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注释

于以:等于“于何”,在何处,在哪里的意思。

蘋(pín):又称四叶菜、田字草,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以食用。

诗经国风齐风猗嗟赏析(诗经国风召南)(1)

蘋(pín)

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用。

诗经国风齐风猗嗟赏析(诗经国风召南)(2)

行:行,象形字,本义是十字路口,后延伸至直排、营业机构、兄弟姐妹的次序等。《说文解字》认为是“人们在路上走或小跑”。

潦,形声字,多音字。一是读音lǎo。雨水盛大的样子,指雨水大或路上的流水,〔潦河〕水名,在中国河南省西南部。亦称“垢河”。积水。二是读音lào;古同“涝”,雨水过多,水淹,积水。三是读音liáo ,潦倒,潦的字形表示雨水量大冲刷道路的意思,本身就犹如外界冲突使人屈服,被打倒的意思。因而多和穷困潦倒相用,表明使人窘迫的境地。表示潦草雨水肆意冲刷导致道路泥泞,草木歪斜,用以形容人的字迹和办事不细致。

行(xíng)潦(lǎo):即道路旁的积水处。

筥(jǔ):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诗经国风齐风猗嗟赏析(诗经国风召南)(3)

湘:形声,本义:湘江(水名),湘山,即君山。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因为湘江,湘山都是湖南代表性的山川河流,因而湖南也简称湘。文中的湘非本义,是通假字“鬺[shāng] ”,指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用法类烹。(补充: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

錡(qí):三足锅。釜:无足锅。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

诗经国风齐风猗嗟赏析(诗经国风召南)(4)

奠:象形,下面象放东西的基物。本义:设酒食以祭,特指人死后下葬前的供奉之事物,死后下葬了,再去祭拜,就叫祭,我们现如今人死后下葬前的花圈,棺木上也时常用的是奠而不是祭,就是这个原因,古人对于各种活动都有专字,字之间虽义近但不可混淆;文中的奠有(下葬前)放置供品的意思。

宗:会意字,宗的古字形像设有先祖牌位的房屋,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即宗庙,又指神庙。参加祖先祭祀的,通常为同一家族,故引申有祖宗、同祖家族等意义。凡祭祀都有目的,因此“宗”又指主要的目的和意图,如:宗旨。

室:会意兼形声字,室本义是供人居住寝卧的房间,后来具体是指堂屋后面正中的那个房间。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再后来具有房间性质的场所,都可以称作“室”,如居室、房间、办公室、科室等。又引申有房屋、家人、家产、妻子、朝廷、坟墓。某些有空间性质的事物也可称作“室”,如心室和刀剑的鞘等。

宗室:宗族的祠堂,也指贵族依血缘关系而划分的亲属关系。

牖(yǒu):特指开在墙上的窗户。现如今使用的窗字,原先特指开在屋顶的天窗。西晋后,牖字含义逐渐被窗所代替。

尸:所谓立“尸”,是指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时,选择与其具有某种关系,主要是具有某种血缘联系的人为“尸”。以“尸”作为受祭者的象征,接受人们的祭祀。也就是说,选择一位活人充当神灵的象征,类似于请神至该位“尸”身上享受祭祀,以保佑死者在黄泉路上的平安,和祭祀者的家族风调雨顺。“尸”作为神灵的化身和象征,即便是君主也无可奈何,极大挑战了君主的权威性,因而在秦统一全国后,以神主(民间谓之牌位)充当神灵的象征,不再立尸以妨碍君威。

有: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如“夫”“维”“且”“盖”等均是发语词。无义。

齐(zhāi):形声字,美好而恭敬,“斋”之通假,指重大活动前整洁身心以示虔敬的活动。

季: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幼小禾苗,引申为兄弟排行中最小的,一个朝代或季节的末期,稚嫩、不成熟,少、小等义。

赏析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山间的流水处。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那路旁积水的洼地处。

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蘋、采藻的地点。

根据文献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叙述女子祭祖的诗。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

通过这首诗以及前面讲解的诗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婚丧嫁娶,祭祀等事,与蕨,蘋,薇,藻,蒿等是密切相关的。

这既有向天地自然祈福的深刻内涵所在,也说明了古人对于这些植物的偏爱。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到哪里把东西盛放?用那方筐圆筥和。在哪里把祭祀的食物煮熟?用那三脚錡与无足釜。

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却蕴积着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在哪里安置祭品?宗族祠堂墙边的窗户底下。这次谁来做受祭的人?一位斋戒好美好而恭敬的少女。

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而其主要构成因素就是五个“于以”的运用。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意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给读者。

总结

从采集祭品,到放置祭品,最后准备受祭人。

诗歌通过寥寥数语,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贵族祭祖时的盛大状况,彷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又回到那个古朴原始的社会,婢女们穿行在山涧,采摘着蘋和藻,放置在祠堂下,月光照射在纯洁的受祭少女脸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纯净无暇。

诗歌采用诗经常使用的唱答法,利用一唱一和来表达劳动过程中的匆忙和急迫,也使得画面感更强烈,感情更炽烈,淳朴自然,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为我们学习古代风俗地理人情有着一定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