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1)

【活动视频】

【内容整理】

在这“⾬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的季节里,我们坊前小学又开启了热情学习的旅程。以吴正宪老师的讲座为载体,在讲座中拉开了序幕。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2)

吴老师先综述了“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对此部分有了更深入框架逻辑感。并说明了统计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会事务分类,能绘制统计图表,能计算平均数和百分数。面对大数据时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特别是在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进而感受数据的力量,逐步学会思考、表达与交流合作。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3)

其中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统计和概率。统计又包含了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概率包含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事物分类、能绘制统计图表、能计算平均数和百分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4)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5)

大部分学生对于数据缺少”意识“,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多多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大部分的作业也应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在收集数据中发现规律,知道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逐步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6)

平均数和百分数是统计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百分数作为表达统计量的一种形式,是承载着信息的重要数据,是人们判断与决策的重要依据。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和百分数的本质,并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吴正宪老师就“平均数”与“百分数”进行内容分析及案例解读。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7)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8)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9)

同时吴老师指出:在《标准》学业要求中知道用平均数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知道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知道平均数是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数能描述平均数的含义;能用平均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理解平均数所具有的代表性,通过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表达总体的集中状况。也可以让学生经历集体现社会发展或科技进步数据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10)

紧接着,吴老师用自己的示范课为老师们讲解如何完成《标准》的目标,虽然是课程节选,也深深地让我们钦佩!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11)

师:同学们,你们都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都做完了啊。哎,你们开始不是求总数?是你吧?你怎么不求总数了呢?

生:嗯,因为第一组的人数和第二组的人数不相等,所以说不能用总数来。

师:如果要用总数来比

生:肯定不合理

师:啊,不合理,真好。所以你们都是把这个六个人跳出来的总数加起来除以几了?

生:6

师:那你们得到这92,这92是个什么东西呢?

生:是平均数

师:哦,那什么叫平均数?这平均数是怎么得到的呢?你们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啊?他是怎么得到的呢?好,那个女孩试试,好话筒传过去。生:平均数就是

师:嗯,我们就以这题为例,是把

生:平均数是把所有的人算的都加起来

师:同学们回头看他那个手势,是把什么?

生:把所有的数都加起来,然后再除以六就得到分数了,

师:那这里就得到了几?

生:92

师:你看这92是把一号的,二号的,一直到六号同学跳的数量都怎么样?

生:加起来

师:算什么呀?再平均进行分配对不对?这时候得到了几?生:92

师:那这92就叫做什么数?

生:平均数

师:真好,这92就叫做这个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是怎么来的,你们都知道吧?师:那我就问你,他表达了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没关系,说错也不怕。

生:这个代表的是这六个同学基本上每人跳多少个。师:哦,他说代表六个人,基本上每人跳多少个,你为什么来一个基本上的?一号选手跳了多少个?它是92吗?

生:不是。

师:所以你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基本上

师: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那他那四个给谁去了,给了几号啊?给了几号?

生:三号

师:三号本来是88,然后慢慢慢慢它也长高了,那101的呢,94个呢,也会拿出一些给谁?这样六个数均匀均匀他们就一样了,就什么?平等了。就什么?就平均了。就得出这个平均数,同意吗?你们的理解特别好,谢谢您,请坐下,哎,在这组数据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师:哎,说呀,好,那个女孩是你说的吧,大点声。

生:我发现就是里面101她跳的特别多

师:他发现101 5号同学跳的最多,还有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六号同学跳的最少。

师:六号同学跳的最少,还有的同学跳的不高也不低,师这样吗?还有还发现什么了?好,你来说。

生:我还发现第一组的平均数表示第一组的,可以理解为第一组的所有同学都跳了92。

师:哦,他说第一组所有的同学跳的都是92,同学们同意吗?

生:我说我们可以理解为

师:哦,可以理解为是什么意思?真的是92吗?

生:不是

师:那怎么变成92了呢?

生:平均

师:是高的给了低,低的就慢慢地增高,然后。看看这均匀的,是这样吗?真好,谢谢你,这位小朋友,请坐下。哦,我们就得出了92。师:92就是这一组数的什么数呢?

生: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数,就叫。生:平均数

师:同学们,回头看一看,这是多少啊?

生:92

师:我用红色的笔,把它描上了。你还有发现吗?第一组里面的,喊出来。

生:第二个

师:好眼力。第二号同学怎么样?

