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补气的代表方,基础方是四君子汤从结构来看,它虽然不是张仲景的方,但实际上,人参、白朮、甘草、茯苓这几味药的一种组合,里边很多配伍的基本结构,在仲景时代就有了唐代类似这类的结构更多了到《和剂局方》把它确定下来,这个基础方特别对它的主治的描述就比较全面,奠定了一种对气虚症基础见证、基础病机一种基本治法,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补脾不如运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补脾不如运脾(四君子汤解析)

补脾不如运脾

四君子汤

补气的代表方,基础方是四君子汤。从结构来看,它虽然不是张仲景的方,但实际上,人参、白朮、甘草、茯苓这几味药的一种组合,里边很多配伍的基本结构,在仲景时代就有了。唐代类似这类的结构更多了。到《和剂局方》把它确定下来,这个基础方。特别对它的主治的描述就比较全面,奠定了一种对气虚症基础见证、基础病机一种基本治法。

四君子汤在方剂学上,或者我们对补法研究,补气方剂的系列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在《伤寒论》里面,典型的一种补气方,比较平和的,偏温的,温而不燥,不热,这类补气方,就是说我考虑,历史上可能有传抄这些当中丢掉了,这方面反映不突出。应当是在相当于汉代的当时的整个文化,包括社会经济建筑各方面。都是按五颗星来布局的话,中央这个黄龙,应该是类似四君子之类的结构。南方方位上属火的,朱雀是苦寒的,北方真武是大辛大热的。东方青龙,西方白虎。青龙应该温,白虎应该凉。等于说整个是一个很平衡的。那就没有像四君子汤这样一个方,它是属于偏温补,补气而并不温燥的这样一个方。而且形成这样一个五行的中间黄龙这样,应该有这种地位的方。所以按照这五脏系统,五颗星来布局的话,应该是说缺了黄龙、朱雀。

四君子汤在宋代,把它从大量的方当中,类似这种结构当中,提取出来,组成一个基础方。

基础气虚证

望:面色萎白

闻:声低息短

问:倦怠乏力

切:脉来虚弱

食少便溏

脾气虚

心悸怔忡

心气虚

自汗恶风,易感风寒

肺气虚

两胁不舒,郁郁寡欢

肝气虚

其中,脾胃气虚是后天之气不足的常见证型基础

《医方考》上把基础的气虚证,用望闻问切,各取一诊来反映它。这也对中医的辨证是个证候规范的,古代的一种过程。一望他,面色萎黄,或萎白。闻诊,声低息短,问诊,倦怠乏力,切诊,脉来虚弱,或者脉来虚软,望闻问切各一诊。相当于气虚的基础见证。而这类的气虚基础见证基本上就是脾肺气虚的基本表现。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如果临床反应上,食少便溏为主的,那就是脾气虚,相当于加上食少便溏就是脾气虚,基础气虚见证侧重在脾气虚上。如果反应出心气虚,不能行血,心气虚,不能温养心体,可以心悸,严重的怔忡。肺气虚,肺气输布阳气运行到体表,肺气涉及到摄卫固表,所以表现出自汗、恶风,易感风寒。两胁不舒、郁郁寡欢肝气虚的表现。

肾气乃肾精所化,我们后面讲到补阴、补阳的时候,涉及到肾,肾气虚它跟这些不同,它肯定有一个基本的肾虚表现,“肾主骨”,“腰为肾之府”,可以腰痛脚弱,腰膝酸软这一类。再加上一种肾不纳气,呼多吸少,都反应出一种肾精化生肾气的不足,但肾气还有常见的,比如说它司关门开合,肾气虚也可以涉及到肾司二便方面的一些问题。有一类的是共同的。在这里我们说的气虚,主要指的是以脾肺气虚为代表的一类后天气虚。

在基础气虚证涉及到其它脏腑的具体气虚里,脾胃气虚是最基础的。历来把这个看做是证型的基础。这在中医的理论实践中,今后我觉得这个方面也是要不断发展的。根据社会经济各种不同,应该不断发展的,古代对脾胃非常重视,现在应该说,肺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将来就是说,对气虚的常见证型基础,脾肺怎么更好结合起来反映。实际上后天之本,脾肺都是生化系统。

功用

益气健脾。

从四君子汤的反映的主治,刚才我们说了,是一个基础的气机见证,加脾胃的纳运功能的衰退,这两部分构成。因为从刚才这个表推理方法,对方剂主治,不同脏腑气虚这个主治,同学的把握,按推理方法容易记忆和理解。

