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常年驼背、行动不便、写字吃力……如果让你选一样可以恢复正常,你会选择哪个?”
“写字吧。从小到大,写字(吃力)吃亏太多了。”
陆思源是不幸的。由于出生时难产窒息,他两周岁时被确诊为痉挛型脑瘫。脑部的发育问题让他备受身体残疾之痛:四肢肌肉痉挛,走不了路、手张不开;脊柱畸屈,抬头困难;面部抽搐,吐字不清。这样的遭遇,别说上学,正常生活都成问题。
现在,陆思源已经顺利从英国莱斯特大学提前一年博士毕业。并且,在南京师范大学和莱斯特大学学习期间,陆思源的成绩都属于佼佼者:硕士期间发表SCI论文4篇、EI论文1篇,获得国家奖学金;博士期间完成“新冠计算机”的研制,文章发表在中科院一区杂志上。
陆思源也是幸运的。脑瘫没有影响到他的智力——这样的情况只有约20%~25%。更重要的是,他的父母没有放弃他,告诉他只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但照样可以成人、成才。陆思源母亲告诉《中国科学报》,为了照顾小思源,她和丈夫一直没要二胎。
8月底,陆思源搭上了回国的航班,开启了他不屈人生的新旅程。
陆思源
“他帮我打破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
张煜东难忘2015年的那个下午。
那是他刚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由于是第一年招学生,几乎没人报考。这天下午他正在电脑前处理事情,敲门声和一个奇怪的口音打断了他。
“那是我此前没听到过的口音,既不像方言,也不是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是思源因脑瘫导致发音器官的肌肉和神经受损,不能正常发音。后面他说话我们能听懂,是训练过的。”张煜东对《中国科学报》说。
陆思源是过来商量读研的,他当时是在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借读的本科生。扶着他一拐一拐地进来的,是陆思源的父亲。能走进这间办公室,离不开父亲的引导:早先,陆父是盐城卫校的教师,后来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陆思源在没有被特殊照顾的情况下“二战”考研,终于也考入了南师大。
初见陆思源父子,张煜东实在没有料到。不仅没料到在学校办公室能遇到患有脑瘫的学生,更没料到他们找上门,是为读研而来。
找到张煜东,缘于陆思源找导师的过程不太顺利——他的身体条件不太受欢迎。后来他和父亲敏锐地发现:“张老师第一年带硕士研究生,知道他的学生不多”。
心怀疑惑,但张煜东决定跟陆思源聊一聊。聊完之后,张煜东发现这孩子不仅能正常沟通,还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气场在。原本自己招生也有点难,两人一拍即合,“先试试”。
“我没想到,陆思源之后的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认知,他一直在打破我心中对残疾人刻板的、固有的印象,在科研这条路上,他比身体健康的学生做得更多、更好。虽然我是他的导师,但我觉得他也在一直教育我、影响我。”张煜东不无感慨地对《中国科学报》说。
陆思源与导师
赢下人生的“龟兔赛跑”
陆思源做事的认真劲儿,是张煜东在其他学生身上很少看得见的。
由于行动不便,陆思源养成了做事要先规划好的习惯,这个习惯也带到了他的科研中。
“他很认真地做规划、很认真地做事,心无旁骛。”受访中,张煜东这样评价陆思源:“他比别人慢,所以做事总是很踏实。他在电脑前敲一行代码就要出一身汗,但他就是这样浑身湿透着,赢下了他人生的一个个‘龟兔赛跑’。”
儿时的陆思源
在莱斯特大学,陆思源的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读博期间,陆思源想要开发一个“新冠计算机”的软件。为了这个项目,陆思源做了三个月的“夜猫子”。
“咱们正常人连续3个月总熬夜,身体都得出问题,更别提陆思源的身体条件了。仨月下来,思源整个人瘦了一大圈。”说这些的时候,张煜东很是心疼。
啃下来这样一项研究,师徒两人都希望投好一点的期刊。商议过后,他们瞄准了中科院一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由于涉及新冠防控,审稿速度也比较快。
审稿人也很认真,对论文提出了问题,要求补充相关信息材料。写好回复发过去,剩下的就是等待;收到新的提问,再写、再发、再等。如此往复之后,审稿人那边仍有问题提出,论文还要再修改。
要不撤稿另投?师徒俩人都有点动摇。但张煜东心知一篇一区文章对陆思源的重要性,心一横,鼓励他继续做。没想到,陆思源二话没说,一句抱怨都没有。
张煜东回忆,这个过程非常艰苦,对于陆思源的身体条件而言简直就是残忍:光是问题答复就写了密密麻麻的30多页,还有附件80多页。要知道,陆思源在电脑上打字的难度——他那相对灵活但也无法伸直的左手,每次只能按下一个键。
终于,文章最后被接收了。
陆思源是个多有毅力的人?当初,他双腿走路需要手术矫正,否则只能脚尖点地。两条腿、两次手术,麻药药劲儿过后是彻骨剧痛,但他坚持不吃止痛药,“怕对大脑有影响”,自己强忍了三天三夜。
凭着这股韧劲,陆思源仅用2年就完成了莱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的科研阶段(Research),接着用1年时间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Writing up)。“一个正常人在莱斯特大学读博的Research阶段可能都要三四年,陆思源提前完成了至少一年。”张煜东告诉记者,留英学费不菲,提前一年相当于节省学费数十万元。
照亮陆思源的人
陆思源父亲从小就跟他说,他和别人不一样,要想活下去,只有好好学习。“没有别的选择,好好学习是唯一的路。”
