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胡丹

山东济南趵突泉公园石碑上的“突”字,少了最上面一点,而大明湖公园石碑上的“明”字,“日”字里却多了一横。

朝的通用文字(眀朝这么写对吗)(1)

朝的通用文字(眀朝这么写对吗)(2)

这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给出一个有趣的解释,说济南七十二泉相通,突字那一点,被冲到大明湖里,所以大明湖的明字才多了一笔。

这当然是趣谈,可发一噱,却是不可信的。

当游客们指指点点,听导游胡说乱编之时,大概想不到,这样奇怪的字,在全国各地的景点里并不少见。

此碑就树在北京故宫后面的景山上,是为明朝崇祯皇帝(明思宗)上吊殉国处。这块纪念碑由故宫博物院于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二月所立,其中的“眀”字,就在偏旁“日”中多了一笔。

大家注意看,此碑中间有明显的断痕,是经过修补的。据说,纪念碑在日本占领北京时曾被扑倒,但不知其缘由。有人妄自猜测,说立碑者愤于日本侵略,故意在明的偏旁“日”字中添了一笔,让日不成日,似有魇镇之意。日寇入京后,便将此碑砸断推倒。

这种说法,跟大明湖的眀字多一横是由趵突泉冲来的一样荒诞,只是意趣不同罢了。

“眀”字多一横,是非常常见的写法,如下图,为明宣宗御笔,看他如何自书国号——

朝的通用文字(眀朝这么写对吗)(3)

这个明字与济南大明湖的明字,写法一致。明宣宗总不会让“明”不成明吧!再看下面宣德(宣宗年号)之“德”的写法,少了一横。

朝的通用文字(眀朝这么写对吗)(4)

其实翻翻书法大字典,看里面的明字——

朝的通用文字(眀朝这么写对吗)(5)

竟然多数写作“眀”,明才是少数派!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日字没有写成“目”字的,只在在日月合为明字时,方写作眀。

再看一个常见字:福

朝的通用文字(眀朝这么写对吗)(6)

写法太多了!数不胜数。在清代“福”字还有一种写法,是右边最上面那一短横省去,这就是少了一笔。为何少这一笔?因为清世祖的名讳叫福临,臣民得避“福”这个字。而避讳字中,最常见的形式,便是“缺笔”,在写时省略一笔,以免冲犯御讳。

传说在明初朱元璋时,命人题写宫殿门额。“门”字是不是最后一笔是个提勾?朱元璋一见,竟然大怒,说题字人故意提个勾,是别有用心,要使勾绊子,遂将此人斩了。而从此明宫里的“门”字,就是没勾的了!(此事明日专文讲述,请赐阅)

我举上面两例,是欲说明,中国文字里含有极深的政治意蕴在内,写错一个字都可能导致杀头,故促使大量异体字出现。

当然,中国文字里的异体字非常多,不尽都是政治畸形压迫造成的,也有古代文人喜欢在这方面挖空心思动脑筋有关,好比一个“寿”字,就有几百种写法。这几百个字里,除开一个,其他均属变体或异体字。明白了这点,亦能了解,无论是趵突泉的突少一点,还是大明湖的明多一横,都是古代书写中常见的现象,不足为奇。

然则,我们说“车同轨,书同文”,在文字的统一上,大的方面,中国文字是统一的,但在具体书写和应用上,却颇多随意性,这就是“大统一”下的多样性。

翻翻《书法大字典》,每个字都有好多种写法,越是常见字,写法越多。今人将如何判断,哪些是错别字,哪些是异体字(甚至是简体字)?何况今存的许多异体字,恐怕本身就是从名人、名碑的错别字而来的。

中国文化博大,异可称驳杂,一个很大的不足,便是缺乏规范,几乎从来没有进行过文字的规范化。

由文字来看,中国文化便是如此,不甚讲求精确、规范与严整统一,而拼音文字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记得一次上课,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形复杂的字,粉笔在手,却忘了下半截怎么写,便随手潦草一画,画了个大概的形状,可是学生们都知道我写的是什么字。我不便瞒学生,笑着抱歉道:“此字实在是忘了怎么写!不过经此一事,我倒想到,古人也是经常忘字的,大概也常采取我这‘鬼画符’的方式来敷衍。而观众呢,跟你们一样,认得便是了不起,从不敢怀疑他写错了,于是错字久而久之倒成了约定成俗的新写法。”

我承认一时忘字,并开了个不无道理的玩笑。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hdshuoshi(皇帝说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