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为九州原创图文,欢迎关注“四面楚歌”的孤胆英雄:王安石变法失败源于其性格上两个缺陷
再说南宋:南宋,公元1127年建立,1279年灭亡,也经历9位皇帝,历时152年。以下八件标志性事件,也为南宋乃至大宋王朝的国运定下了基调,影响巨大。
宋高宗赵构像
1、建炎南渡:靖康之变中,赵宋宗室几乎被一锅端了,唯独不在京城的徽宗第九子赵构侥幸逃脱。1127年,赵构在张邦昌等人拥戴下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年号建炎,史称南宋。然而,和他父亲、哥哥一样胆小软弱的赵构,将国仇家恨抛诸脑后,抛弃了仍在中原坚持抵抗的军民,自顾自的一路向南逃窜,最后于绍兴二年(1132年)在杭州落脚,获得喘息之机,史称“建炎南渡”。
建炎南渡
2、开封保卫战 黄天荡之战:在金国大举南侵、高宗又偏安一隅、国家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情况下,南宋涌现出许多爱国将领,如抗金名臣李纲、抗金大臣宗泽、抗金大将韩世忠以及抗金英雄岳飞等。1127年,面对三路来犯、来势汹汹的金兵,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的宗泽料事如神,保卫汴京,一再挫败金兵的攻势,还乘胜追击并收复不少失地,迫使金兵退往黄河北岸。宗旨领导的开封保卫战威震敌军,使开封城一时间成了金兵不可逾越的屏障,确保了南宋暂时的安全。他力劝高宗还京誓师北伐,却壮志难酬,于次年忧愤而逝。他死后,开封再无像样抵抗,金兵很快就再次越过黄河一路南下直抵长江北。1129年,金兵分两路渡江,一举攻破建康、临安。韩世忠在长江上伏击北归的金军并重挫金军,逼得金军退往黄天荡。黄天荡之战历时48天,大大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忠心报国、为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爱国将领最后也因反对和议,最终被解除了兵权而抑郁而终。
宗泽
韩世忠
3、朱仙镇大捷 “莫须有”之罪:和上面的宗泽和韩世忠一样,岳飞是众多抗金爱国将领中的一位佼佼者。“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的岳家军骁勇善战,令金军闻风丧胆,三个月内相继收复了失陷的襄阳六郡,是南宋开国以来第一次收复了大片土地。紧接着,岳飞率领的宋军先后在郾城、朱仙镇大败完颜宗弼,打的敌军四散溃逃,大大鼓舞了南宋军民抗金决心。然而,朱仙镇大捷后,岳飞突然收到了十二道金牌班师诏,只得率军回朝。之后,他就被主和派奸臣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一生精忠报国,北伐之志未酬却惨遭奸臣陷害,寒了无数抗金军民的心。岳飞死后,南宋人北伐的火焰渐渐熄灭了,客观上造成了南宋继续偏安一隅持续堕落的局面,只是心理那个伤疤越来越深了。
岳飞北伐路线图
精忠报国惨遭杀害
4、绍兴和议:金国在屡屡发难被韩世忠、岳飞等抗金英雄屡屡挫败之际,产生了暂时停战的念头。在金国的诱降策略之下,宋高宗大喜过望,命秦桧与金国协商和议事宜,最终于1138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议,秦桧还替高宗向金国下跪,获得了暂时的太平。然而好景不长,金国次年就无情撕毁了和议,并于1140年再次大举兵戈一路南下,但金军的如意算盘没有得逞,遭到了宋军的顽强阻击,伤亡惨重,只得放弃渡江南侵的计划。1141年,宋金最终再次达成了不平等条约,史称“绍兴和议”。自此,南宋向金国称臣,每年交纳巨额岁贡,不过因此宋金结束了战争状态,形成了僵持对峙局面,为百姓换来了二十年的和平岁月。
罪人秦桧
5、唐岛海战 采石大战: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集结60万大军对南宋发起全面进攻,战线东起海上,西至陕西。除了三路陆军南下主攻,完颜亮另外安排7万水军、600艘战舰从黄海南下配合陆军夹击宋军。完颜亮对这次四路并举、海陆夹击的战略部署相当满意,坚信此次南下必定能够一战定乾坤。面对完颜亮的泰山压顶之攻势,时任两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兼舰队守卫海防的大将李宝主动请战,率领3000水兵和120艘战船的舰队沿东海北上抗敌。李宝利用情报探明金军舰队主力锚泊于唐岛(今山东灵山卫附近),决定奔袭唐岛主动出击。宋军突然发起攻击,金军舰队慌忙起锚张帆应战。李宝下令向敌舰发射火药箭,只见金军舰队刹那间陷入一片火海,李宝又指挥水兵趁乱杀敌。与此同时,敌舰上的汉人水兵也趁机起义投向宋军,最终金国海军全军覆没,宋军大获全胜。唐岛之战,三千宋军以少胜多,彻底粉碎了完颜亮沿海南下直取临安的计划。加上陆上采石大战的胜利,扭转了南宋的危局,对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两战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长期的对峙局面。此外,唐岛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将火药和火器应用于战争后的第一次海战,意义不凡。
