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职业有两点:1、自我的选择,也就是自己喜欢的,或者自己擅长的;,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职业人三个基本技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职业人三个基本技巧(职业的本质套路一共就3个)

职业人三个基本技巧

看职业有两点:

1、自我的选择,也就是自己喜欢的,或者自己擅长的;

2、市场的需求,也就是拥有某个技术或能力,适应企业的某个岗位,解决该岗位遇到的问题。

要看职业,先看社会分工,人人都要扮演分工,不管是体制内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还是外资、私企。分工与职业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分开看就看不清背后的规则,属于盲人摸象。

人都要参与社会工作,也就是选择某个岗位或某家企业,大学所学的专业是为了让人过度到分工,先学会某个谋生技术或理论,再去市场或体制从事对应或同性质工作。

本科教育以理论为主,学好理论的好处在于加快学习效率,减少后续技能的学习时间;专科以实践为主,而实操性强的基本都是基层岗位。

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并非本专业,一部分原因是专业的信息差和市场需求本身不大,比如汉语言,马哲,历史等;还有一部分是不管学什么,必须从基层开始做起,比如管理、经济学等。

如何选择分工呢?

1、去哪里?哪里的机会多就去哪里。所有的分工最后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市场需求就是满足人性的需求。城市化已经不可逆,人多的地方代表就业机会多,代表市场需求大,机会多的地方竞争更大。

2、选行业,行业决定了个人、企业发展的效率,行业发展越快,工作种类越多,市场需求越大。选择行业有两个关键点,一、行业机会好的趋势下赚到钱的概率比行业不好的几率更大;二、行业市场环节越多,机会也会越多!

3、选企业,企业决定了你在行业的环节,决定了能接触到人脉是市场还是资源,不同性质的企业决定了你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资源型企业和市场型企业在做事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来说,公家是老板的赚钱机会比私人老板赚钱机会多。

4、选岗位,也就是专业技术。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是做这份工作,还是"玩"这份工作。

做和"玩"有什么区别呢?

驴拉磨一千里,马拉车一千里,看到的风景是一样的吗?不管驴子怎么拉磨,都是转圈圈,岗位工作也是一个圈,而能不能跳出这个圈,重点在于”玩“。

“玩”的意思是要你把遮眼布摘下来,看清楚岗位背后的分工逻辑。也就是是从社会、区域、行业、企业这一条脉络线看下来,知道自己在整条线中扮演什么样的分工,分工背后是分配。

按体力赚钱,劳动上大家所得都会差不多,而只有通过财富的转移流动,也就是分配,财富才会存在巨大差异。

分配是从上至下的,现在生产力严重过剩,商品和服务业大量过剩,在没有新科学技术,没有新的经济动能,市场没有增量竞争,只有存量竞争。财富也只能互相转移,从这家企业转移到另外一家企业,从这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

在这个社会构成中,会产生三种分工的套路,也就是职业的本质套路:

底层玩劳力

职业底层是最接近大众层的,每天信息轰炸不停的所谓程序员、运营、自媒体、考证、学历都是围绕着这块展开,通往中层的路线本身就少。

玩劳力职业核心的逻辑:时间!

核心的方法:掌握某项技能!

达成的结果:通过掌握的技能,付出时间成本,获得少量的报酬。

这块在培训市场占有的比例非常大,俗称收智商税,利用信息不对称,给大众洗脑,最后达到被洗脑者甘愿自欺欺人,相信自媒体能年赚百万,相信程序员能月入两万等等。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理解,物质缺乏的经济时期,消费者觉得好的商品是真的好!过剩的经济时期,整个世界都是套路,因为真实的商品需求所产生的交易已经赚不到钱,消费者只能被他人洗脑。

职业也是如此,在培训公司的眼中通过信息差形成认知差,高认知对低认知者在人性的弱点上形成营销行为!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让你认为这个职业很有发展前景,从而买单!

愿意为培训、学习买单是想通过学习以后更加赚钱,可学习这个行为却是在花钱,学习会让人会获得心理安慰感,只要是学习就认为自己能力在增长,这种能力能不能使用并不重要,能不能提高收入也无所谓,只要一直学就能感觉很充实,还会自欺欺人叫投资自我!

