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第一任妻子王弗去世后,明媒正娶了王闰之。
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也出生在四川眉州青神;王闰之不通诗书,是封建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典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闰之”一名应是苏轼给取的。当时苏家的其他女人与当时社会大多数女性一样,都没有正式名字,惟有苏轼的两个夫人和侍妾王朝云,和当时的男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名、字,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从这一点来说,嫁给苏轼这样一位大文人,是她们莫大的幸福。
王闰之嫁给苏轼时已经二十一岁,在当时属于罕有的晚婚。据说她从小爱慕姐夫,又被姐夫和堂姐之间的夫妻深情所动,对姐夫的文采更是仰慕。王闰之生性温柔,知足惜福,婚后处处依着苏轼。
苏轼
苏轼是在王弗去逝不到一年和王闰之定下了婚事。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惟有闰之作为继室,王弗所留下的6岁幼儿苏迈才会得到精心呵护。果然,婚后王闰之对姐姐的儿子视同己出,苏轼重新有了和谐、美满的家庭。王闰之后来生了苏迨、苏过,她待“三子如一”,跟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
王闰之伴随苏轼的时间最长,共25年。其时苏轼的年龄为33~33岁, 王闰之的年龄为21~46岁,这是苏轼人生起伏最大的时期。王闰之陪伴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 历经坎坷与繁华。她的音容笑貌也时常出现在苏轼的诗文中。
苏轼任湖州知州时,一些新党人物从苏轼的诗文里给他罗织了罪名,被逮时的恐怖情景,苏轼在《 题杨朴妻诗》的笑话里得以生动再现:真宗东封还 ,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 ,能为诗。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否?朴言:“无有。惟臣妻一绝云: 且休落魄贪杯酒, 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 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 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老妻曰: “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 一诗送我乎?”妻不觉失笑 ,予乃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夫妇不仅感情至深,还很幽默、默契。
由于湖州被逮,事出突然,再加上官府制造的恐怖气氛,使王闰之和家人当时非常恐,“老幼几怖死”,情急之下王闰之将招致灾祸的诗书“悉取烧之”。等事过后,苏轼寻找整理当时的诗文,发现“十亡其七八矣。”这对苏轼和后世喜欢苏轼诗文的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遗憾。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生活困难,王闰之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齐心渡难。苏轼心情郁闷时,闰之就予以开导,并给丈夫洗净茶盏,砌上新茶放在他面前。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苏轼诗意图
著名的《后赤壁赋》里就有闰之体贴周到的身影:“是岁十月之望 , 步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仰见明月。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 ,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归而谋诸妇。妇曰: ' 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我们今天得以欣赏流传千古的《后赤壁赋》,就有闰之的功劳。在苏轼与当时章惇的书信中, 还留下 了闰之另一个的侧面 : “……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日:'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在黄州的艰苦岁月,是闰之的体贴、周到、能干, 使苏轼度过了危机。 因而苏轼常在诗文里赞闰之“贤胜敬通”“大胜刘伶妇”“老孟光”,足以见出闰之勤劳能干,与丈夫相濡以沫,感情深厚。
王闰之不识诗书,可是有艺术细胞。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闰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并触发了苏轼的灵感,便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苏轼诗意图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并赞美她对三个儿子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
王闰之陪伴了苏轼二十五年,四十六岁时去逝。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给闰之诵经超度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
十年后,苏轼去世,他的弟弟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惟有同穴”的愿望。苏辙先后为王闰之写了两篇祭文,可以想见她在苏家受到的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