思源与爸爸
对于一个因脑瘫身体致残但智力仍正常的人而言,“坚持”两个字,太难了。
这期间有史铁生“陪”着他。史铁生是陆思源最喜欢的作家,他告诉记者,即便他和史铁生经历不一样(史铁生21岁时双腿瘫痪),但他写的东西,总在无形中支撑着自己。
“有时候就想,为什么我是残疾、别人都好好的?觉得很不公平。看了他写的一些文字,我就会觉得,反正这个病总会有人得的,我倒霉罢了。”陆思源跟记者说,史铁生也是这样。既然事实不能改变,就只能接受,然后争取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让家人少一点担心。慢慢地,“就习惯了、跟病痛和解了”。
思源与妈妈
史铁生最让陆思源感动的,是他笔下的母亲。
“我最早是从《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知道史铁生的。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我得了病,遭罪的不止我自己,还有我的父亲母亲。特别是妈妈,她也很不容易。”说这话的时候,陆思源眼角泛红。
在一旁的陆妈妈见状,摆手示意不让他说了。
陆妈妈无疑是最辛苦的。她告诉《中国科学报》,陆父也有严重的视力障碍,能分担的家务活很有限;陆思源的奶奶之前也是他的一个“拐杖”,如今年事已高也需要人照顾。作为家里唯一一个身体健全的人,陆妈妈在照顾陆思源生活起居之余,还要扛起整个家。
好在,陆思源越来越让人放心。在莱斯特,他好长时间独自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洗衣、洗澡、做些简单的饭食,还在师兄弟们的帮助下搬了两次家。那里无障碍条件也不错,坐上轮椅,陆思源还能出门透透风。
思源和导师、师兄弟BBQ
但其实,一开始不是这样的。其实陆思源很怕出门,更怕出远门。恩师张煜东,是他走出国门的催化剂。
张煜东2013年~2017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任职。苦于南师大没有计算机专业博士点,张煜东希望寻求突破。曾在美国、日本等地访学的他,这次打算在欧洲“试试运气”,于是申请了英国的大学教职。结果,“运气不错,申上了”。
在莱斯特大学站稳脚跟后,张煜东想让陆思源来这里读博。他并非对这个特别的弟子放心不下。“他就是块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我就是单纯地觉得来这边能更好地培养他的科研能力。正好南师大有公派出国的机会,我就鼓励他试一试。”
对陆思源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他很担心:“担心到英国会活不下去。”更担心的是父母,觉得太冒险。
张煜东搬来了“救兵”, 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王甦菁。
同为江苏人的王甦菁,有着与陆思源相似的际遇——他出生时因难产引起“脑缺氧后遗症”,自小双手不能持物,双腿不能直立,说话吃力、含混不清,仅能靠助行器行走。他也迷上了计算机,1997年,他编写的CASL汇编语言编译器入围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全国总决赛。由于手抖得厉害、写字很慢,在考研时几所高校破例为他单设考场。最终王甦菁考上了吉林大学,并在那里攻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王甦菁来到中科院心理所工作。他的故事一经报道,激励了许多人,人们称他为“中国的霍金”。
张煜东辗转请到王甦菁来南师大开讲座。讲座之后,王甦菁跟陆思源一见如故,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王甦菁不仅跟陆思源聊他的海外游历、聊去逛老佛爷百货商店,还鼓励他出去看看,并答应给他写推荐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跟王甦菁聊完之后,陆思源作出了勇敢的决定。
“我是公派出国的博士生,有义务回国”
从英国回来,陆思源最近正准备找工作。
他倾向去高校或研究所,继续现在的研究领域。比如,再提高一下软件对肺部影像识别、诊断的效能效率等等,这不仅在防控新冠中有用,与肺部影像相关的疾病上都有用武之地。张煜东告诉记者,目前这款软件的性能,已经超出产业界应用水平。
张煜东说,以陆思源的能力和表现,留在莱斯特大学继续做科研完全够资格,而且能拿到不错的入职待遇。但陆思源说,他是公派出国的博士生,有义务回国;而且,他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一直被爱守护,现在自己能做点事了,理应回报社会。
陆思源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
工作对陆思源来说意义重大。他说,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被保护、被照顾,如今他走通了当年父亲告诉他的“唯一的路”,一份工作是他“自己能养活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的证明。
陆妈妈想的更多。她觉得,现在陆思源年纪也不小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要是有个女孩子能跟他成个小家,无论她健康或残疾,只要俩人能互相尊重互相照顾,她这个当妈的,就算了却一桩心愿了。因此,能找到一份工作是前提:“对女生来说至少算是个保障”。
“目前还没这个打算。”聊到这个,陆思源有点害羞:“目前打算先找工作养活自己,后面的事情,随缘吧。”说这话的时候,他扬起脸,不好意思地笑着。
本文来自【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