生:也是92

师:吆,他也跳了92。二号同学跳了92,全班的平均数也是92,这个全组的平均数,那这个红92和黄92都是92,它们表示的意思就完全一样,同意吧。师:有人点头,有人摇头。同意的同学请举手,没关系,刚才你们点头的好,为什么一样呢?生:因为我觉得他们把他们的都加起来,再除以他们的人数就等于他们每个人的。

师:哦,每个人都是92。嗯,所以你认为红92和黄92都是一样的。问问大家,站前面来问问大家,你们同意我的意见吗?

师:这个女孩来,你一直在摇头,就是你,你听听她的意见

生:我觉得这个红色的92是代表是第一组的平均数,第二号的92是他个人跳出来的。师:也可以说二号个人的,你听懂他的意思了吗?我先帮你记录下来,他说黄色的92代表的是什么?

生:个人的

师:我帮你记在这里,是个人的。那这红酒12呢,你觉得呢?第一组平均集体的集体平均平均的集体的,我也帮你记下来,你同意他说这句话吗?同意,哎,他说代表的是什么?集体的。师:那这个集体的是什么意思啊?这集体里边包括一号吗?包括二号,包括是三号、四号、五号、六号,也就是说把一号......五号、六号所有的同学的数都给它怎么样?取过来,取过来以后干了一件什么事?生:除以六

师:就是把这个总数要

生:平均分

师:平均分。分完了以后得到了什么?集体的92。你们听懂了吗?这个集体的92也就是关系到每组的每一个人同意不同意,真好。那么这个92代表的是谁?

生:代表的是第一小组集体的代表分数。

师:好,黄92呢?

生:是代表二号个人的分数

师:那你说这两个92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谢谢你,你看跟同学一对话,你是不是有了更新的理解呢?好,快谢谢这个同学。好,你们是这么想的吗?

师:好,通过这个讨论,那我们知道黄92代表了个人,而红92却代表了集体,所以我们说这个平均数它具有集体性、代表性,都可以这么说吧,那我们能不能说这个平均数它就具有了集体性,代表的是集体,对不对,那我用这个词你们同意吗?这个代表了集体,我们就说他具有代表性。诶代表的是集体,不仅仅是个人,是整个一集体,所以平均数代表了一组数据的一个平均水平。能感觉吗?通过这个讨论,真了不起,开始我们有的同学上来就比总数。发现了,这么比有点不合理,就因为人数不一样。师:同学们开动脑筋,用了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比较,那你们现在看看第一组的平均水平。每分钟这个组跳多少啊?

生:92

师:我们再看看第二组的平均水平呢?啊,哪个组的整体的平均水平会高一些呢?

生:第二组。师:第二组稍稍高一些。看到没有?那我说第二组随便拿一个同学,他一定比第一组的任意一个同学的跳的高吗?

生:不是,是他那整个集体高?

师:是他们整个集体高。在集体里边还会有高一点的,还会有低一点的,低低高高的,对不对?但是平均起来是多少呢?93分。集体高对吧?好了,假如吴老师在这里画这样一幅图,你们看看啊,我这个横轴啊,表达了,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同学,那再看这里,这个轴呢,我就表示你们的成绩可以吗?现在你们的平均分,我们还以第一组为例,是多少分?

生:92

师:假如我把这条线作为92分。那这可能就是91、90来89越来越低,那92上面就会有等等,对不对?那我们第一组的平均成绩是多高呢?是多少呢?

生:92

师:那第一组的92。这其他的同学在哪里呢?如果我请你来点一点,来点一点,有的谁来点一点,有的可能在哪?有的可能在哪?好,你来。师:平均是92分,有的会在这,哎,就在这里面点也行,有的会在92的下面,还有的来再换一次,这笔会在92的。还有的会在。离这92很近很近。哎,有的就在92上,对不对?像那个101呢,可能会又高高一点,那像那个81呢,又会远一点啊。

师:假如说许许多多的人,我们不是第一组了。我们全班,平均每个人的跳绳的水平一分钟达到,比如说92个。那你们想一想,这个点会越来越,越来越什么?

生:多

师:那他们很多的人都会在92的上上下下,会不会都会围绕着92的上上下下,对吧,会不会。也有的同学远一点。有的同学再高一点也有可能吧,但是大多数同学都会在哪里?都会在92的周围的,左左右右能感觉到吗?谢谢你。那同学们,假如我们全班同学的跳绳的平均成绩也是92个。又来了一个高手,他呀能跳100或者200个,那这个平均成绩会怎么样?哎,特别好,那动作会怎么样提高,由于一个特殊的数值来了以后啊,他会不会有那么高的成绩呢?他说到天花板上去了,假如来了一个同学,他最近啊身体也不太好。呃,这个状态不太好,他跳的不是太好,跳的有点低,那这92的平均成绩会怎么样?就会被拉低,哎,这个动作很好,假如来了一个人正好跳了92个。那这个平均数变不变?

