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相信,盐这种普罗大众每日所需的小小调味品,竟会成为一个帝国长达2000多年的经济支撑,这不得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尤其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它显得尤为重要:

《圣经》中最能夸人的话就是——你们是这世上的盐;而现在英语中的月薪[salary]一词,最早就是指古罗马每月发给士兵买盐的补贴;在中国历史中,食盐更是占据着其他战略物资无法替代的地位……正如货币天然是金银一样,食盐也天然是最理想的商品。

舌尖上的帝国之光(舌尖上的帝国权力场)(1)

中国哪个省份的人吃得最咸?(数据来自《全国膳食钠摄入量图》)

有盐有味,古人多久开始吃盐?

众所周知,人没有盐根本活不了,但人类是从何时发现盐,又是从何时开始食用盐的呢?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未史籍记载或考古资料可以确切地解答这个疑惑。然而,可以想见的是,如同火的使用一样,盐的发现和食用,同样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

盐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已经有超过4000年的历史。在古代,盐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卤。

舌尖上的帝国之光(舌尖上的帝国权力场)(2)

食盐

在“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时代,可怜的古代先民们完全不知道何为咸味,更别说什么是盐了。后世人们在祭祀用的肉汤中不加盐,即所谓“大羹不致”,用来表示对古礼的遵循。司马迁在《史记•乐书》记载:“大食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者矣。”就是早期古人原本不知盐、不识盐的最佳佐证。这种情况一直到炎黄时期,才终于有了转变。

传说黄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诸侯,这位夙沙氏没什么别的特长,就擅长煮盐。他通过煮海水,发明出了盐。由于当时的设备太过简陋,提炼出的多是粗盐,颜色也有青、黄、白、黑、紫5种。这一发现无疑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夙沙氏也因为是第一个发明出盐的人,被后代尊称为“盐宗”,直到现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供奉盐宗的庙宇。

舌尖上的帝国之光(舌尖上的帝国权力场)(3)

古代制盐图

盐发明出来后,慢慢开始被当成了调味品使用。《尚书•禹贡》就有青州“厥贡盐希”的记载,即夏朝时期就有“贡”给奴隶主国家的盐。这种盐主要用作调味,并且十分珍贵,被当做贡品上交。而《尚书•说命》中更有:“苦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说明商朝人很早就知道用盐和酸梅果作为咸、酸两种调味品。

到了周代,人们已经把咸味作为“五味”(酸、苦、辛、咸、甘)之一,并用于医治疾病。《周礼•天官宰》中称“以咸养脉”,就是当时人们对盐医疗功用的新认识。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也有“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咸而不减”的论述,进一步具体谈到了咸味的调理方法。其后,盐的调味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汉代王莽称盐为“食肴之将”,可见盐在当时饮食烹饪中的地位。

舌尖上的帝国之光(舌尖上的帝国权力场)(4)

中原文明最早就分布在盐池周围

此外,中国也是盐井的发明地。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汉宣帝时期),四川地区就有盐井数十所。汉代起,也开始利用盐池取盐。东汉王廙(yì)的《洛都赋》就曾记载:“东有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成之自然。”曹魏初年,刘桢《鲁都赋》中“又有盐池漭沆,煎炙阳春,焦暴喷沫,疏盐自殷,挹之不损,取之不勤。”都可以作为盐池在中国古代已普遍存在的有力证据。

谁有盐,谁就有牛b哄哄的资本

在现代,石油资源就等于金钱,而古代,盐的地位甚至比石油还高。毕竟,盐可不像农作物那样可以自给自足,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它是一般老百姓唯一需要花钱购买的物资。再加上古代的食盐产地有限,方便统治阶级控制,这样一座金山摆在面前,谁不用谁傻!

殷商周时期,政府就成立了专门“盐法”进行管控。但由于技术的缺失,造盐过程浪费,因此在这一时期,盐的价格非常昂贵,只能成为上流贵族的专属享受。周朝时,帝王干脆成立了专门掌管盐的部门,掌管盐的人就叫做“盐人”。皇宫中的盐由盐人统一调配,各种盐的用处都不一样,祭祀的时候要用“苦盐”或者“散盐”,接待客人要用“形盐”,皇帝用膳要用“饴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走向早熟,盐的来源也日益广泛:以崤山(潼关)为界,东面以海盐为主,西面以岩盐和池盐为主,南方则多为土盐。四川自贡以井盐而闻名,江南甚至以盐城命名。

盐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哪个国家盐多,就证明这个国家富强。其中产盐最优的河东盐池,不仅成为了春秋时帮助晋文公称霸的聚宝盆,战国时,它还让魏国成为了七雄中最富的国家,是秦国攻打魏国的重要目标。管仲更是提出了以渔盐之利而兴国的办法,率先在齐国对食盐实行官方专营,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2000多年的食盐财政先河。齐国因此拥有了充足的财政收入,去扩军备战,还修筑了齐长城,大量对外出兵,助力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而当时很多国家却因为没有这项经济来源支撑,惨遭灭国之灾……

舌尖上的帝国之光(舌尖上的帝国权力场)(5)

