个填煤的火炉,请村里的师傅制作了专门的铁鳌,用传统的手艺做出了正宗的压饼。当年国庆,裴小云的压饼便在皇城相府一炮打响,开始畅销各大超市、各旅游景点,并注册了“村一坊”的品牌。

“村一坊”越做越大,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吸纳了村里20多名留守妇女就业。今年55岁的裴淑颜说,当年她是第一批来到这里的,学了两个月才掌握好做饼技术,这一干就是五年,早已是作坊里的一把好手。“离家近,啥也不耽误,每天只要做4盆面的压饼,就可以忙自己的事了,一个月能挣1500元呢。”

现如今,裴小云带着村里的姐妹们先后摸索出了粗纤维杂粮饼、时令蔬菜饼和小米葱花饼等新品种,“村一坊”的牌子越来越响亮。

本报记者郑璐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