随便举几个例子:

——月入两万程序员

在技能培训中,近几年以程序员、自媒体等收割方式最多。当你对某个事物理解不全面时,往往会选择好的一面,在对未来迷失或对当下境遇感受到痛苦时,都会选择最有利可图的,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被收割的本质。

信息时代,程序员作为IT界的民工,是炙手可热的好职业;外界对程序员的理解就是工资高,加班多。

通过时间和技能获得报酬,10年前的士司机的利润和程序员现阶段的利润相差无几,他们绝对想不到10年后会有滴滴、快的、高德等打车软件抢走生意。同样对于程序员的大军迟早会面临他们的滴滴,技术被淘汰时,时代是不会和你说再见的。

——年入百万自媒体人

年入百万的自媒体往往是培训师自己说出来的,一篇文案收款几百万,一条视频赚了多少钱,全职做自媒体后赚了多少钱。

很久以前,玩的是线下,一场招商会,一场成功学演讲。互联网时代来了,玩文字流,只要有网络,一台电脑,一台手机,就能开奖,有的还档次特别低,也能骗到钱。

看着导师们的气质感觉大部分高中都没毕业,甚至有的还带着几分稚气。学员们也是一脸朝气和憨厚,挂着学完之后的那种美好憧憬。

卖自媒体的核心=告诉你市场就是在捡钱,你要不跟上,就捡不到了,他已经做到了。

卖知识的本质=颠覆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详细看某混沌,某波,没这个水平走不远。

——被动收入消防证、会计证

另外就是被各种证书给玩,考个消防证能怎么?考个会计证能怎么?等等。

而劳力的本质是分工的最底层,不管学什么,不如实实在在找个公司学,公司要给你发工资,这已经是赚钱了,做肯定比学好。

中层玩脑力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活在某个岗位里,活在一个个岗位里,这个岗位套住的就是人性,而对其剥削的就是资本家。

越完整的企业其等级越森严,这就像一个游戏,和你讲解了通关的条件,你只要达成这些条件就能通关,比如阿里、腾讯的产品、运营、技术的P几级。

在这个职业里也有收割的群体,与前者收割的逻辑一致,但其并不是特定的某个专业技术,而是认知升级、职业规划、自律等等。

收割的套路是自律才能成功,提升认知才能更快发展,具体什么是成功?什么是自律?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如何让你在职场获得自己的认知结构,大部分是拿着他人的成功经验修改,然后强制洗脑,只要自律就能成功。

中层玩脑力,脑力的本质有两点,一是降本,减少管理成本;二是增效,提高市场份额。这两点都是让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这就是脑力活。

而实际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明面上的规则,背后潜规则是不同的,真正会玩脑力的不仅仅是研究明面上的规则,更是深入了解背后的潜规则。

比如能力相差不多的人竞争同一个中层岗位,明面上的规则是谁业绩强谁就有机会上,而背后的规则是领导想让谁上谁就能上,明面规则和背后规则是完全不同的。

高层玩人

人的一生,绝大多数人有没有机会取决于的不是智商和能力,更不可能是自律,很多流行语言讲,性格决定命运,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等等,都是站在个体角度。

也就是最底层的视角向上看,这样看不可能看到真相,只能被迷迷糊糊给洗脑,隐隐约约最后把他归纳于某种神秘力量,也就是性格或命运。

性格是个西方语言,命运是个传统语言,二者本身就是同一个意思,表达语境不同,要深入理解性格,性格是个什么东西?命运又是什么东西?

什么意思呢?要就是说要想看清真相,就要从上向下看,玩劳力与玩脑力的都是从自我角度出发的职位选择,看上去是晋升,内在本质却差不多。

能不能赚到钱取决于行业、企业的分配,你生在什么阶层位置,就能分配到多少利益,这是从社会分工去看的。

努力有用吗?当然也可能有有用的时候,当阶层没有固化,只要胆子大。也有少数人可以穿越,一种是做精英中的精英,另一种是跟上庄家。这背后需要的是玩人的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