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上方字体「居才微观典」免费关注本头条号,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学前教育学的六项基本原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学前教育学的六项基本原则(学前教育阶段必须把握的原则及其历史知识)

学前教育学的六项基本原则

击上方字体「居才微观典」免费关注本头条号

★教育「微观典」「4」

学前儿教育阶段必须把握的原则及其历史知识

居才

幼儿教育必须把握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先介绍几个幼儿教育阶段必须把握的原则:

一是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二是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三是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链接1】胎教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链接2】《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链接3】《黄帝内经》也有关于胎教的论述,《千金要方》《颅囟经》等不少著作中都有记载着孕妇孕期的保健和养胎、护胎的知识,以及胎儿正常发育和对孕妇身心健康保健的内容。中医理论建立了独特的“外象内感”“因感而变”的胎教理论,中医的“外象内感”“因感而变”是历代医家认为孕妇的精神状况会直接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所以胎教的实质是让孕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体魄以外感而内应。

【链接4】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意思是说,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时,站有站的样子,站时不将重心倚在一边,坐有坐的样子,坐时也不歪斜,笑时不放声喧哗,独居一处时也不懈怠放任,发怒时也不骂人,如此等等,用礼教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从而保持对胎儿的良好影响。

【链接5】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文王生下后非常聪明,“教之以一而识百”,这是太任施行胎教的结果。

《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以及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目的。

【链接6】王充主张积极有效地开展胎教,通过在胎儿发育阶段实施教育,为胎儿成长创设优良环境,可保障幼儿出生后,在自身发展道路上有一个好的基础。

【链接7】颜之推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和最好时机,父母应充分利用有利的教育时机,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越早越好,并提倡实行胎教。他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一方面幼童时期是学习的最好时期,效果会极好,得益也会最大。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颜之推分析了幼童阶段与成年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说明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能保持长久的记忆。而成年人思想复杂,精神不易集中,记忆力逐渐衰退。另一方面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颜之推认为这个时期,儿童受到的好或坏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儿童心灵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长大以后也很难改变。

颜之推认为,儿童出生后,就须请明白孝仁礼义的人“导习之”,“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之时加以“教诲”,引导他去做该做的事,不让他做不该做的事。如此教育下去,到9岁以后,自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链接8】晚清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维新派的杰出领袖康有为认为,胎儿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他说:“生人之本,皆在胚胎,人道之始,万化之原也。”对人的教育应在其“未成形质之前”开始,对有孕妇女进行胎教实现优生,康有为对早教和幼教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