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这个人

文/杨国华

李涛我媳妇是女王,在家我是孙子李涛(1)

有缘千里相会,无缘对面不识。李涛老师大名,久闻矣,但一直无缘结识。说来有些偏狭,余交友只凭个人好恶,若觉性情不投,不管对方身份如何显赫,弃之如敝屣。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一直是区区心羡眼慕之事,每睹佳作,恨不是我手写,只可惜懒散成习,至今仍属涂涂抹抹,唯自娱自乐耳。

青年书法家王景功与我相交有年,偶或聊书艺,谈见闻,兴之所至,总慨然道,有机会你定要认识李涛老师。他说李先生为人怎样,书艺又怎样,言辞间甚为激赏,说得我既心向往之,又心虚胆怯,这样的高人咱见了说啥,对书法咱又不懂,所以迟迟没有拜见。

说来凑巧,那天朋友想让我给她孩子介绍一位书法老师,我常给身边人建议,教孩子书法,尽可能不要报培训班,而是像旧时那样去拜一位自己认可的老师,长期交往,彼此合得来,那是一辈子的师父,现在人学习某项技能多是有老师而无师承,要知道师承承的不只是师父的艺,还有师父的德,更多时候,师父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一生,而这正是现在教育所缺乏的,我心仪的陈丹青先生也曾说,现在的孩子缺乏像样的长辈。

遂向王景功打听,他说那就拜李涛老师,人品书艺都好,正好我一直也想见李老师,择日不如撞日,我让他马上约李老师,看什么时候方便,真是心想事成,当天晚上我们就约到李老师,席间谈笑晏晏,自此,我就与李老师来往了。

未几,听说李老师在吕梁市老年大学教书法,遂约了几个朋友去看他。有的人谦虚,是刻意而为之,有的人低调,举手投足即是。有的人幽默,是爱讲笑话,有的人风趣,是性格好玩。李先生的谦卑和幽默就是性格使然,常在不经意间流露。

那天下课后,我二人在莲花池公园信步游走,他突然说今天的课没讲好。我很诧异,说挺好的啊。他很认真的跟我说,你在底下坐着,我紧张,冇啦平时发挥得好。我大笑。怪不得景功说李老师特别谦虚,很好相处,说实话,我本有几分拘谨,但不经意的玩笑顿时让人松弛。

李涛我媳妇是女王,在家我是孙子李涛(2)

李涛作品

交往久了,他某些细节会让你暗地里脸红,因为按他那个年龄和水平,似乎没必要那么低调,比如进出电梯,礼让有加,无论跟谁说话,总客客气气,恰恰是这些细节,使你反思自己的不足。

人并不会因为自己谦虚就不被人看起,谦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也是自信与人格魅力之体现,有一次我和李老师相跟着去太原办事,见那些似乎有条件骄傲的人对李老师也极为恭敬,由此可见李老师的才华与魅力。

就是那次在莲花池闲谈,他说书法,我说教育。李老师感慨岁月不居,书道无成,提起早年,他觉得自己为势位所误,被人情世故消磨。说实话,我对此也非常理解,看透名利二字需要时间,有人一辈子钻进去出不来,也有人直到年华垂暮才日渐明白。目前介绍李先生时,公开的身份是吕梁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有一个吕梁市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余生性耿介,对此,坦诚说了自己的看法。

我说,这些身份不会打动人,窃以为能够打动人的有两点,一是作品,二是个性。作品咱不说,一是一,二是二,虽然名气会带动作品市价,但,是尘土终归要落定,是云彩也终归要飞扬。个性即性情,性情动人,说到底是人格魅力,这个社会身份独立,思考独立,桀骜不驯又才华横溢的人太少了,物以稀为贵,当然这个不是想学就能学来的。李先生闻言,幽幽说道,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经历过太多事情,再尖锐的性格也磨得没脾气了,有脾气你也得忍着。或许是我经历的太少,或许是我性格使然,对此,我理解但不认同。

先生是1957年生人,我当然知道他说的经历过太多事情指什么,谁的身上没有时代碾压过的痕迹?先生自号山陌大痴,我问何意,先生笑曰,痴迷书法的蠢汉在山间小路上独自走着……,李先生的字也真是字如其人,透着一股笨、拙、憨、直、闷的劲头,他身上有那个年代的人似乎共有的一种品质,就是肯吃苦,肯吃亏,而这种特质也融进了字里。

