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生父早亡,以至于缺少父爱的他把大太监王振当成了老爸,这就导致小朱长大亲政之后缺乏独立决断国事的能力,处理朝政要依赖王公公。

一个人口数千万的庞大帝国的命运,要让一个心智发育有严重缺陷的“巨婴”来掌握,其危险性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蒙古末代皇帝长相(把太监当老爸的)(1)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明朝正统14年(公元1449年)8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攻打明境,两万余人的瓦剌前哨在土木堡击溃25万明军,巨婴皇帝被俘,亲如老爸的王公公死在乱军之中。

在国家尚未到达灭亡之时皇帝便被掳去,这不仅在当时,就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匪夷所思的奇事。按照英宗贴身心腹哈铭的记录,英宗在蒙古羁留期间过着与当时蒙古人同样食肉、衣皮、骑马、住帐房,以及不断迁徙的游牧生活。这与其出于深宫的帝王生活自然有天壤之别,生活水平比起宫里来大大降低。

蒙古末代皇帝长相(把太监当老爸的)(2)

先说穿戴。

由于明军的溃散过于突然,以至于英宗被俘后除身着专用盔甲外,没有别的衣物。因此英宗派遣梁贵赶赴京师送信的时候,特意嘱咐将自己的衣服送来。后来使者虽将孙太后寄来的貂裘、胡帽、衣服等物送抵草原,但都被太监喜宁截留。这样一来,英宗只能穿着蒙古人提供的衣物取暖,是否符合中华礼仪也就顾不得了。

再说吃喝。

英宗被俘期间,瓦剌给他的待遇是每两天给一只羊,七天给一头牛和一匹马。也先对这位中原皇帝颇为照顾,因担心他“没下饭”的食物,专门令手下进羊四十只。到了节日或其他重要宴会,则以马肉作为高级食品,以安慰英宗的沮丧的心情。

马乳是蒙古人最喜爱的饮料,营养丰富,酸度适中,既可以充饥,又可以止渴。哈铭第一次去探望英宗时就是“取讨马乳一皮袋”。

当然,英宗食用米面的机会还是有的,哈铭就是借助进米面的机会得以留在英宗身边。景泰元年七八月间,英宗还得到了使者李实等人馈赠的“大米数斗”。这对于让牛羊肉吃得想吐的皇帝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享受。

应该说,瓦剌给英宗提供的生活待遇是相当不错的,能拿的都拿出来了。可这样的生活对于习惯于“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的中原皇帝来讲实在是苦逼到极致了。

蒙古末代皇帝长相(把太监当老爸的)(3)

在北京回民中曾流传回回“纱灯巴巴”帮助落难天子的故事。大概是说:明英宗英宗“北狩”期间,纱灯老人每夜送英宗美食,暗中保护英宗。英宗在复辟成功之后,寻求报答“纱灯巴巴”。于此相映证的是,回回人契达伊在《中国志》中记载:英宗在“土木之变”后被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送到了蒙古旧都哈喇和林,在当地做生意的回回商人便主动承担起照顾大明皇帝的责任,使之衣食无忧。

实际上,“纱灯巴巴”等传说,不过是北京回民试图以此来突显社会地位,获取朝廷对自己的保护的一种舆论造势。而这个传说的原型人物,可能就是哈铭。

哈铭又称杨铭,回回人,《明史》上误作蒙古人。其父本为富商,在正统年初为翻译,经常来往于明蒙之间。

正统14年2月,哈铭随其父与指挥使吴良出使瓦刺,结果明朝与蒙古在贸易方面发生矛盾,也先将明朝的使臣扣留。“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后,哈铭父子去朝见英宗,就被留在身边充当了翻译。哈铭写了本《正统临戌录》,记述了“土木之变”的原因,明英宗被俘经过,侍奉明英宗起居及在蒙古的生活情况。和袁彬的《北征事迹》相比,哈铭的记载更加形象生动。

蒙古末代皇帝长相(把太监当老爸的)(4)

对于巨婴皇帝来说,当了一年俘虏,过几天“苦日子”是个大好事,这让他对世事多少能多几分理解。英宗的本性其实也不算坏,最起码人家知道知恩图报。在塞外之时,英宗便不断对哈锐等入进行种种许诺,之后也并未食言;南宫复辟后,不光对曹吉祥、石亨等投机者大加赏赐,而且突破祖制,为支持他的孙太后上了徽号。

只不过,这些“善行”比起冤杀于谦这样的“恶行”来说实在不值一提。后人记住的,只会是“传千里”的坏事,而不是“不出门”的好事。

蒙古末代皇帝长相(把太监当老爸的)(5)

在专制体制下,君王的能力水平和道德修养对王朝盛衰有着巨大的影响,但“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君王却不可避免地只能成长为“巨婴”。纵观明朝历代帝王,似乎每一位多多少少都有家族性的精神疾病,这里有生理遗传的因素,而纠错能力欠缺的专制机制则放大了这种生理缺陷,即便是本性并不坏的少年,最终也只能长成一张邪恶的嘴脸,以至于在充满罪恶的宫廷里生出了一代代怪胎!

亿万民众的命运寄托在这些生下来就是怪胎,长大后成为巨婴的独夫民贼手中,也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