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是作者读书的心灵家园,梦想起飞的原点,曾经家族荣耀的地方。

同时,它也见证了家族离散,亲人的故去,梦想的渐行渐远。


项脊轩志归有光与妻子的故事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背后(1)

项脊轩——作者的心灵家园

《项脊轩志》是一篇极小的文章,说它小,不仅在于它的字数不多,更在于文中所述,每一样都极其细微,在外人看来,甚至有些微不足道。然而,这些文字似乎让归有光悲伤不已,不能自拔。

一些看似闲言碎语的文字,是如何使归有光“长号不自禁”的呢?我们该如何品味素有“明文第一”之称的震川先生的文字呢?

很显然,归有光的文字不是那种读了几遍还只是读出平白无奇的作品。而是越品越有味道的好文章。

在归有光的文章里,有这样几个写作对象:项脊轩、作者、老妪、大母、先妣和妻。在这几个写作对象里,哪个是最主要的呢?当我第一遍读这个作品的时候,满脑袋都是除了项脊轩的那几个其他人物。尤其是大母、先妣和妻。可以说,这几个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写作对象,但说起核心,还得是“项脊轩”。

项脊轩志归有光与妻子的故事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背后(2)

项脊轩 家族荣耀

一、项脊轩承载着青少年的梦想

谈起梦想起飞的地方,对于归有光来说,一定是“项脊轩”。只是,这所谓的书房,这梦想起飞的跑道有点过于残破不堪。甚至有点影响青少年起飞心情的意味。

作为书房,没有宽敞的房屋,而是一丈见方,只能容纳一人居住。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多处漏雨,终年不见阳光。

于是,18岁的归有光开启了他的修葺之旅。

首先解决漏雨的问题,其次解决光线的问题,继而是庭院环境的改造,接着就是年轻作者在条件改善之后,享受读书人的清幽环境了。

梦想的赛道上,一切准备完毕,就差梦想照进现实了。可现实是,梦想之旅,迟迟没有到来。

对于知识分子来讲,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一身才学的归有光,却迟迟没有考中。

归有光写《项脊轩志》主体部分的时候,是18岁。那时,虽然也有各种压力,但劲头还足,尤其体现在第一段的描写中。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这之后的十五年间,他的科举之路仍旧一无所获,而是在十五年后的33岁考中了举人。而在这之后27年的作者,以60岁高龄考中了进士。

项脊轩志归有光与妻子的故事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背后(3)

归有光

可以说,在项脊轩内的学习经历充斥了归有光大多数的少年和青年时代。

项脊轩,寄寓了作者太多考取功名的期待和梦想。

二、项脊轩寄寓了重振家族的希望

上一部分我们说到,项脊轩是作者读书的家园。

家园破了可以修,那么家族的没落呢?怎么修补?

归有光的家族已经没落,到他那时,大家族已经经历了由太常公到他这一代身份的变化,家庭内部分裂的变故。本来南北为一的庭院,变得四分五裂。分家,使得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家族变得分崩离析。重振家族荣光变得遥遥无期。

一来,项脊轩本身就是家族荣耀的象征

项脊轩本来不叫项脊轩,而叫“南阁子”,本来应该是归家荣耀之时的一个不起眼的所在。而此时,就在作者十八岁之时,作者把它改名做“项脊轩”,别有一番韵味。

归有光的祖上归道隆住在太仓的项脊泾,因此他为自己的书斋起名叫项脊轩,颇有一些恢复祖先荣耀的意味。

二来,在局促的项脊轩中,他时刻能感受到大家族的破败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分家后亲戚分别的七零八落,彼此隔阂的加深,还可以清楚地听到东犬西吠,等等。

再有,这里他可以感受家族的情感和期望

项脊轩,老妪居于此,先妣尝一至,大母来过此。可以说,这小小的项脊轩,正是一个,也是如今唯一一个可以感受到亲人音容笑貌的地方,也是唯一可以感受到家族对自己激励的地方。

母亲是作者的情感寄托,分家之后遗迹在此;大母的疼爱和激励,在项脊轩中;与妻子幸福生活,也是在此。

项脊轩志归有光与妻子的故事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背后(4)

吾妻来归

然而,若干年后,母亲、大母、妻子相继离世,物是人非,唯一的情感寄托就是项脊轩和那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而这,也成为了作者情感寄托的工具。

项脊轩是作者读书的心灵家园,梦想起飞的原点,曾经家族荣耀的地方。

同时,它也见证了家族离散,亲人的故去,梦想的渐行渐远。

在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背后,是梦想照不到的现实,真是多可喜,亦多可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