方解

人参

补脾肺气

白朮

益气健脾燥湿

茯苓

益气健脾渗湿

使

甘草

助人参益气,调和药性

这个方怎么体现出一种治疗气虚见证的基本架构?功用是益气健脾,当然补气主要,这补气,要结合帮助脾胃运化,人参为君,补气的常用药,补脾肺之气。通过补脾肺之气,这个后天,补益后天的元气。白朮为臣,白朮苦温,它能帮助脾胃运化,益气健脾的同时,可以燥湿,擅长于燥湿,和茯苓相配,茯苓是益气健脾渗湿,所以白朮茯苓相配,在仲景时代就是一个基本的除湿的结构。把湿邪从中焦的苦燥,下焦的淡渗,除湿。这里要注意茯苓的淡渗(利水)有个特点,它的起点是在中焦,因为从利湿来说,它的起点在哪里挺要紧的,古人用药上也很考虑,你比如说像车前、泽泻、猪苓,利水药很多,茯苓也利水,泽泻、车前这类是在下焦,车前它要入心经,包括木通这一类。它与小肠,心与小肠以相比,小肠、膀胱这个起点向下,作用点在下焦,茯苓是在中焦,都是水湿壅滞,都是脾不运湿,脾不运湿和肾气虚、肾阳虚,不化气,水湿壅滞,在下焦,你通过利水的话,我们一般要用起点在下焦的,特别是有些,比如像补中益气汤里边的话,它就不能用茯苓,脾虚气机下陷,它容易增强下陷的。同样像完带汤里边,它也有一种基本能化湿,就随着气陷,带下绵绵不绝,量多,虚证的。这个时候已经有湿浊形成,要不要渗利呢?要渗利。那用车前而不用茯苓。茯苓增加它,它在中焦,增加脾湿下流,气机下陷的一种趋势。所以什么时候用茯苓一类,什么时候用车前、泽泻一类,就要根据它重点应当是在哪里开始。

茯苓、白朮的联合,是有较强的除脾湿作用。甘草既能帮助人参益气,又能调和、缓和药性。使这方持久发挥作用。所以这也是很标准的君臣佐使四味药这个结构。成为补脾益气兼有除湿作用的一章基础方剂。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的比较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有三个药是一样的。人参、白朮、甘草。作用上它们都是健脾益气,功用里都有健脾益气,比较的话,从治法和适应证候是不同的。

理中丸

四君子汤

病机

中焦虚寒

脾气虚运化乏力

治法

温中为主,温补结合

益气健脾为主

君药

干姜

人参

从两个方的病机来看,理中丸强调的是中焦虚寒,中焦阳气不足,所以治法是温中为主的,用药是以干姜为君。我们上次讲到理中丸,那个方曾经有些医家认为人参应该补的做君药,多数还是认为干姜为君,以温中为主。以温为主,补为辅,温补结合。治疗中焦虚寒这种里寒证,而四君子汤呢,它是补气为主,针对证候是脾气虚运化乏力,所以益气健脾是它的主要功效。因此用人参、白朮、茯苓,人参为主,白朮、茯苓帮助它健运除湿,这样一种基本结构。所以这两个方都是基础方。针对的基础病机,和它用药的基本结构,和功用的主要方面,都是不同的。

运用

辨证要点

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就是前面讲到四个望闻问切,各一诊的基本见证。这里直接反应了脾肺,特别是脾气虚,运化无力。所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随证加减

呕吐加半夏

胸膈痞满家枳壳、陈皮

心悸失眠加酸枣仁

畏冷肢寒,脘腹疼痛,加干姜、附子

随证加减实际上结合后面附方,因为虚到一定程度,主要体现在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有能相应产生水湿,湿聚就会成痰。痰气阻滞中焦,升降不利,可以有这种呕吐、恶心、胀闷。呕吐、胸膈痞满这类,可以半夏、陈皮结合。到后面六君子汤就是这种思路来的。

如过偏心气虚,心悸失眠,可以增加养心安神。气虚如果发展到有一定阳虚,或者兼有阳虚,也就是说畏寒肢冷,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有寒性收引凝滞,可以又不同程度脘腹疼痛,可以增加姜、附。

对四君子汤,很重要是掌握一部分常用的加减方。

附方 ─ 异功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四君子汤加陈皮

功用

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

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

四君子汤附方,一般异功散都是放在第一个。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它针对小儿气虚,脾气虚部运以后产生水湿,很容易阻滞气机。所以反应出脾虚气滞。针对的脾虚气滞证。气机组滞胸脘,有痞闷。食少便溏是概括代表了脾气虚的基本表现。

异功散是常用方,也是一种基础方。就是脾虚基础上有气滞。从这个方发展的。比如说,脾虚气滞进一步呢,水湿壅滞,湿聚成痰。那就成为六君子汤。六君子汤跟香砂六君子汤不同。六君子汤就是半夏、陈皮加点姜枣,那是反映了脾虚湿聚成痰,阻滞气机。可以又胀闷,恶心,呕吐,咳嗽有痰。如果痰气阻滞比较重,那就痰气互结胀闷重,胃气上逆也可以加重,再加上可以有疼痛,可能出现胸脘有疼痛。那可以增加理气化湿、行气止痛,木香、砂仁,最早香砂六君子,它是一个香附,最早用香附砂仁,后来也有用木香、砂仁。到目前多数用木香、砂仁。它有历史的一个演变过程。

附方 ─ 香(附)砂六君子汤

组成

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生姜

功用

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