生:不变

师:假如跳了93个。哎,这词的好,叫什么?就一点点不明显的变化,对不对?任何一个数进来之后,都会对新的平均数产生影响,生:除了一样的数

师:那么一般来说如果是附近的数,影响大不大?哎,如果特别高特别低,就会造成一个上下的浮动,你们同意吗?哎,你们的感觉可真好。同学们,我们在这组比赛中认识了一个新的数,它就叫

生:平均数

师:哎,92就是这一组数的

生:平均数

师:那么93就是这一组数的。

生:平均数师:93分也代表了第二组每一个同学的合在一起以后,全组的一个平均成绩,对不对,因为它具有什么?哎,就是你说那个集体性,代表集体就是代表性是吧,假如说我们有个标准,我们的标准是92的话。那么有的,咱们平均分是92。如果我们的平均分在标准下很远,60。假如有一个同学得了60,跳了60,假如全班的平均分都是60,这两个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啊?要是一个人60,他可能有个人的原因,对不对?要是全班都是不及格,要到了60的时候,那全班那可怎么样?那可有点问题了,对不对?咱们应该达到的水平,我们离得太远了,所以这个平均数啊,它就是来表达刻画一组数据的整体的一个水平,你们听懂了吗?哎,那我想说一组,二组,还是这五个人,再按照现在的规定做第二轮的比赛,请问:第一组的平均分还一定是92吗?

生:不一定

师:为什么?

生:也有可能有人再多跳点,也有可能有人再少跳点了。

师:你们听懂了吗?假如101那个同学第五号他还能跳到再高吗?有可能,有可能对吗?但是也有可能这数据会不会有变化,因为这些数据都是随机的,对不对?我状态好一点,我可能又冲出去了,还能高一点,能达到保持原来的水平,但是我也可能有特殊原因,可能没有跳的这么好,我们的平均分也会一点,个人的成绩也会有上下浮动,同意吗?师:所以这些数据我们用平均数来表达,它是对这些随机的数据一个整体的集中的状态的一个表达,就好像我们说它大约集中在哪个数的左左右右,是整个一个状态的一个表达,但是它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你们听懂了?说不定第一组还能反超第二组。有没有可能?有,一切都有可能。他说没准还打平了呢,有没有可能?有可能,因为这些数据都是变化的。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12)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13)

吴正宪老师指出整体把握“平均数”教学需要注意这些方面:

1.感受必要性。首先让儿童认识到两个小组人数不同,因此不能用总数作为比较两个小组跳绳水平的依据,感悟引入平均数的必要性。

2感受代表性。在引导儿童利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感悟平均数可以用来代表小组的整体水平;引导儿童讨论第二组中两个“93”的实际意义,通过这两个数值所表示意义的不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代表性。

3感受趋中性。在用平均数值对两个小组跳绳水平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量,能够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4感受随机性。如果两个小组再进行一次比赛,第二组还一定是第一名吗?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14)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15)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16)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17)

师: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份阅读的资料,你们先读一读,独立的读、思考。看这里。师:好,阅读完了,四个人一小组。谈谈你的感受,你看了这些以后,你有什么想法?好,你们读完了吗?会阅读也是一个人的重要的学习能力,你们怎么读的呀?读完以后有什么感受?哪个小组愿意说说好,你有问题是吗?好,有问题,拿着话筒阅读完了有问题才好呢?

生:我阅读完了有问题,就是中国的占水总量为二万八千亿平方厘米,这么多,还有第四名,但是为什么人均水资源只有2200亿平方米?师:你的意思有点不可

生:不可想象

师:不可想象,理解不了是吗?哎,但是这位同学他在读的时候,他关注了题目中的什么?原平均数据,对吗?这就是阅读的方法,我们先来看看啊,你看怎么去阅读?那个女孩抓住了信息提炼,你看她说淡水总量两万八千亿立方米,是世界上的第几位?

生:第四位

师:他不理解,怎么到了人均水资源,咱们就变成了,变成多少为了?

