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3月30日是克劳福德·龙医生第一次在手术中使用乙醚进行外科麻醉的日子。美国国会在150年后的1991年通过议案,把每年的3月30日定为美国医生节,纪念这个开创了现代麻醉、现代外科乃至现代医学的里程碑时刻。”

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教授胡灵群在回顾“无痛分娩中国行”(以下称“中国行”)过去10年发展历程文章的末尾,再次追忆了那个现代医学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过去10年,胡灵群一直致力于无痛分娩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并已经帮助中国建立10个以上产科麻醉培训基地和现代产房模板。

据中国行发布的数据,到2016年6月底,全国共有50家医院接纳了无痛分娩中国行的理念,覆盖孕产妇人群50万。迄今,这项活动仍在继续。据胡灵群透露,2018年前的计划也已全部排定。

所谓无痛分娩是医学上所称的分娩镇痛,指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减轻产妇在自然分娩过程中的镇痛。而从普通人的角度讲,“疼”是对自然分娩(也叫顺产)最直观的印象。这个印象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年轻产妇在顺产和剖宫产之间的选择。世卫组织之前发布的数据称,中国的剖宫产率高达46.2%,远超15%的警戒线。当然,医疗机构在这个过程中的诸多利益考量,也助推了剖宫产率的居高不下。

不过,考虑到国家生育政策的逐渐开放,分娩方式对产妇身体健康的影响进一步凸显。因为头胎的剖宫产,意味着二胎更多的风险和更严格的检查。此外,在社会办医、全面二孩等新政的刺激下,产科的火爆令人啧舌。如何在市场崛起的同时,让科学合理的分娩方式得到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近日,胡灵群教授领衔的“无痛分娩中国行”与和美医疗联合发布了《无痛分娩白皮书》,进一步推动无痛分娩在中国的普及和应用。也许无痛分娩的推广并不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唯一路径,但至少这是实现科学分娩行动的开始。

火爆的产科

对妇产医院最大的利好,无疑来自国家新生育政策的实施。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二孩政策实施一年后,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多增131万人。而来自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年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846万人。国家卫计委的官员称,自2000年以来,2016年是人口出生最多的一年。

生育的需求大大刺激了中国市场上妇产医院的投资冲动。

今年2月,湖北高通基金公司、九州通医疗投资公司共同与武汉诚嘉集团签署协议,拟注资1亿元入股诚嘉集团旗下的妇产医院。去年年底,华盖资本1.5亿投资了北京报道妇产医院。如果再向前追溯,美中宜和曾获美国华平等1亿美金投资,安琪儿获红杉资本数亿人民币投资。

可以看到,资本在这些年里保持了对妇产科的高度热衷。而和美医疗于2015年成功在港股上市,也进一步催化了妇产科市场的发展。

实际上,妇产科专科医院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长速度。来自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妇产科专科医院已经达到703家,仅次于精神科专科医院。而来自德勤的统计分析数据则显示,妇产科医院2003年到201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9%,完爆医美、口腔。

近年来马拉松持续火爆(妇产科持续火爆)(1)

市场、政策、投资周期等多重因素,促成了妇产科的火爆。但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来自市场需求全面释放。来自中国社科院的预测,我国的生育峰值很有可能会在2017年到来。而二孩政策对新生人口的促进作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将延续。这其实也意味着,妇产科市场的热度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得到延续。

近年来马拉松持续火爆(妇产科持续火爆)(2)

尴尬的疼痛

虽然妇产科持续火爆,但一个令人尴尬的数字却始终缠绕在生孩子这个问题上挥之不去,就是中国一直居高不下的剖宫产率。

今年年初,《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2014年中国的剖宫产率为32.7%,其中2014年全国剖宫产率为34.9%。略低于世卫组织的数据,但仍然高于15%的警戒线。而2010年,英国《柳叶刀》杂志披露的数据称,中国25%的剖宫产(每年500万例)并不是出于医疗需要。

近年来马拉松持续火爆(妇产科持续火爆)(3)

中国剖宫产率,2003年、2008年和2011年

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的原因非常多,比如普遍的社会认知是,剖宫产更快速、安全,容易受到产妇的青睐;而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剖宫产收益高、效率高。至少从这个角度,剖宫产已经是孕产妇和医疗机构“两情相悦”的事儿了。

当然,如果查询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数据会发现,当地的剖宫产率同样不佳。但这仍然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因为剖宫产的确会存在多方面的隐性风险。除了对产妇身体健康上的伤害之外,在二孩政策的普及下,疤痕子宫的存在将极大增加二胎分娩过程中的风险。

趋势的改变需要多方力量的引导,比如在医疗机构的定价方式上。剖宫产手术需要各种医疗器械、耗材,术后需要抗生素、镇痛泵等,都给医疗机构带来重要的经济收益。另外,胡灵群通过具体的例证也发现,自然分娩未必会带来医院效率上的损失。

白皮书中谈到,石家庄妇产医院分娩镇痛开展前后近20000产妇的研究发现,平均月产科门诊量、月产科住院量、月分娩量分别增加了38%、30%和22%;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16000产妇的数据亦显示,分娩镇痛开展前后平均月产科门诊量、月产科住院量、月分娩量,分别增加了134%、17%和15%。

“由此看来,无痛分娩可能并不涉及‘赔钱’的问题。遗憾的是,多数决策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或经历,往往采取保守的态度。”胡灵群在白皮书中谈到。

先从无痛开始

胡灵群依旧保持着多年来对无痛分娩普及和推广的专注,这一次联合和美医疗并亲自执笔撰写了《无痛分娩白皮书》。白皮书不仅剖析了中国无痛分娩的现状,而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具体提出了无痛分娩技术标准及实施细则。

胡灵群指出,虽然麻醉在无痛分娩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并不是简单的“麻一针”即可。它需要完整的技术标准、现代的产房设计,甚至需要麻醉师24小时进驻产房。据了解,和美医疗已经要求旗下所有医院的相关医护人员接受无痛分娩中国行的培训,推广此项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胡灵群表示,希望通过整个行动的努力,进一步降低中国的母婴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当然,无痛分娩技术的推广解决的也仅仅是产妇整个分娩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实际上在这个链条中,也还存在着其他的痛点需要解决,并留下了进一步的商业空间。

比如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母亲营养改善造成的巨大胎儿(体重8斤以上)的增加,这增加了难产的风险。而在发达国家当中,日本的剖宫产率一直保持的比较好。有研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对于产妇孕期的膳食指导、体重控制有非常专业的指导。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未来自然分娩的比例进一步上升的话,备孕、怀孕期间针对产妇的专业指导将变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后期整个分娩过程是否顺利。

再有一个就是对助产护士的需求。自然分娩对助产护士的数量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并不乐观的是,我国每万人仅拥有4名助产士,仅相当于美英的1/20。而且有专家曾指出,常年执行剖宫产手术,降低了年轻医生、助产护士的技术能力,难以处理自然分娩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还呼吁,应尽快完善助产护士的培训体系。顾晋谈到,我国助产士的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数量不足,专业素养比较低,缺乏独立职称体系,缺乏全国性、专业性的法律法规。全国仅有9个培训基地,至今只培训了271人,助产士总体数量比重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可以看到,仅分娩方式的改变都会涉及到一系列服务链条的变化。这侧面反映出,当生育高峰推动了妇产科市场的投资热情的时候,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把控需要及时跟进。如国家卫计委曾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8.3/1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30.6%。虽然其中掺杂着高龄产妇增加的因素,但提示我们,即时是非常成熟的产科市场,进一步提高技术和质量标准仍然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