唐岛海战
采石之战路线
6、隆兴北伐 隆兴和议:懦弱胆小的高宗禅位,赵匡胤的七世孙赵伯琮登基,是为宋孝宗,赵氏皇权自太祖之后再一次回到了赵匡胤这一脉。孝宗是南宋比较有为的皇帝,他怀着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政治观点与高宗不同,决心励精图治一改宋金战和不定的局面。隆兴元年,即1063年,孝宗启用主战派大臣李显忠、邵宏渊率军北上讨伐金国,史称“隆兴北伐”。北伐初期,金国仓促迎战,宋军连战连捷。然而好景不长,北伐军内部出现问题,正副将领不和削弱了士气,与此同时,随着金兵缓过神来,对孤军深入的宋军实施了围剿,宋军惨败。此次北伐是整个南宋朝唯一的一次主动对金出击的战争,历时仅20天。北伐的失败,为主和派攻击主战派提供了弹药,受到打击的孝宗意识到收复中原是长久之计,议和则是当前的可取之策。迫于多方压力,次年,南宋与金国正式签订了和约,史称“隆兴和议”。和高宗签订的“绍兴和议”不同,此次和约协定:南宋不再对金国称臣,金与宋为叔侄关系,疆界不变,宋给金的“岁贡”改成“岁币”。和议签订后,南宋一派和平景象,社会又渐渐繁荣起来,但中兴大业再无人提起,朝廷和大臣门北伐抗金、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逐渐消磨殆尽。
隆兴北伐
隆兴和议
7、襄樊之战:“跨连荆豫,控扼南北”的襄樊(襄阳 樊城),是当年岳飞收复回来的南宋边陲重镇,是金国和蒙古人南下必争的战略要地。1267年,已经灭掉金国的蒙古人大举南下,投降元军的南宋将领刘整向忽必烈献策:要攻下南宋就要“先攻襄阳,撤其捍蔽”。忽必烈随即调整对宋战略,对襄阳城实施了战略包围,然而战事持续三年遭遇南宋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1273年,忽必烈开始调整战略,认为只要攻下樊城,襄阳便能不攻自破,于是决定先围攻樊城,并切断与襄阳之间的通路,使襄阳的援兵无法前来援战,然后使用回回炮猛攻,樊城最终寡不敌众宣告陷落。樊城已经失守,襄阳陷入绝境,元军放话只要投降,可保全城军民性命,不投降则屠城。得不到朝廷援救的南宋守将吕文焕无奈之下只好投降元军,历时六年的襄樊之战就此结束。虽然襄樊最终失陷,但南宋军民凭借保家卫国的勇气对抗强大的元军,能够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六年之久,实属难得。相比较之下,南宋都城临安在襄樊陷落后的第三年便被元军攻破了。可见襄樊之战的举足轻重之意义。
宋元 襄樊之战
8、崖山海战:襄樊陷落后,南宋朝廷已经岌岌可危,而此时的蒙古人又异常强大,南宋的败局已定,等待的就是历时的选择了。1276年,南宋正式宣布投降,宋恭帝和太皇太后出城投降被押往大都。虽然南宋朝廷正式投降了,但依然有一些爱国大臣誓死不屈,例如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带领南宋流亡小朝廷进行着最后的抗争。1278年,爱国将领文天祥在战败后自杀未遂,被元军俘虏,元军劝降不得最后将其处死。流亡小朝廷最终来到了广东崖山,1279年,元军将领张弘范率领元军对崖山的南宋军民发起了总攻,最终宋军惨败,陆秀夫宁死不降、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自尽,十万军民也跟着自杀殉国。虽然,崖山海战以惨败告终,但南宋军民在此战中体现出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可歌可泣,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保家卫国而奋勇斗争。
一路难逃流亡的小朝廷
惨烈的崖山海战 十万浮尸
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
世人谈论有宋一朝,说到崖山海战之时总是悲戚怄愤,怅然若有所失,实属正常。崖山海战直接为赵宋王朝划上了历史句号,此后元、明、清的社会再难呈现出有宋一朝有过的尊严、自由与风骨,曾经璀璨的人性之光由此开始暗淡了600年,那段礼仪、善良与法治兼备的历史成了愈来愈遥远的回忆。
大宋王朝
自太祖赵匡胤代周立宋之后,赵宋王朝总共经历了18位皇帝,虽久受边患之苦,节节南退,但在风雨飘摇中,不仅国祚延续三百余年,同时也创造了中华文明又一个顶峰,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言:“吾中华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不可谓不齐伟。
巍巍中华,山河依然,文华依旧!
码字不易,欢迎关注简笔宋史:宋代18位皇帝列表及简介 I 九州铮史
对崖山海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链接:
从宋元“崖山海战”入手,试论“崖山之后无中国”的宏观历史偏见
参考资料1.《三国志》
2.《魏略》
3.《晋书》
声明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或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