《盐铁论》中记载了中国最早的自由市场精神

有了前车之鉴,秦汉时期政府,不得不加大对“盐法”制度的管理。汉代因为连连征战,国库亏空,汉武帝就正式对盐铁实行专卖,由政府募民煎盐,食盐官收、官运、官销,同时对它们课以重税。如果有人敢私自贩卖盐铁,就会受到剁掉左脚趾的惩罚。但由于官营商业效率低,食盐质量又差,所以民间怨恨,专卖法时行时废。尤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粮食一斛卖到50万钱,而盐的价位比粮食还要高。一直到唐代安史之乱后,朝廷揭不开锅,才又重新捡起专卖法,用盐上收来的税养军队。税率更是高得吓人,盐商也趁机从中牟利,但由于整个卖盐的行业,都由朝廷一手操办,所以大部分的钱还是流入了朝廷手中。而宋朝在澶渊之盟后,支付给辽国的赔款,可能也只有食盐税的一丁点。

舌尖上的帝国之光(舌尖上的帝国权力场)(6)

唐朝的盐税增长趋势图

就这样,专卖法一直被延续到了元明清时期,成了最为稳定和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元代的中央财政收入,盐税收入占比就高达80%……

盐商or盐官,富了谁的口袋?

比起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贩盐才是最挣钱的行当。以至于提及古代富商,人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开银号的晋商,也不是游商全国的徽帮,而是大名鼎鼎的盐商。

尤其在清代,清政府特许具有垄断食盐运销经营特权的食盐专卖商人。他们借此特权而攫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成为清代显赫一时的豪商巨贾。其中,以扬州盐商最为闻名,他们眠花宿柳,买官鬻爵,一掷千金。这个富可敌国的群体,是怎样敛财聚富的?

舌尖上的帝国之光(舌尖上的帝国权力场)(7)

《两淮盐法图》展示了两淮盐场向货船发货的繁荣景象

其实,早在唐宋至明清时期,作为帝国命脉的食盐财政,就已经使运河源头的扬州成为东方的大都市。再加上明清两代的国家盐运使公署设在扬州,这座城市垄断了最为富庶的两淮食盐市场,城内富商云集,侨居者达数万之多。盐商的富有程度更是超乎常人想象,根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在乾隆年间的扬州盐商中,资产在百万两白银以下的都只能算是小商人,根本进不了上流社会。

舌尖上的帝国之光(舌尖上的帝国权力场)(8)

清道光年间两浙盐商许益裕的盐业执照,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任凭你盐商再富,跟政府没有过硬的关系也成不了事。由于盐是国家控制的物资,所以盐商必须凭借政府开出的“盐引”,才能从盐场提盐,然后进行售卖。而这个相当于通行证的东西就控制在“都转盐运使司”手中,想要获取就自然少不了与官府打交道,这其中必然与官府有些蝇营狗苟的利益牵扯,所以盐官自然能从中捞得不少油水,是数一数二的肥差。而扬州的盐商除了与官员打好关系之外,还努力地走上层路线——讨好皇帝。

在乾隆下江南期间,扬州的盐商就主动负责接驾事宜。他们不仅在皇帝必经的河道上搭建舞台,放置巨大的寿桃,请演员来扮演神仙向皇帝祝寿;还花费几十万两白银为乾隆修建行宫,扬州大名鼎鼎的瘦西湖也被重新清理修缮出来,供皇帝游玩。据《高宗南巡遗事五则》记载,连一向以豪奢出名的乾隆皇帝也慨叹:“盐商之财力伟哉!

舌尖上的帝国之光(舌尖上的帝国权力场)(9)

乾隆皇帝南巡扬州图

除了走上层路线,这些盐商还将移花接木的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在他们从盐场将盐提出之后,再私下跟贩卖私盐的盐枭交易,将大批的私盐夹带到船上。官盐每斤五十八文,私盐四十二文,将私盐当成官盐来卖,日积月累怎么会不富得流油?

舌尖上的帝国之光(舌尖上的帝国权力场)(10)

古代贩卖的私盐中的一种:青盐

此外,他们还很擅长挂羊头卖狗肉的手段——以次充好。在价位高、利润少的官盐中掺入各种杂质,将这些杂质也卖出了官盐的价钱。同时,由于官盐质量被盐商搞劣,百姓对私盐需求更大,而私盐还是一样控制在这些盐商手中,他们自然也是哄抬盐价,牟取暴利。

通过一系列欺上瞒下的不入流手段,红顶盐商(官商)已经从某种意义上把持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盐商与官府结为利益同盟,官府无限庇护盐商的胡作非为,盐商则慷慨资助官府和官员一切特殊开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俗话说,有财不外露,得意不猖狂。盐商在接驾中钱财大量损耗,再加上奢靡的生活,使其成了朝廷无限薅羊毛的对象:每次朝廷遇到大事,都需盐商“报效”。最后,在取消盐引政令和太平军搜刮的双重打击下,盐商从此一蹶不振,随着清帝的逊位,逐渐消失在了历史中……

关注“全历史”

在这里

文明脉络随心玩转,关系图谱任你来盘

世有万象,史有千面

下载全历史,换个角度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