生:121位

师:谁来给他解释解释啊?都不知道你知道吗?这个男孩你到前面来,你还没发言呢。过来过来,同学们,很多同学不理解,那么多的淡水资源,全世界第四,怎么到了人均水资源我们就121了,不理解,你能给同学解释解释。

生:我觉得

师:你试试,试试

生:我觉得应该是人们中国的水其实很多的,但是就是因为人们太浪费水了,所以水资源变得越来越少了。师:你们同意这意见吧?

生:不同意

师:哦,你有想法了,你来呀。刚才你还没想明白呢,你也来呀,过来,这个女孩,来来来,快来,到前面来啊。你现在突然有想法了

生:我的想法是他中国的水源本来应该有是两万八千亿立方米,但是由于他说人均说明中国的人很多,一共是大约是14亿人,所以每人只分到了2200立方米的水

生:同意

师:同意啊,那把掌声

师:你是什么意思

生:跟他一样

师:谁一样?生:跟他一样

师:就是咱们水资源确实丰富。全世界第四,但是你忘了我们使用水的人人太多了,中国人很多呢,多少人口?咱们现在多少人了?那么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时候,我们和世界上的人均水资源来比,咱们变成多少位了?121位,所以咱们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还是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你们听懂了吗,所以咱们害的怎么样?

生:节约用水

师:谁让我们有了这番感受,是哪个数据?

生:数据 一百二十一

师:也就是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一开始我们还特别高兴、自豪。一看人均水资源,心情怎么样?

生:心情特别低落。

师:真好,好,回到座位上,我们再继续来看,请你静静地阅读。这是今年的人民日报刚刚发表的消息,这一大篇文字,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特别是我们数学人,要在一片文字当中把谁给提炼出来,

生:把数据,重要的

师:什么?大点声。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怎么样去提炼关键的数据。分散段发射300颗星的第一年是哪一年?

生:1916年

师:截止日期是到哪?我马上想到了这历经了多少年,多少年?

整整50年,发表了多少颗星,发多少颗?300颗,那你再看一下,第一颗100颗星用了多少年,第二颗100颗星,第三个100颗,我们很快的在茫茫的一片信息当中提取出重要的,就是你们刚才说的什么?什么信息?

生:关键

师:就是关键信息,非常好。这是阅读重要的经验,那么看到这你马上想到了什么,是不是这是关键信息的体验,对,50年300颗星,马上能想到什么?,每年都平均发射了6颗星,但是你们很快的完成了它,对吗?你们不想看一看这里吗?每个100颗星发射的时间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能不能分段的统计啊,可以吗?那第一个100颗星,那你想求什么?那怎么求啊?大点声。所以第二个100颗星,这三个100颗星,你们很快进行了分段的统计,同学们还没有学过小数,吴老师帮你算出来了,你来看一看。这是总体的,平均每年发射六颗星。分段统计,你又有什么想法?你看到这里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来这个女孩

生:我们我们中国一年比一年的发射的星要很多的,一年比一年要多

师:这个女孩她发现了一分段统计每100颗星用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发射的却越越来越多。他说一年一段比一段的发的卫星上天的什么数量多,时间少,你还看到了什么?这三段哪一段让你有了感觉?生:第3段

师:你们异口同声的喊到第三段。第三段,三年的时间,发射了33颗,平均每年发了多少颗?说明什么?谁来说说这句话?来,好,我请那个女孩。回头看着他

生:我觉得我们的祖国越来越伟大。嗯,发射的卫星越来越多

师:还有,好旁边那个男孩,哎,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我们祖国科技院越发达了,能这么快就完成

师:真棒,你还想说,你说呀,哦,就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的科技进步的速度怎么样?

生:非常快

师:所以同学们一分段统计,和开始这个一比较,我们真的有了新的发现,对吧?我们发现第三个100颗星仅仅用了?是谁让你有了这么深刻的感觉?又是谁?

生:关键数据

师:是哪个关键数据?

生:平均数

师:这就是平均数统计的力量。

一个个生动的实例,不仅让学生们丰富知识,更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18)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19)

吴正宪儿童数学线上研修学习心得(海韵教育吴正宪)(20)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认为我们的课堂应该立足于新课标,明确本节课在课标中的地位,关注学科融合,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并且通过学知识达到应用和育人的目的。在课堂中应该利用学习任务评价学习目标,通过练习反映学习达标度,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数学的教学应站在大单元的角度,抓住本节课在新课标中的要求,把握课标,定位方向,注重学段知识点之间的贯通,让学生在小学数学阶段进行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