先生父亲曾是小学教师,自己先用毛笔把字写好,再让学生用粉连纸仿写,先生就这样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喜欢上书法,如此说来,先生亦可谓幼承庭训,家学有源。初中毕业后进入社会,一脚踏进农业大学,专事地球修理,白天干活苦而累,但从未放弃书法,一有时间就写写画画,既是爱好,也是娱乐。及后,公社放映电影,需要会写会画的,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再之后,先生离开山沟,进城,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化事业。

于书法而言,我是外行中的外行。再有名的厨师做碗面,到我嘴里的最后评价往往就剩好吃或不好吃。同样,对于书法作品,在下毫无鉴赏底蕴,只是近朱者赤,与先生交往久了,对书道鉴赏也就多了些熏染,先生每次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某次谈起草书,先生给我推荐文章,说你运城有个叫黄进明的,讲草书讲得精准而通透。先生雅量,常把他认为比自己强的人推荐给你。

说起教育,我说,毛笔字写得漂亮的,姑且称之为书法家,在古代没有专门的书法家,用毛笔写字如同用筷子吃饭,其中佼佼者在后世被称为书法家,但放在今天这个世道,书法已然成为一门高冷的技艺,练字者多多,练成者寥寥,至于功成名就者,也无非是这里那里获个奖,即便求字者络绎,但也仅仅是装饰了各家门庭,润滑了官商之途,似乎很少有人用书法去为孩子们做点事情,开书法培训班固然值得肯定,但润物不够宽博,如果我的毛笔字写得漂亮,我就想把中小学古诗文全部抄下来,做成线装书,孩子们日吟夜诵,朝夕相对,时间久了,对书法这一传统文化自然有深刻的体会。

李先生闻言,两眼放光,说这个主意好。几天后,先生让我帮他搜集小学语文课本,我见他动真格的,心下欢喜,自然是跑前跑后,能为先生尽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后来我二人常在一起喝茶、吃饭,一老一少,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承先生抬爱,视我为忘年交。先生欣赏我做事肯卖力,点子多,我欣赏先生书艺精湛,老骥伏枥犹志在千里。先生心态年轻,偶或说起儿孙,满脸幸福,我问,孙子怕你了不?先生眼一瞪,怕我?在家我是孙子,儿子也不怕我,其情其状,温暖而有趣,有时感觉他就像个老顽童。

对于用毛笔抄写中小学古诗文并做成线装书这件事,先生是极认真的。一开始,他尝试用各种书体呈现,看哪种有表现力,还要照顾孩子们辨识,最后选定用楷书呈现,接着,就是抄写,抄了一卷又一卷,我问抄那么多干嘛,先生说前几卷是练习。偶或见他依嘱题词,也往往是写上好几幅,再从中挑出自己满意的。他常说,咱没权没势,作品就是咱的通行证和脸面,糊弄别人就是糊弄自己。

看着抄写的诗文,我不免遐想,假如小时候上学,语文课本就是线装书,毛笔字书写,太美了,现在的语文课本,无论是内容还是装帧印刷,都糟糕透顶。胡思乱想之际,突然我说,要是有些插图就更好了,我见民国年间的课本都有插图,画得简洁而有趣。我本是随口一说,没想到先生愣了一下,然后说,我知道谁能画了,他的画风和你提的这个建议特别吻合,走,咱们上太原找下这位画家朋友。我当然欢喜,陪先生走一趟亦在情理之中。

李先生说的画家朋友是交城籍的梁志强梁老师,他在太原西山辟有自己的画室三丑堂,那天,梁老师一口答应,笑言自己也是李先生的粉丝。不久,梁老师将绘制好的插画送来,在场诸人围看,都说是佳作,笔意简拙而妙趣横生。

李涛我媳妇是女王,在家我是孙子李涛(3)

梁志强老师绘制的插图

给人写文章,既不能把对方说成是地上有天上无,因为世上无完人,即使心里特别欣赏和佩服,我也不轻易用文字表达,情感再真挚,用语稍有不当就显得假,越是尊重越怕写不好。也不能把对方说成是一无可取之处,除了人总有自己优点之外,咱也没必要到处惹人呀,即使不能雪中送炭,也最好是锦上添花。

李涛先生是我极尊重的人,多次想写却不敢轻易下笔,直到先生是书即将出版,嘱我作序,晚生惶恐,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把自己与先生的交往片段及是书起源说一说,虽洋洋千言但仍不能尽呈先生风骨,勉强成文,不尽人意,是为憾,仅为序。

文/杨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